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址:湖南桃源县剪市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剪市镇的喜雨村,今年五月,兴办了农家乐“稻竹苑”。老板游斯,在国外当过数年大厨,今年与妻子燕金荣回乡创业。游斯吃苦耐劳,厨艺精湛,博得食客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农家乐的包厢中,在常德市委宣传部刘于春纪检书记的指导下,专门设立了“知青文化厅”,可谓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自开业后,知青一批一批前来打卡,给当年的知青回到第二故乡提供了一个落脚点,或聚会,或缅怀,或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的一项战略,一个创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国家曾一般性的号召开知识青年去农村、边疆落户,建设新中国。</p><p class="ql-block">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河南郏县大李庄总结了“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合作化”的经验,毛主席以智慧的眼光,对郏县大李庄的经验进行了批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做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合作化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人民的智慧,领袖的号召,党和国家的推动,先后涌现出侯隽、刑燕子、董加耕等知识青年参加劳动的典型。特别是刑燕子,先后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周恩来总理九次接见。今年4月6日,刑燕子辞世,享年81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68年8月24日,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迎来了第一批下乡知青。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刋发毛主席的最新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68年下半年,全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1952年的鼓励农村初中生和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到1968年大规模上山下乡,3000万知青(1300万回乡,1700万下乡),伴随着共和国最困难的岁月,与共和国一起负重前行,为共和国走进新时代完成了最原始积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凝聚着3000万知青们“燃烧的青春和苦涩的汗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和就业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9年以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留在了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知青上山下乡始终激扬着奋斗奉献的主旋律,创造、浓缩、形成了具有红色印记的知青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当前,从中央到省、市、县不少领导都是在那片广阔天地里踩过泥土、唠过家常,他们就象中国的田野一样朴实、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那段在广阔天地的经历,铸就了他们的初心,奉献了他们的本真,成为他们力量的源泉,并一直'激励他们,让生命永葆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剪市镇原是剪市区公所驻地。当年的剪市区辖六个人民公社(喜雨、和平、泥窝潭、马石、一甲城、兴隆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喜雨公社称喜雨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95年11月撤区并乡,喜雨乡与和平乡合并,称剪市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近年来,许多知青又回到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一剪市镇。特别是当年下放到喜雨公社的知青,多次到他们当年劳动与生活的地方,寻找当年的房东、熟人,那山那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亲切,如烟往事涌上心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喜雨公社的知青,主要来自湘西钨矿(现在叫湘西金矿)、凤滩电站,以及剪市镇上的原住户,还有常德市区、桃源县城的零星散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得知稻竹苑准备建“知青文化厅”时,当年凤滩电站的知青魏立刚先生,心潮澎湃,亲笔书写“稻竹苑”三字,以感怀那个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魏立刚先生是知青中的佼佼者,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以及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从一名普通知青,成长为桃源县委书记,国家级常德市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常德市副巡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下图是魏立刚先生题写的“稻竹苑”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知青文化厅”内,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魏立刚先生撰写的“知青留言”。