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虽淡 情留人间

二竹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墨痕》虽淡 情留人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道陶梅岑老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书法热方兴未艾,其中硬笔书法尤为普及,沙河子有个陶老师硬笔书法很有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认识陶老师,是随后本地书协活动,陶老师当时是万县书协主席,每次都有见面打招呼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熟悉陶老师,是九十年代后期,退休后的陶老师在沙河子开了一个《陶招牌》小店,专门书写和制作各种店招吊牌。九十年代后期,虽然有了电脑写字,做吊牌或大型会标,电脑字怎么也不如高手写的老宋体更协调,更好看,韵味更足。陶老师的美术字不但在万县沙河子,在当时的万县市都盛名远播。还记得高笋塘广场政府大楼门前的大吊牌“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吗?那就是陶老师的杰作。能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那时很有用武之地,写美术字也是我的一技之长,业务时间搞点二职业,和陶老师也算是同道中人。有空去《陶招牌》店里坐坐,学习交流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心无芥蒂互相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正了解陶老师,了解他的书法人生,则是应邀参与编辑出版陶老书法作品集《拥抱生活的墨痕》(以下简称《墨痕》)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痕》启动于2017年。之前因为较熟,我有事尽管找他,像邀请参加指导三峡印社活动,编画册需要特制的书法作品等,陶老总是有求必应,当回事认真办。他的书作有用印需求,我也是欣然应命,乐于完成。2010年年尾,他自己选了一个生肖图案,邀我刻制。因生肖印只适用于当年,从那年开始,每年岁末,我都不忘刻制一方来年的生肖印相赠,有时他自己选定图案。有几年我冬天要到海南过冬,也会在离开之前刻好送去,久而久之,我乐于效劳,陶老欣然接受,彼此少了客气话,多了几分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陶老师一生痴情于书法,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书法创作均有建树。 书法教育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九十年代初《怎样写好钢笔字》和《实用钢笔书写新技法》的出版,对推动当时的书法热起到积极作用;陶老师在六七十年代作乡村教师二十余年,对乡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匮乏深有体会,所以在退休后,凡有乡村小学的邀请,他总是优先安排;“陶梅岑书法工作室”开张后,凡有书法爱好者请教,不论老少,来者不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研究,2017年出版《陶梅岑书法论文集》,是历年发表在各级专业报刊书法论文汇集,其中有不少是在全国专业报刊发表的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唯有书法作品集筹备了多年,没有急于启动编辑付梓。原因就在于陶老自己对这本作品集太看重了,毕竟是几十年书法创作的心血汇集,需要精心选编,才能尽量不留遗憾;几十年为社会各界书写的碑刻、匾额、厅堂装裱不计其数,这部分是陶老最为看重的作品,但作品交出后,制作使用的效果,有的没有图片,有的图片质量不宜上画册。需要一个协助他编辑的人,我就是那个被有幸选中的协助者。以陶老的声望和人缘,万州书法界谁都会乐于参与,选中我,除了之前彼此比较熟悉,还因为早些编印过一些奇石画册,2015年接受三峡印社委托,经手编印《三峡印人》大型画册,2017年又编著《手绘老万州》画册,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协助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痕》编辑是2017年9月启动的,为了不干扰我在苏马荡避暑,陶老特地叮嘱我的搭档崔炳星要等我回万后才告诉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期主要是补拍作品实用场景。陶老提供地点,有的单位还需要陶老电话先联系约定。近郊的、市区的我一人去;远的如龙驹镇、大垭口,请崔炳星陪同去;有的因天气或工程进度需要多次前往,如大垭口、陈家荷塘。整个资料汇集和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2018年10月7日定稿,幅面也从开始计划的84页陆续增至144页。定稿后的全书收入图片215张,其间现拍的有128张,近6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时一年有余的编辑过程,新视野印务公司上上下下给予了最大的支持!除了不厌其烦精心编排,昌平总经理亲自数次到陶老工作室征求意见。因陶老习惯了纸质校对,仅打印校对样书就达5本,加定稿签字一本,厚厚的样书共有六次之多,超出一般画册编辑惯例二至三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编辑期间,专门到陶老工作室二十余次。每次除了商议讨论画册编辑事宜,更多的时间是谈论书法,对他自己作品或我的作品的点评,小至某个书体的点画写法,大到对书法的心得感悟。正是这段经历,我才深入陶老的内心,了解他追求的书法理念及其真正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7月,《书法导报》在显著的整版刊登题为“陶梅岑书《万州西山格言碑》”文章、作者简介和颜楷书写的格言碑全文。