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一座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的山水之城。千百年来,人们描述古城襄阳独特自然禀赋常用的两句诗: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一江碧水当然指的是三千里汉江。</p><p class="ql-block"> 十里青山,指的是襄阳城南的岘山。岘山最初指襄阳古城南约三公里一座山头,因其望城池,扼驿道,临汉津,当关而立,小而险峻,故美其名曰岘首山。后来,随着地理概念的不断发展,与其相连的中岘紫盖山、上岘万山与之并列,形成“三岘”之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诸多山峰逐渐与“岘”相连,以至于将襄阳城南、城西南诸多山峰统称为岘山,横亘西南,成为一道天然绿色屏障,襄阳城在岘山诸峰掩映之下显得格外秀美。</p><p class="ql-block"> 岘山群峰竞秀,林壑幽美,胜迹广布,历代文人雅士登临揽胜咏怀者甚众,且岘山有着丰富的适宜摩崖石刻的岩石资源,因此,前人在岘山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襄樊铭》。</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襄樊铭》又名《李曾伯纪功铭》,座落在距襄阳城西南约1.5公里的真武山东麓,北侧紧连襄水(即南渠)南岸“马跃檀溪遗址”,南侧为“岘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摩崖石刻略呈方形、高4.43米、宽4.4米。因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为击退蒙古大军,光复襄、樊二城所勒,故又称“李曾伯纪功铭”。</p><p class="ql-block"> 铭文包括序与正文两部分,均为阴刻楷书,正文字径盈尺,方整端正,笔力刚健,浑厚庄重。刻文11行,行字不等,错落有致。全文共计79字,其中序七行55字,辞四行24字。作为宋蒙战争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襄樊铭》于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此文字石刻属大型摩崖石刻,过去是真武山(又称小“武当”)道观上山“神道”起始点。近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昔日的山林幽静已被城市喧闹所替代。目前的石刻所在己处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市区14路公交车从摩崖石刻前经过。</p> <p class="ql-block"> 石刻前些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市政府有关部门在石刻上部依山就势搭建了一个仿古混凝土结构的凉亭,遮阳避雨,亭子下部临道路一侧架起了一人多高的金属栅栏,同时在石刻旁树起标志碑和宣传牌。随着地理环境变化,“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摩刻石刻《襄樊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襄阳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该石刻铭文内容看似简短,尤其是铭文正文仅24字,读来却诘屈聱牙,隐晦费解。检索资料,正史无载,相关地方志史料记载各有出入,包括石刻名称说法也五花八门。前些年我市几名知名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曾对《纪功铭》摩崖石刻进行过专门研究,有关论文见诸报纸书刋。然而专家学者们对于《纪功铭》的研究各有异同,对一些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关于《纪功铭》的历史背景和文字内容以及全部石刻年代等留下诸多谜团。</p> <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对于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钩沉索隐,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是正常现象。但作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普及来说,则应当有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有鉴于此,作为一名襄阳文化爱好者、传播者,出于教学的需要,近期数次到现场踏访,察看实物,翻检史料,阅读有关历史文化学者、专家的文论,在消化吸收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岘山摩崖石刻《纪功铭》相对重要且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求实存真,比对分析,试图拨云见日,揭开《襄樊铭》头上神秘的面纱,为这一“国宝”级的历史文化遗迹知识的普及宣传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其一,关于《纪功铭》的名称问题。</p><p class="ql-block"> 关于此铭的名称,专家学者根据史料和铭文内容各有其说。一曰“襄樊铭”;二曰“岘山摩崖碑铭”;三曰“李曾伯纪功铭”;四曰“李曾伯摩崖铭”;五曰“李曾伯岘樊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从铭文序文看: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由内容可知,该铭文的撰稿人是李曾伯,时任南宋京湖制置使。大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李曾伯奉朝廷之命,调度部属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等带兵收复了襄阳、樊城两城。