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的开通,使偌大一个中国有了唯一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也为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南北各民族友谊交往、相互促进,提供了条件。 <p class="ql-block">运河流域成为商贸最为发达、人口最稠密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自元代起,少数民族多有迁徙运河沿岸的。<b>回民同胞有追逐商贸繁盛之地而徙居的习惯,他们沿丝绸之路东移,又沿运河而居</b>,如通州、天津、临清、淮安、镇江、扬州、苏州、杭州一样,济宁自元初便有回族迁居。</p> <b>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统治者三次西征,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成了蒙古帝国的居民,这些居民随蒙古军队东迁至运河区域居住,构成了元代回民的主体。</b><br>济宁回民便有一部分是随蒙古军队做后勤军士,缝制皮衣、皮靴,<b>天下大定后,便弃军寓居经商</b>的。<br>元末,<b>住在今昭阳湖西运河沿岸的湖陵城一带的回民,为避黄河水患,纷纷迁至济宁城南隅越河两岸居住,仍操皮毛祖业。</b><br><b>迁居济宁的回民,还有沿运经商而来的;游宦之家定居的;随官差役落户的;也有因宗教职业而来的,因天灾人祸流亡的等。</b><div>如:<b>李氏</b>远祖为西域人,后为24代“伊玛姆”和阿訇,徙居济宁的先人祖坟在济宁城南白家洼;</div><div><b>《唐氏家谱》</b>称,其先人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南京注籍;</div><div><b>《常氏族谱》</b>记述,其始祖西域人,明洪武 三十年(1397年)进贡来华,初迁济南府济阳县,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寓居临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济宁;</div><div><b>朱氏</b>则“远祖朱华,以货珠宝为业,早先由杭州珠宝市街迁居济宁 ”。<br></div> 因<b>回族姓氏多是由其阿拉伯的祖先姓名的首音或尾音演化而来</b>,故多以为“沙、洪、展、律”,四姓是早期移居济宁之回回后裔。另有“五马、六杨、十二李”等80余姓氏回族氏族。 <b>虽然分散而来,却集聚而居</b>,在越河两岸、中新闸南北、洪子湖四周的50多个街巷中定居。 迁居而来的回族同胞,在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交流上,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回族人大都善于经商,济宁回族同胞亦是如此,济宁皮毛业的发展历程便是明证。 <b>济宁皮毛业,始于元朝,盛于明清,是回族的专营行业,也是回族各种行业中的骨干行业</b>,创出了名牌产品———“济宁路青猾皮”,成为济宁四大行业之一。<br>清末民初皮 毛行栈多达八九十家,生意蒸蒸日上,还招徕了一批批外国商人来济宁贸易。<br>清光绪间,济宁皮毛业的“<b>刘公盛</b>”、“<b>陈恒昌</b>”、“<b>朱六和</b>”等行栈,吸引了津沪洋行外商云集济宁交 易皮货。<br>1926年,天津的美、德商人的“兴盛皮庄”、“北茂洋行”、“毛吉洋行”等直接来济宁设庄,大量收购青猾皮、羔叉皮。<br>继之,英、美、德、法、日等国外商在济宁坐庄购者计17家皮行,有<b>陈德隆、沙义隆、陈玉顺、王增盛、瑞茂、聚丰</b>等。<b>最大的洋庄皮行,为沙义隆</b>,从业者300余人,日成交额常为10多万白银,还专门建了二层的“邸楼”,为外商和“天津客”(天津洋行驻济采购员)提供食宿服务。<br><b>陈德隆皮行</b>则在门前矗立雕有石狮、高约10米的“通天大招牌”,招徕八方的客商。济宁回族皮商也有沿运河向外扩展业务的,如<b>陈玉顺</b>皮行曾在徐州开设了鲁兴皮行,<b>王玉盛</b>沿运北上在天津设行栈,还有去淮阴、上海设庄推销皮货的。使济宁皮毛业饮誉海内外,<b>济宁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大皮毛市场之一</b>。<br> 回族同胞的经济生活本身,已参与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丰富着运河文化的内容。回族的清真饮食,更是丰富了济宁运河饮食文化。