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地,多少文人雅士,在此畅游盘桓,留下多少故事。你在这片大地经过,无意间能发现些踪迹。这不,路过中偶然间就发现了这个故地。<div><br></div> 附近的路牌名,称之为旧县: 着实有些惊喜,这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啊,竟然出自这里。回来后赶快问问度娘,方知这旧县如今称之为溧阳了,难怪每次看到这“旧县”路牌也奇怪,好像没这个县名呀。 还是回归诗本身吧,虽然从上面碑文中也能看到,下面这看的更清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r>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br>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整体赏析:(摘自度娘)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br>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br>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br>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br>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 <div> 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div> <i><font color="#ff8a00">当然最后诗的主人了,要好好了解下了:</font></i> <div>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一说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br> 祖先世居洛阳 (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br>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div><div>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br></div><div> 814年9月12日,孟郊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div> 这个故地无意中的发现,还是蛮激动的。只可惜如今这快社会,再也无如此细腻的诗心。<div> 如果下次你有机会,路过这里,可以在此短暂留下,抚巡下古人足迹。当然附近有很多景点,也值得去看看啊,如网红的溧阳一号公路,还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