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川江词典》,走入历史长河——南滨时光公益读书会随想

悟道的熊

<p class="ql-block">7月2日,盛夏入夜的重庆,滚滚热浪像顽皮的孩子闹腾着不愿离去。我行走在流光溢彩的南滨路上,却无心驻足欣赏,而是直奔下浩老街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去赴一场读书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我的心情和这酷热的天气一样,激动、难以平静,因为今天读书分享嘉宾是我非常喜爱和崇敬的陶灵先生。</p><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生在川江、长在川江,他有很多头衔,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会员等等,但最让我崇敬的是川江人文专家。</p><p class="ql-block">他深耕故土,脚踏实地、走遍川江,以亲历的川江生活,真实记录了川江人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展现他们的苦难与挣扎,豪迈与不屈。</p> <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所著的《川江词典》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书中的一些情节常常会引起我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在看这本书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把其中几篇文章的题目串起来,居然勾勒出一幅我平时生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歇凉》时我往江边走去,经过《渔坊》,路过《鱼泉》,看《江上风清》,耳边传来《川江号子》,岸边停着《江渝号》轮船,真想登船去凭悼消失的《滟滪堆》,去充当《好吃佬儿》品尝一下《盬子鸡》、《羊肉格格儿》和《小火锅》哟……</p> <p class="ql-block">当我行至下浩老街,抬头望见灯火阑珊的江岸,彩色高楼倒影在平静宽阔的江面,长江与这座城市紧紧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美丽的山城夜景。,</p><p class="ql-block">我停下脚步,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浩瀚长江,亘古至今源远流长,她博大精深、丰富多姿。今天我将会听到她怎样的故事?又会有怎样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赶到现场,陶灵先生已经准备就绪。我坐下后细细打量,先生皮肤黝黑,给人以沉稳质朴之感。</p><p class="ql-block">19点30分,在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吴元冰先生的引荐后,分享会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一、听</p><p class="ql-block">(一)长江与川江和三峡的概念</p><p class="ql-block">要聊川江,首先要了解川江。</p><p class="ql-block">先生打开一幅川江流域图,用清晰直观的图解形式,开始第一个主题的分享,“长江与川江和三峡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长江从神秘而遥远的雪域高原奔腾而来,一路流经许多城市,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长江上游进入四川盆地之前叫金沙江,金沙江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后,万里长江才开始正名。长江从宜宾到湖北宜昌的河段,因大部分流经四川盆地,老辈人给她取了个地域性很强的名字——川江。</p><p class="ql-block">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河段,被称为扬子江。</p> <p class="ql-block">原生态的川江水势又急又乱,汹涌的巨浪如锋利的宝剑,劈开巫山山脉,形成壮丽的三峡,然后气势磅礴地冲出夔门,奔流向海。</p> <p class="ql-block">(二)川江生态</p><p class="ql-block">雄伟的三峡大坝建成后,挡一江激流,高峡之上,是平湖清风。长江下游水量锐减,水势减缓,水情的变化会给生态造成什么影响,是人们一直以来牵挂和探讨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用导读的方式带我们走进第二部分分享“川江生态”。</p><p class="ql-block">先生重点导读了《腊子鱼》一文,从川江活化石白鲟和中华鲟入手,给我们上了一堂鲜活的生态文明课。</p> <p class="ql-block">白鲟是川江中最古老的鱼类,体型很大,头部很长,如一把剑,也像大象鼻子,俗称剑鱼、象鱼。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这“象”指的就是白鲟。</p><p class="ql-block">先生说,清末的时候,很多来川江的外国人记载,川江末端河段白鲟多,渔民大量捕捞,宜昌河街到处都在卖,价格便宜。有个英国人说,这鱼很大,几十上百斤,吃起来像牛肉一样粗糙。</p><p class="ql-block">先生生长在川江边,打从记事起,至今没见过白鲟。</p><p class="ql-block">白鲟生存时间大约是两亿五千万年,它们见证了恐龙时代的结束,历经磨难不断进化生存到现代。却在航运的发展、水体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人为捕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走向灭绝,可惜、可悲!</p> <p class="ql-block">当陶灵先生在屏幕上打出这样一条鱼的图片时,台下的听众激动地喊出“中华鲟”。</p><p class="ql-block">看见中华鲟大家为何激动?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对中华鲟的熟悉;二是对它的珍视;三是对它深深的愧疚。</p><p class="ql-block">熟悉和珍视都能理解,为何要愧疚呢?带着疑问,我跟着陶灵先生的讲述慢慢走进中华鲟。</p> <p class="ql-block">中华鲟来自遥远的亿万年前,是最古老的脊柱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亿万年的时光,中华鲟与母亲河川江结下了远古的情谊,它将爱情和生命都留在了川江。川江人给它取了个通俗亲切的名字腊子鱼。</p><p class="ql-block">腊子鱼的生活习性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腊子鱼生活在近海,每年从长江口洄游到川江与金沙江交汇一带产卵,第二年再带着幼鱼顺江而下,到海里生活。