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大学》《中庸》

秋风

<p class="ql-block">《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原是西汉戴圣所编《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作者无明文记载,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考定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后人多从其说。清代有学者提出为汉儒所作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 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经文是《大学》的总纲,也是《大学》的宗旨,具有统摄全书的重要作用,是其余各章的根据,而传文十章是曾子对孔子的经文作出的阐释和发挥。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