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彩群仙祝寿图罐茶

岳来岳好

<p class="ql-block">  今天,请大家赏析一件清新艳丽、挺拔俊美、高大威武的清早期的瓷器——将军罐。</p><p class="ql-block"> 将军罐出现于明,盛行于清,在康熙时期发展至鼎峰,是明清时期极为重要的器型之一。康熙时期将军罐的器型越发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多以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多被人们当作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陈设器。康熙年间将军罐器型发展大致历经三种样式,一为丰肩鼓腹式将军罐,二为鼓腹下收式将军罐,三为鼓腹下收外撇式将军罐。</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彩群仙祝寿图罐茶</p><p class="ql-block"> 今天,呈给大家赏鉴的是清康熙中早期五彩绘群仙祝寿图,并满装“宫庭茶食野山参大红袍”茶将军罐。此罐体型硕大,高120cm,腹径宽54cm;直口,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撇足,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罐腹肩处书“大凊康熙年制”六字款。整体就像戴盔披甲的将军,器型稳重挺拔,形体高大,威猛刚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罐整体以五彩绘饰,采用通景式构图方法,把瓶盖、瓶身分为两个区域,采取多人组合的样式满绘纹饰。罐盖绘八仙、福禄寿三星及神童等十八位人物风景图;颈部及腹部所绘纹样为群仙祝寿图,与传统的八仙庆寿不同,因本品体积硕大,可呈现空间更为宽广,故除传统八仙外,更有自明代话本发展而来的上八仙、中八仙与下八仙中的祥瑞人物,共绘有西王母、八仙、福禄寿三星、刘海、财神、麻姑、和合二仙等46位神仙人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罐 整体画面在云海缭绕、仙山楼阁,苍松翠柏,祥禽(仙鹤)仙兽(梅花鹿)以及童子戏耍衬托下,以仙童手捧寿桃走上仙桥为起始,西王母端坐在瑶台上,迎接前来祝寿的各路神仙。各路神仙或手持法器,或捧献寿之吉礼。群仙姿态各异,服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活脱,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气氛喜庆祥和。</p> <p class="ql-block">  清代对吉庆装饰题材的运用已臻化境,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器身所绘群仙祝寿图,出自《神异记》,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为王母庆寿,称为“蟠桃会”,后世皆以此图祈愿“福寿绵长,祥和安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器纹饰着色丰富,以敷彩浓艳的红、黄 蓝、绿为主色,间以赭、紫、黑等色,画法精细入微,人物与背景之间协调巧妙,这种移步换景的构图方式,给人以密不透风之观感,虽画面满而全,但主次关系分明,人物关系安排合理,错落有秩,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可见此器气势宏伟,绘制精工,构图疏密有致,远近相映,施彩富丽浓艳,纹饰繁缛细腻,寓意吉祥,尽展康熙中早期瓷器奢华的艺术遗风。且本品之群仙祝寿题材,人物的塑造及装饰技法皆可在同时期或略早的戏曲版画中寻得传承轨迹,使其赋予情趣盎然的内涵与奔放洒脱的艺术张力,别具一格,当为妙品。</p> <p class="ql-block">  此器还有一特别之处在于盛满了“野山参大红袍”茶,并以“宫庭茶食”票号贴于罐帽。票号眉书“宫庭茶食”,右下侧书“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中间书“野山参大红袍”,左下侧书“康熙二十八年”铭文,票号两侧绘两条龙纹,应为清庭采办“代饮茶”之贡品。</p><p class="ql-block"> 何为“代饮茶”?传说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就是茶。可以推测,茶叶的药用很早便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以茶代药,称为代饮茶。</p><p class="ql-block"> 代饮茶,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代。清代宫廷中对代茶饮备受推崇,常应用于防治疾病、病后调理、养生保健。清宫代茶饮常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选用中药代茶饮方,使其更加切中病证,提高疗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 人参茶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p><p class="ql-block"> 清宫代饮茶大致可分为九种:疏风解表类、止嗽类、除湿类、消导类、祛暑类、温中类、安神类、补益类等代饮茶。故宫博物院里至今还收藏着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几十块茶膏被完好地保存在青花瓷罐中。