过了三年,到宝祐二年(1254年)正月初一,才将铭文勒于岘山。</p><p class="ql-block"> 铭文的内容是纪念南宋军队收复军事要地襄樊二城。襄阳、樊城是南宋的军事要地,收复襄樊二城对南宋国防极为重要。因此,李曾伯怀着激动的心情撰写了此铭文,记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关于此铭文内容,正史无载。最早的记录出自李曾伯的《可斋续稿、记、铭》,其中收录了全文,题为《拟襄樊铭》。此后地方志多有转载,编者资料来源和角度不同,以至出现名称不一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从追本溯源,还历史真实的角度出发,此铭应恢复原名《襄樊铭》。当然,这必然涉及到此处原有文物保护批复文件和已树标志牌更改等一系列问题。</p> <p class="ql-block"> 其二,关于铭文的文字内容问题。</p><p class="ql-block"> 该铭文共计79字,其中序55字,辞24字。现有史料和文论对序55字无二无别,但对辞24文字内容解读则多有差异,主要集中在“繄”、“墉”、“几”、“能”、“夬”、“吾国”等字上。</p><p class="ql-block"> 短短24个字,竟有如许错讹与争议,这在摩崖石刻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好在原物尚在,石证如山。笔者反复察看摩崖石刻,辨别字形,得出的结论是:由叶植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对铭文内容记载是准确的,抄录如下,以正视听。</p><p class="ql-block">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p><p class="ql-block"> 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p> <p class="ql-block"> 其三,关于铭文释文问题。</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总共79个字,其序55个字通达明了,专家学者的解释基本相同,一般人大致也读得懂。问题出在铭文上。</p><p class="ql-block"> 铭文本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刻铭于碑板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随着时代的发展,铭这种文体逐渐远离大众生活。</p><p class="ql-block"> 此铭的文字虽少,但有些字确实生涩难识,其含义隐晦莫辨。我市几位研究襄阳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对铭文解读也各有异同。受各位专家学者启发,试解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壮哉岘,脊南北。</p><p class="ql-block"> “壮”,宏伟雄壮之意。“哉”,感叹语气词。“岘”,特指岘山。“脊”本义是脊骨,也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如屋脊、山脊。</p><p class="ql-block"> “南北”有二义:一是大岘山总体呈东西走向,蜿蜒数十里,横亘南北。二是襄阳居汉水中游,址处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之间,北连南阳盆地,南接江汉平原,处于中华腹地,为南北交汇之处。</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赞美岘山的雄壮高峻,就象一条坚挺的脊梁,横亘南北。</p> <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繄墉壑,几陵谷。</p><p class="ql-block"> “繄”,其义有二。1、同“惟”:《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2、相当于“是”:《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此处应取同“惟”之义,发语助词。</p><p class="ql-block"> “墉”,亦作䧡,《说文》释为“城垣也”,即城墙。“壑”的本义是坑谷、深沟。墉、壑,在此可作城池讲。墉亦可指岘山,壑指汉水,取春秋时期楚国屈完大夫“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典故,此处化用作岘山以为城,汉水以为池。</p><p class="ql-block"> “几”,原文为幾,通“岂”,意为难道,用于疑问和反诘句。</p><p class="ql-block"> “陵”,本意为大土山,引申为高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关于陵谷一词的含义,《诗·小雅·十月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句,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同时,“几陵谷”,还取自西晋杜预在襄阳时沉碑万山下,立碑岘山上的典故。《晋书·杜预传》:</p><p class="ql-block">“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此后“几陵谷”意为沧海桑田,陵谷变迁。</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言襄阳城池坚固,自古是中华腹地的重要军事屏障,既使陵谷变迁,人世沧桑,襄阳的战略地位不会改变。</p> <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乾能夬、剥斯复。</p><p class="ql-block"> “乾”,《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卦辞原文为:“乾,元亨利贞。”