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从此,中国军队用枪炮开始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中,无论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还是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同仇敌忾将枪口一致对准日本鬼子,保家卫国,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80多年。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些将生死置之脑后的将士,他们也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面对国家的灾难,他们义不容辞地投入到抗日的战斗中去,在枪炮声中,在倒下的战友身边,他们见证了嚣张的日寇终于低下头颅,向中国人民投降认罪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耄耋老者。</p><p class="ql-block">历史将永远记载着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光辉历程,也铭记着中国军人奋勇杀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人—夏禹聲</p><p class="ql-block">夏禹聲(现名夏子福),1919年3月2日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永兴茅坝乡后坝屯。其时,夏氏家庭较为富裕。父亲夏国藩(号炳成)任茅坝乡乡长 ,家里配有乡丁,有枪支 。民国某年,夏国藩与茅坪区区长颜某某的亲属(茅坝当地人)因税收问题发生纠葛,颜某某介入,两人发生争吵,颜某某拔出手枪,当场将41岁的夏国藩一枪打死 。此时正在湄潭中学读书的夏禹聲接到噩耗,悲痛欲绝,发誓一定为父报仇。年仅12岁的夏禹聲背了两把手枪,四处寻找仇家,但终因年龄尚小,无果。此后,夏禹聲发誓一定好好念书为父报仇。1935年夏禹聲到贵阳达德中学读书。此间,校长谢孝思、校董黄齐声经常给同学们讲述日军“九.一八”以来,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对全国同胞的杀戮的兽行,激起了全体同学的民族仇恨与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热血青年都奔赴抗日前线。夏禹聲将家仇藏于心底,决心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他选择了报考黄埔军校。1937年夏禹聲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分校14期通讯兵科。1940年8月,夏禹聲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黄埔军校第五分校。</p><p class="ql-block">1940年底,夏禹聲被编入云南交通大队任通讯员,19 41年初到云南部队步兵第三旅。因夏禹聲业务能力与军事素质较强,深受长官喜爱后提拔,从少尉升至中尉,任无线电总台副台长、台长。配属步兵三旅、四旅,随部队驻防云南蒙自、金平、屏边、建水一带。此时,夏禹聲所在部队周边有七个旅的兵力,多次阻击日军对云南边境腾冲的疯狂进攻,在历次战斗中,官兵将士伤亡惨重,但仍然英勇抗敌,打败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挫败了日军的战斗士气,日军想从云南边境入侵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夏禹聲所在部队及周边部队,在云南边境阻击日军的战斗直到1944年才结束。</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禹聲所在部队改编为陆军第93军22师,夏禹聲任通讯连连长,后升为少校连长(正营级)。</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 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陆军第93军22师奉国民党中央命令,赴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夏禹聲随部也到河内,他负责接受日军的通讯器材,在清理中,他们发现日军通讯人员试图负隅顽抗,想将一部份器材投到河里,夏禹聲与接受敌人投降的人员及时阻止了日方这一恶劣行为。 </p><p class="ql-block">1946年,夏禹聲随军赴东北,此时,国共两党发生内战。1948年9月,夏禹聲所在部队在锦州战役中战败,被解放军俘虏。夏禹聲与被俘人员在辽宁省朝阳县集中学习6 天,解放军优待俘虏,发给通行证与盘缠,被俘人员无重大恶行的可以回家乡。夏禹聲却不想回家乡,因早在国民党部队时,他认识了当地一个名叫刘云成的人(地下党的交通员),这人了解夏禹聲的人品,对他很好,在锦州战役前(1948年8月)将女儿刘淑芝许配给他并订婚。其时,刘淑芝在辽宁省锦州市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夏禹聲在刘的担保下得以自由(就住在刘家),同年腊月,时年28岁的夏禹聲与18岁的刘淑芝结婚。刘家开了一个小店以维持一家的生活,夏禹聲到锦州市被服厂当会计。</p><p class="ql-block">1958年肃反时,因夏禹聲曾是国民党部队军人,被免去会计职务,后被下放到辽宁省锦州黑山县劳动(四类分子),在黑山一住就是三年多时间。