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故乡的故事

张荣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一七年初秋时节,老冯姐弟妯娌我们共计七人,自驾游行走了近半个山东省,在山东乳山小住半个月后,在回宁夏的路上分别去了公公和婆婆的故乡,虽然来去匆匆,但还是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想写写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是在这天下午近黄昏时,来到了婆婆的老家,一座运河边上古老的小城---临清市。我们将车停在老城路口下车问路,只要是老城里年长些的路人都会为我们指出 “冀家大院” 那一片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行走在这条曾经走过婆婆家几十代人的小路上,站在这片被政府几年前收回待修建的冀家大院遗址上,老冯姐弟凭着几十年前来过这里的记忆在不时地寻找姥爷家的方位...哦,这里好像是?哦,这里是姨姥姥的家吧?一片的荒芜寂静,能想像出这里曾今的热闹繁华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挨着冀家院落南面这条我们走过来的约二十米宽,叫做前关街的小路上,至今还遗留着当年为来往船只征收船税的“运河钞关”旧址。当天已经关门不能进去参观了,后悔没有拍张照片,下面钞关这张图片是在网上找的。真不能小瞧这不起眼的钞关,它曾经辉煌过四百多年,曾居当时全国八大钞关关税税收之首,占全国关税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历史就是这样,曾今的辉煌已经是时过境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院外西边的一条小路上开有一家饭馆,门前立一招牌,简要记述冀家大院历史,在网上也可以搜到这段文字 :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二十一年(1388年)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府岳阳县迁居临清居地,开始置买土地,大兴土木。景泰二年(1451年)、嘉靖、万历间陆续增建附属建筑。到清嘉庆年间,武德骑尉冀辉再次扩修,使大家宅第初显风采,功能逐渐完备。至道光初,冀家大院居地已达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解放后数度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一进,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房、绣楼、耳房、厨室、影壁60余间。主建筑穿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木构,雕枋刻檩,花雕石础,雕花木隔。从平面布局看,院落规模庞大,墀头浮雕工艺精湛,檐檩下有曲拱型的额枋,上面有浮雕梅、兰、竹、菊和卷草图案。冀家大院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完美,工艺精良,在众多的临清民居中堪称上品。明清两季三十余代该宅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68人,财产盈居,人丁衍繁,富庶一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冀家大院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清运河钞关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婆婆(冀峰)一九三一年出生在临清姓冀的大家族里,在婆婆幼年时期,家里还是比较殷实的,婆婆天生白皙俊美,亭亭玉立,在男孩子多的大家庭里很受宠。在一九四九年中国那个变革的大环境中,一个未到二十岁的女学生,是多么想逃离这座老城和自己的旧家庭,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憧憬着一个新的美好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该承认,婆婆嫁给大她七岁出身贫农早年参加革命的公公,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政治上是得到庇护的。还是比较幸运吧,她一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正因如此,婆婆的性格到老都没有多少改变,那是骨子里带有的天性:任性、率真、正直,没有做作与虚伪。我和她在一起愉快地度过十七年,可能是性格上的投缘吧,我们之间没有隔阂,就算我有过对她说重话的时候,她也从不在乎。我们相互接纳对方的全部,不管那是优点还是缺点。至今我还会想起在她去世的二年前,遭受身体三处骨折,陪她度过的漫长夜晚,有多少个深夜里的不适、难眠......但是婆婆一直都很乐观,坚强地挺过来了。至今我还是会常常像想念父母亲那样地去想念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这些都是临清的国政表弟叙述的: 婆婆的父亲,也就是姥爷在二十四岁就担任临清康庄清明小学校长。解放后由于家庭成分高,被安排在康庄戏园子当会计。但是到了五八年反右,小地方要完成指标,当然是姥爷这些人首当其冲了,随后政府就让其退职了,又没有退休金,那怎么生活呢? 最早在家建过一个压五花土(套炉子内胆的混合耐火土)的碾子,维持生计。后又陆续在街道等小作坊做过会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六十年代姥爷和姥姥在银川和婆婆一家度过几年时光。