文中激情澎湃,再现了当年知青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凤滩知青中的女同胞,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如刘卫平(女),1977年考取了华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在长沙湘雅医院就职,现为中南大学长沙湘雅附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凤滩知青聚会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凤滩知青提供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雨公社的第一批知青,是来自湘西钨矿的知青。</p><p class="ql-block">在1968至1969年,湘西钨矿共有六百多人下放到剪市区所属的六个公社。喜雨公社有五十多人。</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5日,湘西钨矿知青坐矿里的运煤车,到达塘河煤栈。喜雨公社派船去接应他们。那天,公社开大会,一是公社党委布置工作,二是欢迎知青的到来。这是喜雨公社接纳的第一批知青。</p><p class="ql-block">这次大会轮到我所在的剪市大队搞会务,我当事务员,在九龙水库买了13条鱼,都是白鲢,共500多斤。大的一条有70多斤,小的也40多斤。九龙水库是1958 年修建的,仅仅十年,竟有这么大的鱼!可惜鱼太腥,不好吃。</p><p class="ql-block">开始知青分到各个大队,随着知青的增加,公社先后建立了一工区、二工区、三工区、四工区、五工区,以便于知青的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西钨矿第一批知青,是1968年11月下旬,下放到剪市区的和平公社和泥窝潭公社(其它四个公社没有)。</p><p class="ql-block">如:钨矿的美女魏麦秋,就是1968年11月21日第一批下放到泥窝潭公社的,1971年调入喜雨公社。现已退休多年,她成了剪市镇乡村振兴志愿队队员,热心公益,对当年的知青生涯记忆犹新,感情很深。是志愿队里的“宣传部长”,广受众人好评。</p><p class="ql-block">1969年元月5日,下放到喜雨公社的袁桂梅(女),因生产劳动表现好,于当年10月即调入剪市印刷厂工作。杜治桃(女)也一样,成了喜雨公社铁业社的会计。虽然是社队企业,但能离开生产劳动第一线,在当时还是令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部分知青,于1969年七月,招工进了长沙开关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湘西钨矿的知青们,都是七十岁上下的人了,闲暇之余,常组织知青到剪市镇旅游、聚会。他们建了知青群,群主杨坤才,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他们的感怀之心!</p><p class="ql-block">根据杨坤才提供的不完全资料,湘西钨矿下放喜雨公社的人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刘月婵 董国萍 袁桂梅 代淑珍</p><p class="ql-block">曾雪梅 杨金秀 谭金玉 张秋玉</p><p class="ql-block">田金莲 伍用秀 何杏云 李秋玉</p><p class="ql-block">李和平 胡业再 杜治桃 谢解桃</p><p class="ql-block">卢利敏 梁秋英 唐锦娥 魏光荣</p><p class="ql-block">魏麦秋 曾洋和 曾庆明 饶金枝</p><p class="ql-block">黄新民 龚凯红 谭曼丽 姚本均</p><p class="ql-block">唐方成 刘正祥 赵跃丰 兰玉华</p><p class="ql-block">金财盛 易广坚 刘唐福 邹济湘</p><p class="ql-block">郎子云 刘作明 杨坤才 王弘英</p><p class="ql-block">谭跃飞 赵国成 陈正好 吴祖云</p><p class="ql-block">魏群明 龙祖安 张明喜 刘大珍</p><p class="ql-block">魏祥林 向双青 梁建飞 魏珍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雨公社的下放知青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剪市镇上的原住民。当时的口号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于是,从1968年开始,整户整户的陆续下放到喜雨公社各个大队。知青们年龄各异,但在下放中都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初中的同学程宏太,下放到新胜一队,招工后进城,曾任桃源县罐头厂厂长,做到剪市镇副镇长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另一位同学郭飞池,下放到红卫七队,惜天不假年,未及三十岁而因病辞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此外,还有常德市区以及桃源县城的零星散户,也因种种原因,下放到喜雨公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桃源县城的李正武一家,因亲戚关系下放到剪市五队。李正武的次子李子林,招工到了北京;小女李翠林招工到长沙,成了水电八局的职工。唯长子李丘林,备尝人间艰辛。改革开放后,自谋出路,办了私人诊所“丘林牙科”,终究以此致富,“丘林牙科”也蜚声县内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常德城区的刘爱新一家,王永福一家,因老家是喜雨公社的,于是刘爱新下放到红星一队(现在的双龙村),后来招工到常德钢厂,最后在洞庭药业副厂长位置上退休。王永福下放到跃进一队,后来招工到常德运输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下图的复印件,虽经辗转复印,已经很不清晰。但仔细辨认,其姓名、下放时间、下放地点等还是能够看出来的。当年的知青若看到,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部分钨矿知青聚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1968年大规模知青下放,到如今已有五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如今已是爷爷奶奶辈,知青生涯的点点滴滴,雪泥鸿爪,吉光片羽,都值得我们回味、珍惜!</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愿青春永驻,祖国复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