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安大洺远水库水利光荣碑</h3> <h3>同会,那个并不遥远但静谧的乡村,是一个有凤来仪的地方,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杨秉和,1924年正月初十出生在同会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的家在同会村一个叫“官儿家街”的院落。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与传承的优良家训家风熏陶滋润。1947年,青年杨秉和从伯延高小考到武安师范读书,1949年6月毕业到武安县文化馆工作。</h3> <h3>(杨秉和,1924.1—1973.9)</h3> <h3>建国初期,青年杨秉和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因毛笔字写得好,更因忠厚老实勤勉质朴,深得县长郭士辛喜爱。郭士辛县长要求杨秉和:一、每周在县政府大院写一期墙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二、文化馆电影队每次播放电影前,都要由杨秉和写、画一些幻灯片,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三、特别值得记忆的是:1959年书写“大洺远水库水利光荣碑”。该碑详细记载了大洺远水库工程,记载了人民政府治理水害的丰功伟绩,记载了人民治水追求幸福生活的高涨热情;<br></h3> <h3>(杨秉和书写的大洺远水库光荣碑,矗立在武安市水利局正门左侧)</h3> <h3>四、在武安县域范围内公路两侧,书写了大量路标和宣传标语。其实,在1967—1968年,杨秉和写遍了原北安庄乡七个村大街小巷墙壁上的宣传栏和电线杆,以毛主席语录和宣传标语为主。在同会,在相邻村庄,只要有相求助的街坊邻居,谁家修房盖屋写门匾、谁家儿女办喜事画“炕栏”、写喜联,谁家子女成家之后祖上产业写“分单”,谁家有兴致有雅意画中堂画写对联,谁家春节前写春联,杨秉和都能请得动、写得好。</h3> <h3>2019年底,同会村民杨天明、杨三会保存的杨秉和当年书画作品</h3> <h3>那么,为什么杨秉和在为人处世、在书画上做得如此优秀呢?让我们从地理与传统文化上看一看杨秉和的出生地同会村和他的家教、家训、家庭。<br>武安城南十余公里的地方,有一道山叫鼓山,鼓山属太行山余脉,呈“S”型分布于武安、峰峰、邯郸和永年之间,东北—西南走向,纵横约40公里。鼓山与武安县城隔南洺河相望,是武安城“朝山”。在同会村南望鼓山,有一著名地标“凤凰台”,据《武安县志》记载:“金•泰和二年(公元828年)八月丙申,鼓山石圣台有大鸟糜集于台上••••••鼓山凤凰为邑中上瑞。”同会村就坐落于鼓山西来北转的弯地。同会村向东北望,可见粟山、儒山、紫山。同会,是集聚灵气之地,是鼓山脚下凤凰台前的“上瑞”之地。杨秉和家居同会村“官儿家街”,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杨秉和与他四邻街坊居住地,是一个地灵人杰、有凤来仪的地方。<br>《老子》有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实,杨秉和敦厚的家训家教使他认识到,品德修养让人内心充实而自信,沉稳而不为纷扰的利诱所动,这只是讲了人的修行的内在方面,但是绝不能低估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我们不仅应认识到重视营造选择居住环境,给自己一个好的修身养性之地,还要充分认识家庭熏陶、家训、家教的重要。杨秉和出身在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讲究诗书耕读传家,青年时到武安师范读书,出校门到武安县文化馆工作,与武安文化名人宋玉林、郭钦为同事,更得到县长郭士辛青睐重用,在建国初期,积极投身到武安水利事业中大展身手。如此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造就了杨秉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文化传承,“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让每一位生活、工作在身边的人,都舒心坦然,其乐融融。<br>杨秉和家教严格,要求子女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在家庭,把传统伦理道德转化成日常行为规矩和礼仪,尤其是幼子杨拴昌,更是好学、严谨、自律、低调、坚韧,待人和善可亲,求学孜孜不倦,事业更上层楼,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br>杨秉和的品行如清风明月,以德、能遗后人,不亦厚乎!</h3> <h3>2019年底杨秉和儿子杨拴昌携家人与水利光荣碑的调查者合影</h3> <p class="ql-block">感谢多年来司建平、程宝堂、郭光义、黄魁生、白海召、谢彦昌、宋明如、杨有旺等人对本文资料征集提供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