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对话录(中)

由心品

<div> 平时我对死亡问题思考得较少,但也不是完全不去想。大致有这样几点似乎还是清楚的:<br> 第一,我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意思是,并没有能够脱离人的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不可能有“不朽的灵魂”。你似乎不太认同这一点。你说:“生就是生,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好一个‘什么都没有了’,我英雄一世,难道到最后就剩一个‘什么都没有’?我甘心,秦皇汉武也不甘心啊!”</div><div> 我可以理解那些相信灵魂不朽(最终必定会去相信上帝或如来佛之类的神灵)的人,他们没有这一信仰就很难活下去,但我不需要它。<br> 你扯到了“秦皇汉武”,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像我等平民百姓灵魂速朽也就罢了,而像这些“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伟人”们,其灵魂怎么也会速朽呢?他们应该“永垂不朽”才对呀!兄弟,我想不到你还会有这样的等级观念。</div><div> 须知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王侯将相的命是命,贩夫走卒的命就不是命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不过也许你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那就算我没说。<br> 其实要说一个人的“不朽”或“不死”,只有作下述理解才是有意义的:他死了,他的肉体腐朽了或火化了,不存在了,但他对他人、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的大小、深入程度和持久性要视他生前所做的事情而定。<br></div> <div><br></div> 例如一个老奶奶去世了,对她的孙子产生了极大影响,让他感到自己生活的支撑点或生命的一部分已不复存在,这反倒表明,这位老太太仍然活在孙子的灵魂中,并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代代相传,也可以说是灵魂不朽,我借用一个现代化的词语,把这叫做精神上的DNA遗传。<br> 第二,我认为,在死亡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人要死得有尊严,也就是说,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候死以及采用什么方式死。我认为安乐死体现了人的这一合理要求。决定怎样去死,这是一个人活着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br> 不幸的是,我国现行法律还不允许这样做。前不久我看到某个电视台的报道,有个儿子帮助母亲实施了安乐死而被判刑,又一出人间的悲剧产生了。<br> 其实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在著名的《乌托邦》一书中就提倡安乐死。庄子的思想,如果衍生开来,也应该是赞同安乐死的。安乐死体现了人道、临终关怀和尊重个人生命权的原则,是应该为法律所允许的,至于具体操作办法,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在此讨论了。<br>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术》中有个“钢丝男”,他已经到了骨癌晚期,蚀骨的疼痛实难忍受,他竟然将一根钢丝插进自己的脑袋里,想用脑袋的疼痛来缓解骨头的疼痛。后来这个医院的医生收留了他,准备免费给他做手术取出这根钢丝,同时还捐给他几万块钱。他拿到这笔捐款后并没有做手术,而是跳楼自杀了,留下的遗言是,将这笔善款给老婆孩子过日子。<br> <div><br></div> 他的死是一种解脱:即使钢丝成功地从脑中取出,骨癌产生的疼痛仍然是无法忍受的,此时的境况是生不如死。如果允许安乐死,也许他就不必采取这么惨烈的死亡方式了。的确,如果说死亡是可怕的,那么在人生的境遇中,还可能有比死亡更为可怕的东西。<br> 第三,我认为,导致一个人死亡的偶然因素太多,往往在你特别注意的地方却没事,而在想不到的地方死神突然光临了;某些疾病、意外事故等等都是这种因素。一个人对自己的死亡情况往往是难以预料的。既然如此,就不必过多考虑自己的死亡问题,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比较好。<br> 最后,说一下咱们这个对话的名称问题。你建议这个系列对话就叫“生死对话录”,我觉得“生死对话录”作为这个系列对话第一篇的题目是恰当的,而作为整个系列对话的名称则有些不妥。咱们的谈话不仅局限于生死问题,应该是海阔天空,无不可谈。<br> 我想,这个系列对话的名称是否可定为“一个80后同一个40后的对话”。这就把咱俩年代身份上的区别挑明了:一老一少,年龄相差40岁,他们在思想和言语上会有些什么碰撞和交锋?又有哪些融合和欢洽?更多年龄段的人会对此产生兴趣。就拿你上面所说,你离生的起点近一些,而我离死的终点近一些,这也是基于你我年龄上的差异。<br> <div><br></div> 顺便说一下,你这样说我一点也不见怪,你在这里陈述了一个事实;我喜欢说实话的人。不过你这话似乎还包含着一层意思:之所以将这个对话名为“生死对话录”,是因为年轻的你代表着生,而年老的我代表着死。这我就不能苟同了。<br> 一个人从出生直至死亡,无论在何种年龄段,都是生死两种因素共相随,不可能只有其一,而无其二。如果我们在谈论死亡时,不以活着为参照系,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过来也一样。<br> 从这一轮对话中可以看出,反而是你总在谈死,我更多地是在说生;如果一定要说谁代表哪一方面,情况似乎跟你说的正好相反。不过我觉得这也很好理解:年轻的你对死亡问题这样关注,是因为死亡其实离你还很远,你有足够的时间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感受和探讨。<br> 而年老的我离死亡要近得多,对我来说,它已不是一个用思考甚至感受去“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用生命去实践的问题,是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在它没有来临之前,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我更应该解决好怎样活着的问题。<br> 其实我的探究兴趣并不在死亡问题上,毋宁说是在超越死亡的基础上谈活着的问题,说活着的事情,但你对死亡问题特别有兴趣,我们就从这一点开始。实际上,你对死亡问题如此有兴趣,难道不是也想超越的缘故吗?<br> 由心品<br> 2012-6-12<br>(明天有后续内容发表,敬请阅读!)<div><br><h5><b>【若想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由心品人生”】</b></h5><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