<br><b>回民善于经营餐饮业。</b>明清两代漕运繁忙,在运河和越河两岸,回民的饮食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济宁城区在清末民初有着关于饮 食的谣谚,其中有<b>“柳行锅饼牛羊肉”、“古路沟的长果仁”、“小南门的热锅贴”、“隆盛店的烤鸭子”</b>等等,这些都是清真菜肴和小吃,而且今日依然是人们喜爱的食品。<br> 以前只是清真回族的食品,在现今济宁的菜场、街头销售,已成了回、汉族居民的公共食品。如:<b>壮馍、“楦头”、馓子、麻花、切糕、糁汤、杂肝汤、八宝粥、筒子鸡、烤鸭、红烧牛羊肉、熏鱼、清真糕点</b>等。明清时因经营清真菜肴而著名的饭馆,依旧是门庭如市,红红火火。如<b>温泰和饭庄、隆盛鸡鸭老店、文盛兴鸡鸭老店、马家馆</b>等20余家餐馆。 济宁回族的伊斯兰教礼拜堂,如佛寺、道观一样得到历朝历代政府的保护。<div><b>回族因沿运河迁徒,多居在运河或月河两岸或闸坝附近,因而沿运河城镇的清真寺也大多顺河而建。</b><br></div> 如市中区的<b>顺河东大寺</b>(东大寺又名顺河东大寺,位于古运河西岸,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东大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有资料显示,济宁东大寺是目前国内五大清真寺中最雄伟的一座。2006年东大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b>西大寺</b>(济宁清真西大寺,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遗址。原在山东济宁市南关南街。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33)。清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十年(1745)三次扩建。今毁。原寺规模宏大,设施完备, 主要建筑有大门、正殿、邦克楼、讲堂、望月楼、阿訇住房、水房等。大门面阔13间,气魄之大,为华东地区伊斯兰建筑之最。正殿号称“九九八十一间”,为仅次于清宫太和殿的起脊式大殿,殿内彩饰,富丽豪华。邦克楼二层六角尖顶形,将庭院划分为内外二部。该寺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山东学派基地,著名经师常志美、李延龄曾长期在此设帐讲学) <b>越河清真女寺</b>(为了落实宗教政策,满足市区广大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越河南女清真寺于1989年4月7日举行了开放仪式) <b>柳行东寺</b>【该寺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初规模较小,结构简陋。后随漕运发达,回民人口增加,经济富裕,在全明一(俗传为明崇祯皇帝太子)阿訇带领下募集资金,于康熙年间按西大寺式样扩建。因为大部分保留了当年的古建筑,所以柳行东寺古色古香,颇有文物价值,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div><br></div><div>还有<b>柳行西寺、杨家园寺、越河南涯南寺、东方大院女寺,微山县的城关清真寺、南阳清真寺、鱼台的谷亭清真寺,汶上的城关清真寺等。</b><br></div> <b>南阳清真寺</b>(南阳清真寺位于微山县南阳古镇中心,面积2.8亩,始建于明代。大门坐西朝东,颇为壮观,额书金字“清真寺”,清秀古雅,门两旁各踞一尊石狮。大门内有南北讲堂、大殿、望月楼等,大殿九间,望月楼一间。大殿是寺的主体,由卷棚、正殿两部分组成,卷棚在正殿之前,由卷棚跨上一级台阶便步入正殿,殿大门十二扇。大殿建筑飞檐斗拱,庄严美观。正殿是礼拜诵经的地方,殿内幽深肃穆,气势雄伟。大殿后面有一间专供阿訇领拜的地方。现清真寺尚存部分建筑) 这些建筑,有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有的殿亭对称,庭院深幽;有的青砖灰瓦,肃穆庄重;还有的窗明几净,古籍盈室,碑刻林立,砖雕满园;所显现出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给运河的环境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div><br></div> <i>文字源自来源:济宁市政府办公室(2018-09-20 )</i><div><i>感谢您的欣赏!</i></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