此后不久,又应福建莆田市旅游局旅游局盛邀,以颜楷书写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九鲤湖日记》,用以刻碑。由此陶老以稳重且有自己正大气象风格的颜楷在国内书坛获得好评。其实陶老最醉心的带“颜味”的行书,数十年为此不断探索,晚年日趋成熟,出神入化。他对行书作品的评价可以浓缩两个字“好看”。每笔点画轻重组合,倚正相生,组成好看的字;每个好看的字兼顾上下左右大小搭配,组成好看的整幅作品。所以他的行书作品,看局部,每个字铁画银钩,立得住纸面;看整体,跌宕起伏,气韵贯通,留得住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一直对自己的行书很不满意,也想突破瓶颈,习书本应少年时,老来行舟如逆水,遇到陶老人书具老,直言不讳的老师,这样的机会自然不容错过。我俩的风格不一样,求教于陶老师,他也是用是否好看来点评,这是言传;陶老的书法经历,秉承恪守一家,广猎众家所长,有所得有所失,长年坚持不懈,于我十分受益,从此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猴子扳包谷做法,这是身教。如果遇到陶老比较肯定赞许的习作,我就送给他请他见证我的学习过程。陶老师是个面软心慈温柔敦厚之人,但对我的批评,从不客气。有次,他在心连心广场看到我为人家写的字有处硬伤,就在现场马上打来电话指出;对我就行书中的某些痼疾,也直言不讳的指出,让我受益终身。画册出版后,每次陶老说到不知如何感谢我对画册编印的付出时,我就告诉他:我从您这里得到的更多——这真的是由衷之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作品探讨,陶老谈得最多的还是他对书法追求的境界。如果用最简单的话:他最在意的是,作品能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喜欢、使用。其中,“使用”是金标准。他自诩只是一个传统艺术的“二传手”和“搬运工”——汲取古人的成果,加点自己的感悟,贡献给社会,美化人们的生活。书名最终定为《拥抱生活的墨痕》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陶老对这本压卷之作的书名十分重视,编辑启动前期,并没有确定书名,我开始建议去掉“拥抱生活的”,因为有“陶梅岑书法选集”副题,书名就只用“墨痕”二字也可以,陶老没有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统的认知,书法的社会功用就是装点厅堂斋室,或标识匾额,或厅堂楹联,或园林美化,我最开始也是从这个思路提出作品分类建议。编辑过半,陶老提出要增加一个章节,把用于生活用品的书法实例单列一章,章节名称几经斟酌,最后确定“墨香生活”。在讨论入选图片时,我提出作品集以作品说话,尽量不要有个人出现,如年轻人穿着汗衫那张就可以不选入。陶老就给我讲了这张照片的来历,年轻人在别处看到“理通苍穹、仰观碧落……”作品后,特别喜欢,于是拍了照,用电脑印制在自己的汗衫前胸,虽然显得有点标新立异,这也说明他是真喜欢这件作品。陶老还谈到一件事,一位不知名市民的特别喜欢陶老写的一幅“天道”,自己翻拍用电脑打印后,用镜框装裱悬挂室内。凡是喜欢书法作品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布衣;无论是白首老者,还是垂髫稚子,都是陶老最欣慰的粉丝,也是陶老毕生努力乐此不疲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最后定稿的作品看,单列的“墨香生活”,的确增色不少!任何艺术都有普及和创新的问题,如果说创新是塔尖,普及则是体量更大的基础,创新成功固然能名垂青史,普及卓越依然能青史留名,陶老虽然逝去,走在大街上,翻看书报刊,不时可见陶老留下的墨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痕》定稿付梓后,眼见陶老活动量越来越少,饭量越来越小,身体每况愈下。因为有前些年和晚年冯天骧老师相处的感受,我还是定期到陶老工作室看看,一是受托完成作品集的分送,二是人越到暮年,越盼望有朋友来坐坐谈谈。因陶老听力减退厉害,我一般不电话预约,选在下午三点午睡后在坐坐。最后一次居然是陶老逝世的前一天,刚从医院回来,身体非常虚弱,但还是和我连比带划交谈了半个多小时。陶老其实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的,有两件事可以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定稿前,他委托我为《墨痕》刻制一方封底印,印文就是他自己的一首小诗“梦圆圆”片段“假我百年 仍愿长忙不愿閑 更将梦圆圆”,表面看,印文很直白;实际上表达了晚年的心境。他给我讲过印文含义:青年时蹉跎岁月,改革开放后,迎来人生第二春,书法技艺日趋娴熟,正是为回报时代和社会的黄金岁月,在“年年小有为 为中自有乐 ”的快意中,也感受”忽报三十春秋过”的时光飞逝,所以发出了“假我百年”的祈祷和呼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件事,他自己很少向人提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书家都以能墨留千秋为最希望的追求,作品能勒石山岩接受后代世人瞩目无疑是书家大事,故”山石留痕”排在作品集第一篇章。陶老的作品被单位小区刻石之多在万州很多,小的一米多,三五米,大的如“铁峰山”直接在山体镌刻高近20米,被编排第一篇章的首页。原本还有个陶老最为期待的山石镌刻工程,可惜因种种原因而只留下遗憾。2019年,有关单位规划在新建的白岩寨公园的山崖石壁上,直接镌刻“白岩寨”三个大字,邀请陶老执笔书写。这对任何书家都是莫大的机遇和荣誉,陶老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叮嘱我关注并拍摄工程进度。白岩寨在五桥组团东面,是坐南朝北长约500米的山岩,一峰突兀,宽阔的五桥谷地方圆十多里都可清楚远望。北段西面的百米绝壁上,有一面笔直光滑的岩壁。当年十二月再去,高高的脚手架覆盖,“白岩寨”三个隶书大字,已经用白色双钩放大于岩石上,每字平均宽约15米,我曾从北面和西面不同角度远观,整个五桥城区都可以清楚望见。