外孙(女)们回想起当年那个有过沧桑经历,淡漠人生的姥爷,说他脾气好,从不数落孙儿们,有点好吃的,会瞒着姥姥偷偷拿给他们吃。一件让孙儿们难忘的心酸事:那时姥爷在银川拉板车挣些零花钱,肯定是吃不饱肚子的。在熬粥时,故意不搅和,让锅底多沾些米粒,嘴里还不无幽默地念叨:“管了不管饱喔。” 随后给家人每人盛上一碗粥,最后姥爷就该刮锅底了 不知道那粘了些许米粒的锅底,能给姥爷增添几分气力去拉板车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姥爷姥姥疼爱外孙(女)们,等他们成人后利用假期和出差去临清看望二老,老人用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们买好吃的。有一种叫做“炸蛤蟆”的早点,它是用一团稀软的面在油锅里炸到半熟时,撬开一个口子打入一个鸡蛋,再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可能形似青蛙,故得此名吧,想想就诱人吧?我虽未见过,更未吃过,但是常听他们讲起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姥爷有个叫冀筱帆的堂叔,解放前做过临清商会的会长,解放后被政府镇压了。在那个小城可算件大事了,当年的顺口溜 : “腊月二十三,枪毙冀筱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姥爷的一个亲弟弟,婆婆曾和我聊起过:在她大约十岁的时候,跟随着她的奶奶在河北保定掩护四叔做中共地下工作,扮成一个家庭,婆婆做四老爷的女儿,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四老爷就去了延安。解放后四老爷在天津也做了不小的官。是不是挺好玩的?婆婆那么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四老爷一直都对婆婆很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不是人生如戏?特殊年代选择人生道路尤为重要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在临清生活的大舅一家人,曾经的生活艰辛只有这几位表妹表弟体会最深。做教师的大舅用他那比常人爱思考的大脑和那喜欢表达观点不合时宜的发声,获得右派这顶帽子。郁闷苦恼伴随后半生,英年早逝。最小的表弟那年仅六岁。这位学霸小表弟秉承了大舅的智商,上到高中二年级就直接考上大学。现在山东省一家上市集团公司工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我们在乳山逗留期间,表弟就热情邀请我们去他的工作之地济南章丘游玩,有些遗憾,因时间关系,终未成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国振表弟在建于一六一一年临清运河沿岸的舍利宝塔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临清的当天晚上,国振表弟和表舅二人到宾馆看望我们,表舅比我们年长些,早年生活在农村,一生辛劳坎坷。我映象最深的就是他一直再重复着一句话:“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不容易啊!” 第二天中午吃饭时,表舅拿出怀念母亲的文章,是他在母亲去世五年后的贰零一一年腊月初五夜里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表舅的母亲(我们称她舅姥姥) 来过银川给大姑姐带过女儿,也照顾过我的月子,是个不善言辞的善良好人。正像表舅在文中所写:“母亲是一个不幸的人,她的童年、青年和壮年都是在社会及其动荡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值得我永远学习...”表舅下面文中记述的这一段往事,可能也是当年中国千万个农村家庭的写照吧:“有一天晚上,我被呛醒了,睁眼一看,满屋子的浓烟。只见母亲、父亲还有寿芳弟弟,在昏暗的灯光下,都蹲在一个墙角。听见母亲对弟弟说: ‘你睡觉去吧,这二碗粘粥不让你喝,你大大(指父亲)喝了明天还得去挖台田沟’ ‘娘你放心吧,我不喝,我想等我大大喝完了,我舔舔碗。’ 这是寿芳弟弟的声音。当时我心里还觉得可笑,不知不觉又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第二天黄昏时分,天下着雨,我和寿芳弟弟,坐在家门口两眼呆呆的望着外边。忽然母亲出现了,只见她肩上扛着铁锹,衣服都湿了,头发上往下滴答着水,进门还没站稳,手就伸向怀里掏什么东西,边说:‘李资庄那里路真难走,代弯那桥上真滑,要不是这把铁锹拄着,就得掉到河里去。’ 我俩一看是红高粱面的大发面窝窝,我和弟弟像看到了什么宝贝,惊喜诺狂一起扑向母亲......”只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才能有如此动容的心灵表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清留影,前排中间是表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利用在临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去墓地祭拜了姥爷姥姥舅舅舅妈。您们在天堂都安好吧?