1962年4月,夏禹聲得与家乡取得联系,知兄弟夏子乾是建新大队(今分水)会计,就率家人回乡,住在落朝坝家里的老宅里,在历次运动中都被批斗,但因是在自己的家乡,并无大碍。乡亲们说,你在国民党部队里只是一名校官,不是将官,并无恶行。夏禹聲听了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共产党的优厚政策下,因夏禹聲精通英文,被安排到永兴民校当老师,改名夏子福。此后,夏子福曾担任永兴民小、永兴二小、永兴中学初中部的英语教师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及其遗属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湄潭籍抗战老兵夏子福,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当老人的儿子夏阳从贵阳捧回了这枚用血与火而铸就的纪念章时,老人早已热泪盈眶,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7日马英九为夏禹聲颁发了抗战纪念章和证书。</p> <p class="ql-block">每当有寻访抗战老兵自愿者和媒体去看望他时,夏禹声就会佩戴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自豪地唱起黄埔军校校歌,讲述当年抗战的激情岁月和参加接受日军投降仪式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如今夏禹聲老人已是103岁的长寿老人,是黄埔军校目前健在的最老一批学员。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些抗战老兵,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就是对老兵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战士—李绍清</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有42位八路军伤员转入了地方,编入“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第十七临时教养院”。其中有一名八路军伤员名李绍清。李绍清,原名任绍堂, 1913年出生于大定县人(现大方县),1935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所在部队是第二方面军,军长贺龙,部队编号为新编第五师十五团一营二连一排四班任班长。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后升为中尉排长。在甘肃与胡宗南部队的战斗中,在天水铺负重伤,被送到红军二方面军卫生部治疗,后转入一方面军卫生部治疗。李绍清属于二等残废伤员。时,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湖北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将李绍清等受伤的1000多八路军转移到国民党第一修养院。当时,负伤的八路军极不情愿与国民党修养院一起转移。送别会上,当周恩来同志对他们说,回去后,保持红军的光荣传统,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说自己是为抗日负的伤。留下重要证件,带证件回家容易被国民党发现,回家后要多多为党工作……。八路军办事处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封信,一封交给国民党的伤员自由社船票管理处,另一封交给你们家乡的县长。八路军伤员只好服从中共中央的命令与国民党第一修养院一起转移。</p><p class="ql-block">当他们行进到湖北宜昌驻扎于国民党伤员自由社时,一位所长称遵南京来电指示,八路军不得擅自行动,伤病员被拦在了杭长路一个半月时间。经八路军办事处多次交涉后才得以放行。后辗转到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的独山、清镇、桐梓等地。后转到永兴场上的“十七临教院”,分在第七大队,住永兴马渡河,名为八路军伤兵独立班。最初42人,到后来只有25人,由国民党的班长薛玉海管理。由于是八路军伤病员,在马渡河他们遭到国民党十七临教院官兵的蔑视和辱骂,但八路军伤病员一直忍辱负重。 湄潭解放前夕,李绍清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也曾做过一些地下工作。直到永兴解放,才敢公开与中共永兴区委联系,交出保留已久的八路军军装等,并且参与巩固刚刚成立的人民政权,清匪反霸,化装侦察。1950年的永兴保卫战中,李绍清与战友英勇作战,多次受到领导与同志们的赞扬。</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李绍清在永兴区政府工作,后因看不惯一些人在工作中的不良习气,一怒之下回到了马渡河。但是,李绍清因身带伤残,干农活已是力不从心。为了家人的生活,他硬着头皮去找时任县长李明,出于对老红军的敬重,李县长将他安排在永兴茶场工作。然而,好景不长,十年浩劫期间,李绍清吃尽了游街、捆绑、殴打的苦头。他曾经多次向上级申诉,但在那特殊的年代,他们的申诉均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纠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湄潭茶场的杨光全等同志,为了证实李绍清等人的身份,他们辗转四川、重庆、武汉等地,不辞辛劳找到李绍清的战友段述伦等人,证实了李绍清的红军身份,以及他们在十七临教院和解放后所做的一切。