大意为,乾卦象征天,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p><p class="ql-block"> “能”,意为到。</p><p class="ql-block"> “夬”,《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剥”,《周易》六十四卦名之一。卦辞为:“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有所前往。</p><p class="ql-block"> “斯”,为助词,有是、此、之诸义。</p><p class="ql-block"> “复”,亦为《周易》六十四卦名之一。卦辞为:“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解释为复卦象征复归,亨通顺利,出入没有疾患,友朋前来无灾殃。返转复归循着一定的规律,七日中打一个来回,利于往前进发。</p><p class="ql-block"> 联系历史背景,综括“乾、夬、剥、复”四卦之义,此句可理解为:我大宋之将士刚健不屈,同仇敌忾,乘势而为,襄樊二城失而复得,使战争形势好转,大概这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千万年,屏吾国。</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祈愿襄阳就象巍然屹立的岘山,千年万年,永远拱卫着我们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其四、收复襄樊二城有无战事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收复襄樊二城这一事件对南宋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一举扭转了南宋军队被动防御的战争格局。因此,南宋朝廷对这一军事胜利极为重视,事后根据李曾伯的上疏,对参加军事行动的将士给予褒奖。据《宋史·理宗本纪》载:“十一月丙申,京湖制司表都统高达等复襄、樊,诏立功将士三万二千七百零二人,各转一官,以缗钱三百五十万犒师。”</p><p class="ql-block"> 李曾伯等人统兵收复襄、樊二城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是,收复襄、樊二城的军事行动,是否同蒙军发生战事,战况如何,正史无记载。研究《纪功铭》的专家学者意见相左,有的认为发生过战事,且前后发生过多次,列举相关史料,并以李曾伯在此期间的几首词相关内容作为佐证。有的则认为收复襄樊二城的军事行动根本没有发生战事,南宋军队收回的是两座空城。笔者赞同后者。</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李曾伯等人收复襄樊二城是在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此前宋蒙之间的战事处于拉锯状态,襄阳作为前线的军事重地时有易手。襄樊二城曾数度被蒙古军占领并强行迁走了城内外的全部居民。当时的蒙军,正忙于第二次西征,无力回师襄阳,南宋乘机收复的是两座荒无人烟、充满荆棘的残破空城,因此,《宋史·理宗本纪》的记载等概未提及有战事发生。当然,收复襄樊二城军事行动的顺利,是当时全线战局变化造成的,事前并不意味着无战事发生。</p><p class="ql-block"> 这次收复襄、樊二城的军事胜利,这对一直疲于战争防御中的南宋,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消息,特别收复的又是“天下之腰膂”襄阳,所以朝廷对参与此次军事行动的将士大加奖赏,以激励士气、振奋人心。</p><p class="ql-block"> 襄樊二城收复之后,李曾伯又向朝廷上疏:“襄阳新复之地,城池虽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庐虽草创,市井未阜通。请蠲租三年。”李曾伯此举是有战略眼光的。收复城池固然重要,但集聚人口,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为下一步战争动员蓄积更多的资源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李曾伯的战略思路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认可。宋理宗让襄樊“措置屯田,修渠堰”。李曾伯等用约三年的时间修复襄樊二城,让军人家属等移民入襄,减免税赋,使襄樊逐渐恢复了生机,再次成为南宋对抗蒙军的前沿阵地。宝佑二年(1254年),李曾伯对收复军事重地襄阳一事,尤其对襄阳战略地位的恢复甚为欣慰,才将铭文勒于岘山。《襄樊铭》铭记的既是“收复”之功,更是“恢复”之功!</p> <p class="ql-block"> 其五,《纪功铭》这一“反元标语”何以保留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元朝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以外诸部族人)、汉人(灭金所得)、南人(灭宋所得)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都规定了不同的待遇。襄阳一带的人民应属地位最为低下“南人”范围,对其统治更为残暴和严厉。而近在襄阳城郊的摩崖石刻《纪功铭》的文字内容明显是拥宋反元的。这一“反元标语”何以能保留下来呢?是元朝统治者的疏忽吗?还是有的学者认为的“元朝统治者在残暴的同时保留了难得的政治宽容”呢?</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这一摩崖石刻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其原因大致有三:</p><p class="ql-block"> 第一,从铭文内容看,隐晦幽深,并无明显“刺激”元蒙的文字。 </p><p class="ql-block"> 第二,元蒙统治者对于汉人残酷镇压主要在军事反抗方面,包括对顽强反抗的城市实行残忍的“屠城”行动。距李曾伯等人收复襄樊二城16年之后,宋元发生长达6年的襄樊之战,樊城先被攻破。