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乐(二)

喜洋洋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马是我下放农场在一个大队的知青战友,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只要想起小马不能不乐,因为小马性格活泼,乐观豁达爱搞怪,经常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初一、初二时班主任陈老师,四十岁左右平时喜欢穿一件浅灰色的中山装,不爱扭纽扣胸襟总是敞开,戴着一个白框已经发黄了的眼镜,说话时有个习惯动作频率较高就是不断用食指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一下。</p><p class="ql-block"> 小马个子小坐在紧靠教室前门的第一排第一张位置,一天快上课了,同学们在各自位置上坐下, 小马瞄见陈老师由走廊东边向教室走来,她立即转身面向大家学着陈老师的样子,把衣服敞开,然后夸张的做着向上推眼镜的动作,她刚做完陈老师跨进教室,习惯性的举起右手,把脸上的眼镜向上推了推,大家哄堂大笑,陈老师一头雾水。</p> <p class="ql-block">  记得1973年我们刚到农场时,正是麦收季节,知青们立即投入到抢收麦子的战斗中。有一天傍晚,我们刚从食堂出来,李队长迎面走来说今晚加班差几个人,再去叫几个男知青,我说如果人不够我们也去,小马说对我们也去,李队长同意了。</p> <p class="ql-block">  加班是跑荞,就是将晒干准备装包运往国家粮库的麦子里面混杂着的少量绿色的荞豆粒清除出来(因有少量田块前几年曾种过荞豆),方法是用很长的木槽子斜靠在很高的麦囤顶边上,囤顶上面站一个人拿着木锨负责不停的将麦子拥到槽子里,保持着让麦粒从上面少量的、匀速的、不间断的通过木槽往下淌,这样麦粒和荞豆自然就分开了,我们在下面将分开以后的荞豆和麦子分别装进麻袋,因囤顶上的人需要轮换, 基本上是四、五个人一个麦囤子,因为这件事情简单枯燥,加之我们白天已劳动了一天,到下半夜时非常的疲惫和困倦,感觉非常的难熬,这时小马指着我们旁边那个囤顶上的老职工(是个副队长,平时说话粗喉大嗓爱吼人,许多知青不太喜欢他但也不敢得罪他,他当时约四十多岁就已谢了顶,说话时嘴还有点歪),这时他的大光头被紧靠他头旁边200瓦的大灯泡照射的反光瓦亮,小马用她善用的肢体语言形容此景,告诉我们像不像两个大灯泡?并无声的学着他讲话时嘴有点歪的神态,因为小马学的太像了,把我们都逗乐了,也使我们提了神。</p> <p class="ql-block">  小马模仿能力很强,学谁像谁,有时她的夸张动作让我们感到她学谁更像谁。虽然我们知青平时在农场劳动强度较大,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枯燥乏味,但小马快乐的天性搞怪的动作却经常能给我们大家带来笑声,许多知青和老职工都说小马是个活宝。</p> <p class="ql-block">  是的,小马确实是个活宝,秉性率真乐观,把别人逗乐她就开心,让我想起于丹教授说的一句话:‘’活得平平顺顺,锦⾐⽟⾷时说快乐,不是真乐,能苦中作乐,才算是得到了快乐的真谛‘’。小马正是这样,就是在农场艰苦的生活中,面对日复一日的苦涩酸辣,她的乐观心态也没有丝毫的改变,仍以快乐感染着周围的人,用现代流行语说小马就是个快乐之星,让我们在那个知青的年代里增添了一些笑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