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省鹤壁市的大胡村,历属归汤阴辖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据汉《山海经·西山经》载:“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北魏《水经注》载:“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经其县……县因水以取名也。”《清一统志》载:“荡水自河南汤阴北,东流至内黄县西南入卫河,本名荡水。《寰宇记》:‘唐贞观元年,以水微温又改名汤阴’。”《战国史》载:荡阴地名出现于公元前350年。</p><p class="ql-block">“古文荡、汤一字也,义沿而画具革矣。”</p> <p class="ql-block">汤河1</p> <p class="ql-block">汤河2</p> <p class="ql-block">汤河3</p> <p class="ql-block">大胡村行政管辖隶属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改制设立大胡办事处,现归置后改为大胡社区;位于西北部太行山脉交汇的山前地带脚下,区政府正东及东北、东南部,东接石林镇范家坟,东南与后营村相联,正北和马庄为邻,偏西及北与陈家湾一路相隔、一河相承,秉临闹市街区,方圆十余里,地理位置优越。九十年代初期至2000年,鹤壁在没有筹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淇滨新(城)区之前,"大湖"一直是豫北鹤壁城市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2007年,大胡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大胡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乡村旅游特色村",是鹤壁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胡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省颁发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一) 据古书记载,酒祖仪狄曾居此酿酒,所酿“天之美露”,历史悠久、颇负盛誉。闻名于晋、冀、鲁、豫等地的大胡黄酒采取古老传统生产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造酒之法任采用世代相传的古法土灶酝酿,流程严格,所用之水是大胡得天独厚的地下天然矿泉井水,所用原料是精选的粟谷物黍米、芽麦等,严格按照以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为序,顺其自然巧妙安排,以立冬时节第十八天封缸,精酿而成。该酒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医药价值极高;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积导食、暖脾健胃、消肿止疼之功能,它的保健作用蜚声一方。大胡黄酒是人们生活祛疾防病、延年益寿、孝敬老人,馈赠宾朋之珍贵佳品。1995年列为河南省星火项目,鹤壁市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并载入"中州名典"目录;大胡黄酒是胡垒王氏明初奉诏从山西迁移时带来的祖传秘方,是河南省最早申遗成功的传统产品之一,老字号“大胡九河黄酒”现如今,有王洪有、王志伟、王宝丰等王氏族人任选用古法精心酿造,世代传承至今,久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中州名典</p> <p class="ql-block">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p> <p class="ql-block">历史名村</p> <p class="ql-block">(二) 大胡村起码有近3000年的历史,大胡村原名胡垒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路过该村,适有村童在街道上垒城作戏,孔子命村童让路,村童曰:“为车当避于城 !难不为以城避车,吾尔等何以避之?”孔子无言以对 ,怒而戏谑道:“顽童实乃胡垒也。”只得绕“城”而过 ,故得名“胡垒”。</p> <p class="ql-block">孔圣人像</p> <p class="ql-block">孔子拜师传说</p> <p class="ql-block">据说:后世尊称神童圣公的"项橐"的"孔子问路"典故就出自该村。项橐释义:《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槖”代称早慧的儿童。</p><p class="ql-block">唐代路德延的《小儿师》诗: </p><p class="ql-block">项橐称师日, 甘罗作相年。</p><p class="ql-block">清朝周亮工 《书影》卷一:梁鸣泉公五岁在父抱中,輙请得即日就师学。父绐之云:今破日不佳耳。公曰:以破吾愚,岂不佳!父大惊异,每语人,吾斯知项橐黄童,非俊物也。