此工程中途因故叫停,消息是陶老告诉我的,没说遗憾之类的话语,只说了一句“不刻也好”,没有细说,但看得出,那段时间陶老流露出少见情绪低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纠缠过去,珍惜当下,你从陶老那里永远都不会听到抱怨,无论是早年的不白蒙冤,还是晚年的未遂之愿,这就是陶老!陶老能被书界同好、老少市民、乃至各级领导所接受尊重,不仅仅是字写得好,其为人处事好口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封面题字“墨痕”,陶老自己题写了多幅,征求我的意见,我就建议用那张生宣写得淡淡的“墨痕”,不但字写得沉着遒劲,且墨有五色,痕味十足,墨痕虽淡却力透纸背,符合陶老谦虚为人,低调处世的性格,印刷时又采取压痕工艺,更有入木三分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陶老晚年名重乡里,享誉遐迩,本可以留下更多雄浑传世的墨痕,可惜天不假年,奈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适逢陶老仙逝周年纪念,特以此文以表深深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2014年,陶老、冯老应邀参加三峡印社在野农山庄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野农山庄参加三峡印社活动,现场留墨。</p> <p class="ql-block">在天子湖阳光城参加三峡印社活动。</p> <p class="ql-block">“印书诗画心存翰墨 才艺情怀意与古会”</p><p class="ql-block">2011年,陶老在阳光城现场撰联书赠三峡印社。</p> <p class="ql-block">2011年,陶老书赠三峡印社。</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是陶老85周岁,印社专门为陶老制作一幅祝寿印屏,并编印祝寿专刊。</p><p class="ql-block">2017年元月3日,印社领导和同仁在陶老住家附近的天生园为陶老贺生,并赠送祝寿印屏长卷和印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三峡印社为陶老编印的贺寿专刊。</p> <p class="ql-block">印社同仁贺寿印作。</p> <p class="ql-block">陶老高兴阅读印社编印的贺寿专刊。</p> <p class="ql-block">2007年,陶老撰联并书赠笔者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2011年,陶老赠送笔者的工具书,厚达一千多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书里发现这样卖方的一纸打印便条。说明陶老这本词典还不是直接从书店买的,应该是1999年辗转通过这家专门求购的,文中有“在近四个月漫漫的等待中,我们打了几十次电话”。得来不易,相赠更为珍贵,此书一直作为常用工具书,放在我的案头。</p> <p class="ql-block">《拥抱生活墨痕》出版后,陶老专门题签一本赠送笔者。</p> <p class="ql-block">比较上面大辞典的钢笔字,此时,陶老的小字就有点力不从心了。</p> <p class="ql-block">笔者为陶老刻制的部分生肖印。</p><p class="ql-block">有些图样是陶老亲自从报刊上指定的,他喜欢那种憨态可掬,富有装饰性的,童心不泯。</p> <p class="ql-block">笔者遵嘱刻制的《墨痕》封底印“假我百年仍愿长忙不愿闲 更将梦圆圆”</p> <p class="ql-block">陶老的书法工作室最初模样,陶老在这里度过晚年的书法岁月。</p> <p class="ql-block">“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陶老最后岁月还在练习草书。</p> <p class="ql-block">陶老晚年,题跋小字逐渐力不从心,为此,经常练习小字,提高控笔能力。(2019年)</p> <p class="ql-block">2019年秋,2千米远眺开始建设的白岩寨公园。</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已放大上石的”白岩寨”。</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8日,痕迹渐渐褪去的白岩寨。</p> <p class="ql-block">陶老画马,虽是偶之一为,确是笔墨精到神韵十足。</p> <p class="ql-block">粉丝翻拍后电脑喷绘制作。</p><p class="ql-block">(此片由陶老提供)</p> <p class="ql-block">童趣盎然,陶老偶尔画的仙鹤,估计见过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笔者请陶老书写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宝气清气文气气息贯通今古 藏石赏石玩石石道广结善缘”</p><p class="ql-block">笔者编辑《奇石万州》时,特邀陶老书写。</p> <p class="ql-block">邀请陶老为野农山庄书写的亭廊联。</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8日的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工作室的布置,一如陶老生前。</p> <p class="ql-block">陶老仙逝后,征得家人同意,把《拥抱生活的墨痕》画册全本数码版发布出来,供更多的爱好者借鉴学习。如感兴趣,请点击链接即可打开分享。</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psv7gi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墨痕》—陶梅岑先生书法作品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