人参茶膏是将名贵药材中的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形。而此罐“代饮茶”则是选用上等野山参和大红袍茶混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野山参极为珍贵,它必须是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的人参才能称为“野山参”,在国内主要产地为长白山腹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野山参为“神草”,明代将野山参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参条说明:“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等多种有益功效,将野山参与茶叶搭配,服用者既可以品尝茶香,又可以滋补身体,实为珍贵难得的绿色天然补品。</p> <p class="ql-block">  细研此罐“宫庭茶食”票号,也不难得出此“野山参大红袍”茶应是专供清宫庭用茶的茶庄、茶行、茶店、茶园等的商标广告。这在明清时期一些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里,也可清晰地发现茶食铺子的线索:门口挑起一袭幌子,上面写着“官礼茶食,嘉湖细点”八个大字。这是古代茶点铺招牌上常用的两句话,周作人《南北的点心》: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p><p class="ql-block"> 官礼是指官府的礼法。茶食,从广义说来,是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官礼茶食”是民间按照官府礼制要求而批准开办的茶点铺子,为了照应南北方人的习惯,则民间茶点铺常用“官礼茶食,嘉湖细点”这两句话作为招牌广告语。“宫庭茶食”不言而喻则是为宫庭御用而办的茶庄一类店铺专用的招牌广告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细研此罐,不得不说清朝的“贡茶”文化。贡茶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古代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贡茶是古代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名贵特产之一,专供皇室之用。贡茶从西周到清末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唐代是古代贡茶制度最终形成时期,此后历代相沿,直至专制王朝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在福建建安设立贡茶园,专门负责宫廷饮茶的供给。到了元代,贡茶仍以建安的皇家茶园为主,规模相对小于宋代。除了沿袭宋代在北苑德御茶园之外,元政府在武夷的四曲溪畔开设新的御茶园,扩大了御茶的生产区域,其品种也不断发生变化,散茶成为贡茶的主体。清初贡茶仍延续明代的传统,以福建、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等五省茶产区为主,随着清代政局的稳定,版图的扩展,逐步将全国的十三省产茶区都纳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武夷岩茶等新茶品的兴起,贡茶的格局逐步发生变化,贡茶制度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备,为清代贡茶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保藏上看,茶叶本身喜干燥,是一种季节性生产且自身含水量较低的产品,所以必须密封放置,妥善保管。如何防止经过长途运输的茶叶味道发生变化,这对贡茶的包装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由于瓷器在清代的兴盛,加之瓷器的密封性好,可以保持茶叶的干爽和香气,比较持久的存放,贡茶多釆用罐坛等瓷器物保藏。一般由景德镇御窑厂提前烧制运往御用茶庄,待茶叶釆制成后及时盛装密封,以免跑了茶味,影响贡茶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运输上看,清代,贡茶从产地抵达京城的成本非常高,为保证皇宫能饮到当年新出的茶叶,地方官员想尽各种办法缩短茶叶的采摘时间,尽可能快的将茶叶运抵京师。而清政府也设置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贡茶能按时交进宫廷。</p><p class="ql-block"> 清代继承明代递运制度,到康熙时,递运所逐步裁减,驿站开始配备专门负责运输的驿夫,不论是军用物品还是地方贡品都是通过驿站转运的。清代的贡茶也基本上是通过驿站运送至京城的。除此之外,一些路途遥远的省份,还会通过水路运送贡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及时间。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此罐野山参大红袍茶应为清宫釆办处将釆自东北珍贵的野山参,于康熙二十八年交由武夷的四曲溪畔的“宫廷茶食”御茶园采制,用景德镇御窑厂提前烧制的将军罐盛装密封(经科技手段检测此罐烧成于康熙十八年),经驿站或水路转运至京城皇宫的,同时,御茶厂也不忘贴上自己“宫廷茶食”的招牌,做一番广告宣传罢了。</p> <p class="ql-block">金色年轮艺术馆藏周周秀(0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