元军在樊城进行了血腥“屠城",便是例证。</p><p class="ql-block"> 第三,元蒙统治者灭金、灭宋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逐渐接受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一套文化制度,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巩固统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文化上实行了相对宽容和融合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岘山摩崖石刻《襄樊铭》现场,笔者观察到,在79字的铭石上方,还刻有弧形横额“襄樊铭”三个大字,为双钩线刻,左右及下方饰20厘米宽的边框,框内饰缠枝,框外左下角有“至正三年”款识。从书体风格和书丹勒石模式看,“襄樊铭”及边框显然为后人所加。因年代久远,加之镌刻深度较浅,字迹和图案均漫漶不清。</p><p class="ql-block"> “至正三年"为元惠宗年号,即1343年。据此,《襄樊铭》横额和边框应是元人所刻。巧合的是,这一年正是元惠宗下令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总裁官修撰宋辽金三史的时间,而《宋史》也特为与摩崖石刻内容相关的两个人物李曾伯、高达列传。至此,摩崖石刻《襄樊铭》在元朝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就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其六,关于石刻铭文末尾“国”字的书法问题。</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全文79字,前78个字均为旧时繁体楷书,惟一最后一个“國”字写成简化字“国”,让人有些费解。此前相关专家学者在研究解读铭文均未对此字写法提出疑问。以笔者有限的文字学和书法学知识分析判断,觉得“国”字的写法是有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 近代知名文化学者流沙河先生在他的《正体字回家》一书中对“国”字进行了追本溯源解释。“国”字在汉字里最早的甲骨文里是一个象形文字。四边形就是一座城,戈以守之就是一个国。由甲骨文演变为青铜器上的金文,城外挖了隍沟,加强防守(如图),已成为会意字了。后来发展到小篆,然后楷书,“國”字已发展成一个形声字了,外围表形,里面的“或”表声。</p><p class="ql-block"> “国”字在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中也有一些花絮可谈。唐代武则天登上帝位改国号大周以后,要表示她的国,便另造“八方”加外围以取代国字。不久,随着大唐李姓社稷的恢复,此字写法便废除了。据说武则天的名字武瞾的“瞾”也是她造出的,大约是目空一切吧。</p><p class="ql-block"> 清代洪秀全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国中封了很多王共坐天下,最后达到成百上千个,将国字改为“王”字加外围。太平天国灭亡后此字写法便随之废除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1956年国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国字写法由“國”简化为“国”。</p> <p class="ql-block"> 这《襄樊铭》刻于南宋,国字怎么会写成简化字呢?带着疑问,笔者到摩崖石刻现场察看实物,终于发现了端倪。铭文最后“屏吾国”的“吾”和“国”字之间岩石处有一道裂缝,由于自然风化的结果,将“吾”下半部的“口”和“国”字风化剥落了。笔者推测是后来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持铭文的完整性,重新凿刻上去的,于是将围框中的“或”换成了“玉”,具体时间应不会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于是,心下释然。但是,总觉得这样作违背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得铭文的文字书写有些不伦不类。期待文物保护单位能将铭文“国”字恢复旧观。</p> <p class="ql-block"> 对摩崖石刻《襄樊铭》铭文解读翻译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非我“学力”所能及。但为襄阳文化传承普及计,笔者不揣浅陋,甘冒“狗尾续貂”之讥,试对铭文正文译作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雄壮啊!岘山,</p><p class="ql-block"> 您就是坚挺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横亘南北,</p><p class="ql-block"> 屹立荆襄。</p><p class="ql-block"> 濠深城峻,</p><p class="ql-block"> 固若金汤,</p><p class="ql-block"> 纵然陵谷变迁、高下易位,</p><p class="ql-block"> 怎改铁打的襄阳!</p><p class="ql-block"> 同仇敌忾,</p><p class="ql-block"> 至坚至刚,</p><p class="ql-block"> 失而复得,</p><p class="ql-block"> 天意如是人道沧桑!</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p><p class="ql-block"> 乾坤朗朗,</p><p class="ql-block"> 千年万载,</p><p class="ql-block"> 永远是我最坚固的国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日记于襄阳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