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社会看乡村振兴

星辰大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乡土中国》有感</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乡土中国》,该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主要特征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为我们了解中国农村打开又一扇大门。</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并没有从政治或者经济的方面去描述中国,而是从社会学和生产关系方面去看中国的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情况。先生站在一个高度客观理性的角度审视旧中国的乡土社会。书中使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对中国社会本质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梳理与分析,分别从乡土本色、乡村社区、文字传递、家族制度、礼治制度、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社会变迁等方面,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并剖析了农耕文化下,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把纷扰复杂的乡土文化解释得合理有序,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中国诞生于农耕文明,在被工业革命席卷之前,华夏先祖们维持了几千年的小农耕作,可以说现代化的中国就是从乡土社会中生长出来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所在。我们的人情关系、社会结构、人际往来,都与乡土性密不可分。生活在乡下的农民,闲时各自打理自家田地,忙时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慢慢的几户人家壮大成一个小村落,小村落再壮大成一个乡,就这样,乡村里所有的人都相互认识,知根知底。农民以种地谋生,他们珍惜泥土,更离不开泥土,对泥土的情感至深,可谓是粘在土地上的人,于是造就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某种特定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稳定的,不流动的,这就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色。作者在书中举例说,有个村子里的语言和姓氏在几百年里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对于这些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下的稳定更重要了,漫长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中国人稳定压倒一切的精神内核。即使是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p> <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认识了解乡土社会对推进农村发展模式改革,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生产力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因地制宜,针对地方特色,打造适合和属于本地独有的创新发展模式。要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农民,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种乡村振兴产业。这些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举措,必须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学统领下,基层村民一起参与,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实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到,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蓝图绘就,方向明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期社会化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农村从根本说是乡土性的,只有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立体的中国。由此可见,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对中国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员流动,我的家乡也在发生巨变。对一个异乡发展的游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村振兴离不开企业家的支持,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有义务为我的家乡振兴出一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