1984年李绍清经组织平反昭雪,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待遇。</p><p class="ql-block">李绍清与战友李敬之有一段很深情谊,他被安排在永兴茶场工作后,觉得李敬之一家留在马渡河太孤单,于是向组织反复申请,把李敬之和他女儿接来茶场工作,从此两家人与茶叶为伴三十年。</p><p class="ql-block">马渡河见证了李绍清及战友李敬之、段述伦、熊炳章、龙飞让等数十名八路军伤员在永兴的风雨历程,诉说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李绍清的坟茔就位于永兴茶场的的茶林丛中,没有墓碑。就如他生前没有任何荣耀一样,尽管有些淡然,却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老照片,右一是李绍清,紧挨李绍清的是任才清、李定之,前排是李绍清的妻子周子云和儿子,从相片上可以看出李绍清和战友李定之的帅气。</p> <p class="ql-block"> 抗战老兵—蔡明青</p><p class="ql-block"> 蔡明青1925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38年,年仅13岁的他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参军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参加什么部队,只要能打日鬼子救中国就行。蔡明青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部队经过个半个月简短的集训后,立即开赴福建抗日前线,他们在福建与日军打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蔡明青先后参加了武汉战役、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经历了无数次惨烈残酷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1938年,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台儿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日军疯狂的重兵进攻徐州,中国军队遭遇了失败撤退。1939年,蔡明青所在的部队开赴湖北武汉,在武汉与日军打了一场硬仗,这场战斗打了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后由于武汉失守,上级调蔡明青所在部队到长沙。此时,其他部队也奉命调往长沙,准备参加长沙大会战。</p><p class="ql-block">在长沙二次会战中,蔡明青双腿被日冠的炮弹炸断,左脚掌脚指头被炸飞,右脚掌被炮弹削去了半边只剩下三个脚指头,后经鉴定受伤的等级为“二等伤残”。由当时的国民党国防部颁发“恤伤给与令” 每年由国民政府发四块大洋的伤残金。</p><p class="ql-block"> 蔡明青伤好出院后与42位八路军伤员一起转入了地方,编入“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第十七临时教养院”。 1943年11月(民国三十二年),“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第十七临时教养院”1500余名伤兵驻进黔北古镇永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参加台儿庄战役或湖南长沙战役受伤退下来官兵,亦有其他战场受伤的军人,其中有国民党军队的抗日伤兵,有共产党的八路军战士,他们中间有参加过台儿庄战斗、淞沪、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经历了无数次惨烈残酷的战斗的士兵。</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十七临教院”编制为七个连队,蔡明青任纠察队三班班长,纠察队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伤兵,对伤兵的不良习气进行治理。十七临教院伤重的伤兵痊愈后一般不会上前线打仗,就留在永兴自食其力。</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十七临教院”的人在解放前、后,都各奔东西,有的回了原籍,有的在“文大”中被当成特务被送去劳教,有的在永兴场做小生意以维持生计,有的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由于伤残,蔡明青没能回到广东汕头老家,为了生存他学会了卤制品加工技术。1951年3月,上海肉松厂在永兴招收学员,蔡明青被录用安排在遵义食品分公司工作,1954年湄潭县成立食品公司,蔡明青调湄潭县食品公司工作,蔡明青在此工作了30多年,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蔡明青老人 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授予他“抗战老兵”的光荣称号,面对这迟来的荣誉,老人早已热泪盈眶,倍感欣慰,他说:“抗战老兵的身份在有生之年终于得到了认可,我死无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蔡明青老人于2018年在湄潭县湄江镇病逝,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 传奇老兵一唐朝庆</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唐朝庆出生于湄潭县永兴镇(现永兴茶场九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6年(1937年)加入国民党第94军,经过集训后被正式编入第5师15团3营9连。