公鱼长到八年左右,母鱼一般十四年后,性成熟了,便洄游到故乡产卵。正是由于这种千里寻根、对故乡怀着眷念之情的习性,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深情给它们取名‘中华鲟’。20世纪80年代初,葛洲坝截流后好几年,坝下面经常可以看到中华鲟的尸体,都是为了去上游产卵而撞上大坝致死的。</p> <p class="ql-block">中华鲟千里寻根之路,困难重重。既要忍饥、耐劳、识途,又要与川江汹涌的波涛勇敢拼搏,所以它们把骨板锻炼得又大又硬,肌肉结实有力。</p><p class="ql-block">中华鲟千里寻根之路,危机重重。渔网、螺旋桨、水电站,甚至江中一颗废弃电池,都有可能让它们的寻根之旅变成绝命之旅。</p><p class="ql-block">有人把中华鲟的洄游称为鱼儿们的“春运”。同为川江儿女,中华鲟跟人类一样,不论走多远,无论道路多坎坷,到了回家的时候,一定义无反顾。</p> <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本是沉稳之人,但在讲述到这一段时情绪难以抑制地激动。</p><p class="ql-block">做为川江的儿子,先生与中华鲟心心相惜。他敬佩中华鲟对故土的深爱与眷念,敬佩它们对中华的不离不弃。先生成名后依旧扎根川江,将研究、记录、传播、保护川江视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这正是他对故土的热爱与回报。</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还在为中华鲟感动时,陶灵先生接下来讲述了人类捕杀中华鲟的往事,让我心情沉重。</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中午上学路上,听说有人捕了一条大鱼,有几米长,在菜市街的国营东风旅馆里剖,我跑去看稀奇,坝子里围了许多人,大鱼就躺在地上,三个人正忙着从它的头和背上剖开。一个人掌开手(斧头),一个人用二锤一下一下地捶打。费了很大劲才破开,满满一肚子鱼子。</p><p class="ql-block">这个剖鱼的场面至今留在他脑子里,几十年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中华鲟产卵一带,过去每年寒露至霜降时节,有渔民用滚钩专门捕捞腊子鱼。我实在不忍心说“中华鲟”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段往事触目惊心,令人悲愤。人类为了一己私欲,肆意掠杀野生动物,造成生态失衡。</p><p class="ql-block">人类在经历了大自然一次次惩罚后,才明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p><p class="ql-block">面对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人们开始忏悔,开始采取保护行动。1981年四川政府开始严禁沿江各县市捕捞中华鲟、白鲟,可是却再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了。</p> <p class="ql-block">中华鲟和白鲟一样,熬过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恐龙时代,却濒临灭绝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里。随着人类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大家越来越珍视中华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中华鲟的行列。</p><p class="ql-block">中华鲟,我们希望你王者归来,再开启穿越远古和现代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三)川江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随着陶灵先生讲述的层次推进 ,分享进入了高潮。第三部来到浓墨重彩的“川江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生重点导读了《川江号子》、《打屌胯》和《水打棒》等几篇文章,从不同视觉展现了川江船夫(桡胡子)的艰辛与苦难,顽强与不屈。</p><p class="ql-block">我对《川江号子》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了两幅图片,问在座的听众对图片有什么看法?这两幅图片近几年在网络上非常火,拍摄的是一群赤身裸体、皮肤光滑的纤夫在乱石滩上匍匐前进,在悬崖上飞檐走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随着机动船逐渐替代木船,纤夫这个职业也随之消失。在座的听众,对纤夫的印象与认知多是来源于这些图片,所以大家并未看出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对这些图片信以为真的时候,陶灵先生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p> <p class="ql-block">先生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来给我们举例。</p><p class="ql-block">画中的纤夫衣衫褴褛、步履沉重,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纤夫的艰辛与无奈,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所以流传百年。</p><p class="ql-block">先生说:纤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不管日晒雨淋、严寒酷暑,他们都是风里来浪里去,所以皮肤粗糙黝黑。他们吃不好穿不暖,干的又是拼了命的下力活,拉纤时的状态不是精神饱满,而是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疲惫不堪。</p><p class="ql-block">屏幕上图片中的“纤夫”皮肤光亮,身材健硕、精神饱满,而且还在悬崖上飞檐走壁,试问这力气怎么使得出来,一看就是摆拍。</p> <p class="ql-block">随后,陶灵先生又打出了一幅民国时期真实的纤夫图片。图片上的纤夫们身形精瘦、皮肤黝黑,可能是顺水行船,他们懒散地靠在船杆上休息,已没有多的力气来谈笑风生了。</p><p class="ql-block">陶灵先生有理有据,用新旧图片对比的方式,还原了纤夫真实的状态,批评了一些为博眼球,不切实际的摆拍者。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是对川江历史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说到纤夫,就不得不提“川江号子”。拉纤不仅要拼体力,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队伍里每一个人都很关键,乱不得。