一定会保佑曾经疼爱的儿孙们都过得比您们好,不要经历太多的人生磨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去山东的路上,又特意去了河北石家庄市看望了小舅舅一家人,唯一健在的小舅舅八十好几的老人了,但身体健康,大脑清楚,四世同堂,享受着天伦之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庄的小舅舅和外甥、外甥女在聊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庄舅舅家人合影,我抱的是小舅舅的重外孙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来写到这也就该结束了,但是临清这座古城还真是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在中国大地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随意拾起一叶碎片可能就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处,隶属聊城地区。自明清时代,距现今六百多年前,临清随着京杭运河漕运交通的繁华而兴盛,鼎盛期长达四百多年,直到清末民初,海运逐步代替漕运,随着运河的中断废弃,临清的商业经济也逐步衰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清位于中国京杭大运河咽喉地带,南北内外货船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居留于此。六百多年前,这里逐步发展成为粮食、棉布、丝绸、茶叶、竹子等商品的贸易中心。随着贸易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的手工业发展。当年的临清俗称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大部分街市名、巷名皆是以经营商品而命名。如地方志中记载的街、市、巷:茶叶店街、草店街、冰窖街、酱棚街; 马市、牛市、羊市、猪市、鸡市、柴市、 米市、菜市、锅市;果子巷、白纸巷、钉子巷、银锭巷、竹竿巷、琵琶巷、箍桶巷等等。 临清运河历史记载:“这里的街市,鳞次栉比,百货聚集,人潮蚁涌,其壮观图景一定不会比《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逊色几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制作马桶闻名的箍桶巷的产生过程就非常有意思,也足以证明江南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临清人的改变。马桶原来是只有南方人才用的东西,也是从运河上来的江南船家的必备日常生活用具。随着船家的往来,南方、北方客商相互通婚,马桶也随着进入到临清日常生活之中,并随着需求的旺盛产生了专门的手工行业。即使是今天的临清人还保留着嫁闺女陪嫁马桶的习俗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清现在的人口不足八十万,有十分之一的回民,这些回民可追寻至几百年以来从中亚地区、波斯通过运河来到这里的后裔。至今回民餐桌上的主要食材羊肉,当地叫做大尾巴绵羊,这种羊的祖先源于唐代,通过运河从中亚地区运到这里的。一种当地叫做狮子猫的品种,就是波斯猫和临清当地土猫的结合。在运河漕运昌盛时期,人口达到过九十万,但是当地人口不到六万,天南地北漂一族占了当地人口十几倍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当年很多天津商人来此地做生意,有些商人就在此地买地盖房子,繁衍生息。难怪临清的百姓,有着天津人的精明,能说会道。就连临清的方言中都不很像周围山东人那样耿直硬朗,在句尾上翘的余音中透着天津话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清人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也不同于一般北方城市。江南那种既重利又重文的城市精神曾对临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清道光二十年有僧了证以化缘来的钱创办姊妹义学;清末乡绅孙毓玑年捐银一千多两创办临清中学堂;广被传为千古佳话的就是武训兴义学,那部由赵丹主演的 “武训传” 电影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牺牲于抗日战争)大文豪季羡林都是临清人。曾担任过宁夏自治区书记的黑伯理也是临清人,他是一九四五年(山东已解放)临清市第一任市长,公公当年是临清市三区的区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婆婆公公的生活照大约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意境很不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饮食,那是临清市最富代表性的一个标志。大运河为古城带来繁荣生机的同时,也创造了名扬四方的饮食文化。这里云集了南来北往甚至是国外漂一族人,为适应这座城市各地方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千百年来产生了品种繁多的几经岁月沉淀保留下来的临清特色饮食。由于在历史上外来人口居多的原因,临清人至今都有在街头吃早点的习俗。在央视《行走中的餐桌》节目中介绍,临清清晨街头早点之丰富,一点不亚于省会济南市。