随部队调往印度温汗(音)参加集训,后因东北局势紧张,他所在部队被调往河北省北平县长生淀驻守。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随所在部队先后转辗沈阳、河间、石家庄参加了数场抗击日军的战斗。 </p><p class="ql-block"> 民国32年(1943年),唐朝庆所在的部队在长沙、衡阳和南京一带继续作战。据唐朝庆生前回忆:“民国32年8月14日,日军进入上海后不分白天夜晚疯狂屠杀中国人,如果看到怀孕的妇女就用刺刀刺死。”同年8月15日,日军为了追杀在上海滩,被称作杨幺姐的帮派头目(,在上海疯狂地到处搜索。就在大世界附近,唐朝庆只身一人遭遇数名日军围堵,他手挥大刀,当场砍掉了一个日军的半边脑袋,随后又拼力砍死了三个鬼子,此时,他已受伤严重,他的肚子、后腰、大腿和拇指也被鬼子的刺刀连刺近十刀,当场昏迷过去。后经发现并得到随队的苏联医生及时救治才保住了性命,伤愈后返回到所在部队。</p><p class="ql-block"> 民国33年(1944年),他被调往越南边防继续参加抗日。到了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他所在部队接受日军的投降。半年后,被调回张家口。其时,张家口炮火连天,国民党撕破和谈协议,国共两党发生内战。部队迁往湖北宣化,他所在的部队拒绝开枪打共产党的军队。他所在部队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被编入第四野战军38军748部炮兵团2营3连唐朝庆任班长。</p><p class="ql-block">1950年,为响应党中央和军委的号召,唐朝庆所在部队被调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12月唐朝庆回到北京。1955年初,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光荣复员回到离开18年的家乡——永兴镇梁家坝村。此时的家乡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热火朝天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田无地的他只身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中。</p><p class="ql-block">1956年,35岁的唐朝庆才成家,膝下养有一子二女。</p> <p class="ql-block">唐朝庆老人一直定居于永兴镇梁家坝村过着简朴的生活。老人于1999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 抗战老兵—杜发茂</p><p class="ql-block"> 杜发茂生于1917年,陕西省城固县盐井乡人。1939年冬在家乡被抓壮丁进入国民党抗日队伍。所在部队的番号不详。据本人生前口述:当兵四年多,是二等兵,曾经当过八个月的勤务兵,参加过长沙战役(火烧长沙),右腿被手榴弹炸断,经多次手术后住进国民党军政部第十七临时教育疗养院(十七临教院)疗伤近三年。1944年(民国33年)随医院迁到贵州湄潭永兴。随着抗战的深入,部队逐渐削减对疗养院的供给,致使杜发茂和一批重伤致残的“伤兵”一样,既不能跟随部队走,又无力返回家乡,只得流落在永兴街上以学做小生意为生。从1945年起,从事过土烟、副食、盐巴等买卖。1946年结婚,定居于永兴镇一街五排。1950年,以做私盐生意的小商贩身份,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带着股金加入“公私合营”。后合并进入永兴供销社。1980年病故,享年63岁。</p> <p class="ql-block">杜发茂的一生苦难深重,据原籍资料证实,他从九岁起帮长工,被抓壮丁时都是从地主家带走的。在抗日战场上受伤致残,背井离乡,体弱多病,贫困度日几十年。在一场又一场不红即黑的政治运动中,本人及子女倍受歧视。1980年初冬,杜发茂带着终身的困惑和遗憾,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留下的只是一位抗日战士不朽的风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抗战老兵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没有犹疑,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国共两党的官兵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p> <p class="ql-block">致敬抗战老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记:本篇文章记录的是从永兴古镇走出去的抗战老兵和曾经驻扎在永兴的十七临教院士兵,他们只是许许多多抗战老兵的代表。由于资料的局限与缺乏,只能以少量的文字来记述曾经住于永兴的抗战老兵,以此缅怀他们背井离乡的亡灵。在他们中还有零星文字记载的有:陈兴周、谭之可、张忧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图片来源:夏子福、夏阳,李芝惠,作者采访日记,李轻云,杜永强。</span></p> <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复制粘贴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