</p><p class="ql-block">为鼓舞士气、减轻疲劳、协调动作、播报路况,拉纤时需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喊出一声声高亢、豪迈的川江号子。</span></p> <p class="ql-block">为增强导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分享会邀请了三位川外播音系的同学来配合讲述内容诵读文章。</p><p class="ql-block">可能是被陶灵先生的真诚所打动,可能是被桡胡子对命运抗争的精神所鼓舞,三位同学在诵读《川江号子》时,精神倍增,用普通话和方言喊起了号子。</p> <p class="ql-block">“外公在拉纤队伍旁跑来跑去,或趴在地上,或弯下腰,手舞足蹈,喉咙里吼出的“抓抓号子”声明显带着嘶哑。纤工的脚步已不在合拍,但应答任然合声,并且雄壮、高亢,久久地回荡在江岸:</p><p class="ql-block">“水汉英雄!”“喳!”</p><p class="ql-block">“南北哥弟!”“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使力的是我老子!”“吆哦嘿嘿!”</p><p class="ql-block">“不使力的是儿子!”“吆哦嘿嘿!”</p><p class="ql-block">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在现场高亢响起,听众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这是在为陶灵先生精彩的讲解喝彩,在为川江纤夫们呐喊,这就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p> <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关系,陶灵先生分享的内容我就不一一转述了,更多精彩内容大家可以翻开《川江词典》,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 二、思</p><p class="ql-block">听完陶灵先生南滨时光公益读书分享会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当我再次来到南滨路,面对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亲切、热爱、崇敬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川江之长,不仅在长度,也在她的历史;川江之大,不仅在水量,更在她的力量、胸怀与气势。</p><p class="ql-block">川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千千万万个百年,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她沧海一粟的一个个小波浪。</p><p class="ql-block">川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培育了中华文明、养育了中华儿女,千回百转地流淌到今天,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来端详。</p> <p class="ql-block">以前听一前辈说,老重庆人把川江叫大河,嘉陵江叫小河。河与活、和、合近音,是因为川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人类应该与她和谐共生、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川江川江,我们的历史变得厚重;因为有了川江,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因为有了川江,人类才可以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1890年,川江作为打通西南经济的大动脉,见证了重庆开埠。随着英国商人立德乐第一个驾驶轮船,冲破三峡天险,开抵朝天门码头,川江航道逐渐被外国侵略者占领。不屈的川江用激流冲醒了沉睡的国人,使他们走上了工业强国、实业救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川江航道上的一次惊天大运输,震惊世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失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滞留的人员、国宝和工业物资在宜昌码头堆积如山,急需转运重庆。</p><p class="ql-block">川江航道是当时唯一的运输通道,要转运必须穿越三峡天险。爱国企业家卢作孚挺身而出,捐献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亲率员工,不顾敌机密集轰炸,搏斗川江凶险激流,终于在川江枯水期到来之前的40天内,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宜昌大转运,保存了中华民族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川江资源丰富、水量丰沛,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也为中华民族的科技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19年,孙中山提出修建三峡工程设想,到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兴建工程的决议,再到1994年12月14日工程开工,直至2020年完成整体竣工验收……中国人追寻百年的三峡工程之梦终于实现。</p><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建成后,加快了长江中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p> <p class="ql-block">川江,从远古走来,历经沉浮。如今,它依然咆哮奔腾向海。</p><p class="ql-block">《川江词典》讲述的是川江儿女平凡、真实的人文故事,每一个川江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都是川江文明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川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川江儿女。</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川江儿女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有责任讲好川江故事,抒写川江新的文明。</p><p class="ql-block">期望陶灵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川江词典,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