2022年6月自驾鄂陕怀旧游

强兴霖

整个疫情把大美春季的旅游计划泡了汤,憋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来到六月,我更不喜欢的江南梅雨来临,趁着疫情稍有缓解赶紧出去走走,没有什么目标,就到从前上学和工作过的故地湖北、还有自己的家乡关中去怀怀旧吧。 6月1日单车独人开车出发,24日返回杭州,全程3370公里。此次的行程图,红色是停留或拍照地方。 第一天去了湖北咸宁,顺便看望生病的表哥。这次出行时间宽松,顺便测试一下新车的油耗。这天700公里用了10个小时,平均百公里油耗是5.7升,前半程路况平坦,油耗只有5.5升,非常经济。 武汉,大而繁华。为了避开热闹的市中心,这次选择了旅友推荐的东湖景区的另一边,团山附近的一处农家村落,紧贴环湖步道的农家乐。 现在的农村旧居都改建成了现代小楼,周边环境也规划建设的十分优美。 我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个村落的一角。 住在这里,享受清净的农家乐。 在院子外面水塘边的果树下,可以静心品茶发呆。 房后自留地里看到大葱正在开花,真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葱花。 租辆共享单车,沿着环绕东湖的环湖绿道一路观景。 长达数十公里的环湖绿道,随处可以近距离体验湖中美景。 京广高铁线就在不远处,车上的旅客可以浏览东湖美景,我也可以在美景中体验动与静。 湖边一处观景平台。 看着远处喧嚣的大都市,享受身边清净的鸟语花香。 沿绿色通道骑行,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磨山脚下。在武汉那么久,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展现在都市背景下的多孔桥,优美的造型将东湖两边贯穿在一起。 绿道边有座与众不同的建筑,挂牌《莫着急》,非常引人注目,顺便进来参观一下。 据说是一位有艺术才华的当地农民自己设计建造的,目前由一位东北人承包经营。 位于东湖绿道好地方,停车方便,可供应精美茶饭。是朋友交流、聚会、搞活动的最佳场所。 夕阳照耀下的汉阳开发区一角 瞬间的都市晚霞,回家的车流匆匆。 一早看到一列现代有轨电车,这在国内还是罕见的。地图上没有查到它,也许是试运行吧,每个路口还有专人控制车辆行人。 回到襄阳,与老朋友、老同事频繁相聚,忽略了城市变化的搜集拍照。清晨来到曾是我最后福利房的楼下怀旧,这座三室一厅已被我换成了海南60平米的度假屋。 我曾工作25年的十堰,寻找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这条小山沟尽头的小水库被厂里改造成了水上公园,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地方。 三线深处的十堰,近来变化巨大。当年刚来时只有一条抗战公路,随着二汽建设通了铁路。现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都有了。最近又建起了宽阔的城市高架路,完全没有了从前小山沟的印象。 从前工作生活在十堰狭窄的山沟里,绕来绕去,山上光秃秃的少有林木。现在沟底扩宽建成了平坦的城市中心,周边山沟建成了森林公园,给人们节假日提供了爬山郊野旅游好去处。 从十堰到家乡西安,我经历过各种交通方式。坐火车绕道襄樊洛阳要两天时间;坐长途汽车要在陕西山阳和湖北郧西过夜,需三天时间;自己开车走山阳或绕道河南都要一天多的时间;现在高速公路自驾只需4个小时;坐飞机只要一小时。<div> 这次自驾回西安,因高铁施工造成高速公路和国道暂时中断,我选择了乡间小路,正是1980年我乘长途班车走过的这条路,那时路边的核桃都伸进了车窗里。</div><div> 我最喜欢开车走这样的复古小路。</div> 来到鄂陕边界,牌楼上面写着“秦风楚韻”。跨省通行必须要做核酸。 边界古镇,陕西山阳县的漫川关。1980年曾在这里换乘跨省班车。现在这里完全是新建的仿古街,丝毫没有保留当年淳朴的印象,非常遗憾。 漫川关附近路边观景台,可以看到秀美乡村。 用无人机拍新建的水上游乐园,疫情下有些冷清。 走下秦岭来到关中,正赶上酷暑高温。回到家乡,先去吃碗羊肉泡馍,饭后一轮圆月当头,欢迎我回故乡来。 与五十多年前的初中同学相聚,漫步西安新景观:大唐芙蓉园。沿芙蓉湖漫步,垂柳下的石船,龙舫。 远观大唐芙蓉园的仿古建筑,紫云楼。 沿湖漫步的长廊。 长廊内景 还有不时跃出的音乐喷泉。 湖边草坪很美,但强烈的阳光让人无法走入。 我并不擅长抓拍虫鸟,但突然闯入的来客,还是别放过。 次日,来到市中心,穿越时空来到67年前我的第一所学堂,位置没变,面目全非。 母校对面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戏院,易俗社。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易俗社的大门就是如此造型。 现今的易俗社外貌。这个在关中乃至整个大西北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民间剧社,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易俗社位于西安市最中心,现在被规划建成了大型文化社区,有博物馆、怀旧街景,还有戏曲广场。这里正是我儿时欢乐开心的地方呀! 戏曲博物馆的蜡像,角色造型栩栩如生。 老生蜡像造型。 丑角造型。 复原历史街区,让我回到儿时的梦境。外地人知道陕西人当年最爱吃的“搅团”、“鱼鱼儿”是什么吗? 食客进门,伙计一声清脆的西安话“来咧"!时至今日也是最地道的热情招呼。 现在许多人都已经知道这个奇特汉字念“biang”,是关中裤带面的专用字。写这个字有一段专门的口诀,我上小学时调皮的同学背的滚瓜烂熟,不愧是易俗社的孩子。 再转到我家旧居边上,60年前我上初中的地方,高楼大厦完全遮掩了当年的模样。我们打棒球、踢足球的地方到哪里去了呢?现在这里是培养文艺特色的基层学校,因为这里出了音乐家赵季平(学长)和著名导演张艺谋(学弟),给母校增光不少。 成语“泾渭分明”就在西安附近,清澈的泾河汇入浑浊的渭水是一大奇观,只是现在渭河水也比较清。 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这里是著名的冬枣产地大荔,典型的北方乡村风景。大棚里大棚外几乎都是即将成熟的冬枣或油桃。没有拍果子的特写说是怕你流口水,其实是天太热了,我实在不敢钻进湿热的果棚和茂密的桃林。 回程的途中,驶上陕西“一号公路”,一条沿黄河而行的观光路。这一带是六十多年前苏联设计的三门峡水库失败造城的淤积区,原住民已经迁走,现在这里成了大片的观光农田。 发源于陕北的洛河在这里汇入渭河,紧接着渭河又流入黄河,这是最后一座渭河桥,也是800多公里沿黄观光路的起点。 从渭河大桥下来,正前方就是险要的西岳华山。从北向南的黄河在这里被秦岭阻挡,被迫向东拐弯流向河南。 这里是黄河90°转弯的地方,无人机升到160米,也只能看到这个隐隐约约的大曲线。图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 调转镜头向东,有些逆光,但可以看到通往山西的铁路桥和远处的公路桥。图左边是山西,右边是河南。 再看看潼关古城要塞,当年日军就是没能闯过这里进入关中。现在连霍高速沿黄河一路穿过。 从陕西大荔出发,经潼关黄河暂短观光,一口气开行800公里(百公里油耗6.0),穿越河南全境,夜宿安徽淮南毛集。第二天上午冒着瓢泼大雨回到了杭州,结束了此次怀旧旅行。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END -</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