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老房子,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光是漂亮生活还方便,离全市最高大上的商圈——上海市场特别近,当时的生活必需品都由国营商店供应,可是生活用品的修理或是国营商店不涉及的食品之类,还需要相当一部分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来支撑,两者和谐缺一不可,勾勒出了街坊里的多姿多彩。</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的布局非常合理,三栋楼环抱,形成了一个硕大的街坊大院,尤其是星期天,街坊院里更是热闹非凡,但恰恰就是这些热闹给大院增添了接地气的祥和。</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手艺人们就在院里,扯着嗓门用吆喝声招揽生意了,这声音应该就是广告最初的雏形吧。东头修理钢精锅的师傅敲敲打打的声音不绝于耳;西头修理雨伞的是个南方师傅,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时而穿针引线,时而给油伞刷着油漆;那个操着本地口音的女孩叫卖着花米团,声音嘎巴脆;打酱油打醋的吆喝声特别具有穿透力,就算是住在四楼,也是听的真真儿的。</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我们的是街坊里换糖猴儿的,“咣咣咣”锣声响起,有的孩子急忙跑回家,把几个月攒的牙膏皮、破铜烂铁拿来,吹糖人的担子上挂满了吹出的各种动物,栩栩如生。换到的小孩儿手举着,轻轻不舍地用舌头舔了又舔,久久不舍得吃掉,还一蹦一跳不时的挥舞着炫耀着。</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太阳刚刚露脸,早起的家庭主妇们,都已经在院子的树干和电线杆上拴好了绳子,不一会儿花花绿绿颜色各异的床单或被子,便挂的满满当当,它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随风轻轻荡漾,小小的我们,经常会在两片被单之间穿梭,正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随着主家大人的一声呵斥,我们立刻做鸟兽散四下逃窜。现在回想起来,那被子吸满的阳光味道依旧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放学后的我们更是无忧无虑,作业写完书包一扔,就开始游戏了,女孩子跳方格、踢毽子、扔沙包。男孩子斗鸡、玩弹子、拉洋片。经常是玩的满头大汗直到天黑,在各自家长一遍又一遍的叫喊声中,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分手回家吃饭。</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是我儿时快乐的源泉,留下了太多的陈年往事,它是我玩耍的天地,心在这里自由飞翔,它又是心的寄托,给了我心灵的抚慰。</p><p class="ql-block">时代造就了老房子,老房子成就了我的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