除了传统的大饼油条豆浆外,各种煎炸炖煮蒸小吃丰富多样:喷香扑鼻,松软酥脆的呱嗒(馅饼)、徐家豆沫、夏家焖饼、布袋海参、热气腾腾的各种清真扣碗小吃;清晨吃客们围站在豆腐摊周围,手上托着一块长方形竹板,竹板上放着一元一份冒着热气的豆腐,不用勺子,是用嘴吸着吃的,这就是有趣的保留至今的民间小吃:“托板豆腐” 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 “喝豆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民喜宴上的八大碗中最受欢迎的要算是“圈巧阁” 它是将羊肉地瓜粉条打碎调味后裹入蛋皮中,切成不分离的片状,然后很巧妙的圈入盘中上笼蒸熟,从盘顶上看就像是阁楼的顶,所以赋予它这样一个优雅的菜名:“圈巧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着悠久历史的“济美酱菜园” 其制作的各种腌制小菜、豆腐乳都是临清市对外的一张宣传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在古老的旧小街道上,至今还遗留着那种三分卖糖七分卖唱,用传统手工制作的梨膏糖,其叫卖声悦耳动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我一定要说说临清百姓最常吃的一种家常面食---温面。在银川婆婆家中,温面一直都是餐桌上常吃的一种面食。延续父母亲的习惯,至今,温面也是我们家老冯的最爱。这次到了临清老家,让我们亲眼见识了这碗面的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逗留临清这天中午,国振表弟及表妹招待的那一桌将南北方菜品完美结合的丰盛午宴,已经让我们酒足饭饱了。但是还想最后品尝一下家乡的温面,它和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温面有多大不同?不成想这道由温面发展而成的“什香面” 让临清人发挥到了极致:调料、酱菜、菜码就达二十多种!看那细碎的淹酸豇豆角、肉酱调汁、鸡蛋西红柿调汁、韭苔、茄子、豆角、土豆丝、黄瓜丝等蔬菜、各种酱菜......碎、末、丝、丁,尽显精湛刀工,每碟菜都是那么精致讲究,令我们好不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些人可都是不负众望哦,控制不住我们的好奇,每样菜都要调到碗中一点点,不知不觉地成就了好大一碗什香面!一定要把它都装到肚子里,记住故乡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碗 “什香面” 的制作技艺2016年已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临清运河繁荣时期为背景的明朝著名小说:《金瓶梅》第52回中提到的温面就是什香面的前身,《金瓶梅》中提到的很多美食在临清都能找到它的影子。遥想当年的临清古城一定呈现过小说中的诸多情景: 商业气息浓郁,市井小民的惬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香面”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临清这座古城的人口特点和海纳百川的宽容。八方宾客都一定会在这品种繁多的菜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仅仅是碗普通的家常面,它也是我们与母亲故乡链接的一条情感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遗憾,只顾着吃了,没在餐桌上把那丰富的“什香面”拍下来。这张是网上的什香面(温面)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年,有几位聊城的大学生,由南往北,先后走访了聊城、临清以及两地之间的运河沿岸城镇,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令人不容乐观。在聊城城区内的运河部分,这些年治理的卓有成效,河水清澈,运河虽没有了往日的功能,但是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城区以外,运河水严重污染,河道堵塞,垃圾成堆..... 他们在这篇调查报告中写到:聊城地区在全国属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国民总值在山东是倒数第四位。但是在几年前花巨资修建一座半圆形水城明珠大剧院,不管是面积和厅内设施在当今都堪称一流。京杭运河也算聊城的一块曾经辉煌的门面,为此修建了一座规模很大,很现代的运河博物馆,我们这次也去看了,的确如大学生所说,博物馆内展出实物缺乏,也没有多少内容。如果用这些钱的一部分去救救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和污染的支流,是不是更加造福于一方百姓呢?期盼中国最底层百姓生活的家园,能得到政府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扶持,来维护我们已经不多的宝贵的生存空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期待“冀家大院”修建完工,我一定会再次来临清。清晨我要去感受临清街边各种小吃的热闹氛围,要吃吃托板豆腐、徐家豆沫......是否还能找到夹杂着亲情记忆的“炸饸蟆”呢?我要漫步在老城的老街上,曾经的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如今还有它的蛛丝马迹吗?还能寻觅到郭爱民先生在《临清的小巷》一文中的那段描述吗?: “临清的古街古巷就是一部临清城市的发展史,那灰墙灰瓦的四合院落,那圆滑闪光的青石古道,写满沧桑,透着古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国政表弟、表妹及所有故乡的亲人给我们的热情款待,带走亲人馈赠的家乡特产,品味故乡的味道,想念你们,期盼大家的再次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完稿 张荣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二二年七月 修改 张荣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