</p><p class="ql-block">唐代道家名仕吴筠有诗曰《高士咏·项橐》:</p><p class="ql-block">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p><p class="ql-block">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p><p class="ql-block">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p><p class="ql-block">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p> <p class="ql-block">胡垒典故</p> <p class="ql-block">"天在我也在,朝灭我不灭"这段谚语是孔圣人回答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时的一席话。</p><p class="ql-block">孔老夫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之儒家论语,周游列国,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p><p class="ql-block">卫灵公问孔丘:你的这些博学"德道"思想体系能维持多久?孔子曰:"天在我也在,朝灭我不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话恰巧被上天勘查民情的俩位神仙听到了,便下凡来到现在的大胡村(胡垒),便有了这个极不平凡、耐人寻味的引典传说。</p><p class="ql-block">二位神仙听后,想到何人如此大胆,说出这样的欺天诳语,便下到凡间点化孔子,看你有何通天的本事。</p><p class="ql-block">孔夫子乘牛车讲学沿汤河西行,路过大胡村时,二位神仙假扮成顽童、在河边滩路上,砌垒石块鹅卵造城。孔子的书生赶车路过此地无法通过前去,吆喝着让嬉童把石头搬移开,车好过之,儿童曰:自古道都是车避与城、难与城避与车,孔子听后顽童言之有理,便命学生绕城而过,在绕城过时向外窥探察视,脱口而出曰:实乃胡垒也(这是一个圣人的做法)。有观孔丘其貌者云:“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以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p><p class="ql-block">《乡党》这一篇也有所记载,孔子上朝临政之际的言谈举止以及他平时的衣食住行,弟子铭记入罄,为的是使我们后人能对孔圣人,形成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让我们在心目中产生有一个、至圣先师的崇高形象。</p><p class="ql-block">二位神仙回天庭禀报之玉皇大帝,赞道:此乃真圣人!可谓是:尊人道至尊天道,可为与天并齐。</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为后世所瞻仰。</p> <p class="ql-block">大胡村由此称作"胡垒"村,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后来村民称其为"大胡垒村"。</p><p class="ql-block">由元代脱脱帖木儿和阿鲁图等人先后主持修撰编著的《宋史·艺文志·邺乘》记载:“汤阴下口管统村十五:下口(注:现宜沟镇辖制改肖、王、陈、索、黄下扣)、仲家、曲南、香市、故县、祈巫(改名淇洪)、耿寺、伯乐(柏落)、冷泉、胡讽(峰)、文学(寺湾)、鹿楼、琵琶寺、中故县、北故县;释林管统村十二:释林(注:现辖制改东、中、西石林)、堂宋(改分南唐宋、北唐宋)、东胡垒、西胡垒、罗村、贤(元)泉、杨邑(俗称东“卢家”、西“秦家”、南“田家”、北“张家”、中“许家”)、马村(改分东马村、西马村)、孙(圣沟)村、崔村(沟)、(大)河间(涧)、西子。”在宋(金)、元时期,就有"东西胡垒"之分,甚至更早,可见胡垒古驿当年是多么的兴旺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宋史</p> <p class="ql-block">原村委在修建文化大院时,从当年的大礼堂的地基中挖出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碑文"重修胡垒村兴国寺碑记,始建于唐朝太和六年,大明嘉靖年间曾经重修",由此可见证明胡垒村在唐代时就已存在,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文革期间因受批林批孔的影响,把大胡垒村,改名为大胡村。</p> <p class="ql-block">(三)汉代鹤壁发现煤炭以后,一直沿袭至今。除鹤壁当地发达的陶瓷烧造业用煤炭外,大胡垒村正处于东西爻头、崔村、鹤壁镇等煤窑旁边周围,酒场50坊,是有名的汤河古驿站集聚地,除东部平原几个县(汤阴、内黄、浚州、滑县等)外,河北、山东等省都有需求。许多商客来此拉煤及缸坛瓷器歇脚,并且採购胡垒黄酒做药引,十分热闹繁华,不分昼夜川流不息的商户、来客,吃住在大胡垒村后,客栈通埠风云,商品交易的店铺,遍佈后街、前街、东街以及沿河南岸,形成了千年古镇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一直延继到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有"中原小江南"、"梦里水乡"之称。</p> <p class="ql-block">暮色苍茫</p> <p class="ql-block">花园城南</p> <p class="ql-block">岸头家园</p> <p class="ql-block">船舶小恬</p> <p class="ql-block">(四)明朝,大胡垒村也曾经叫太极村。汤河、槐叶河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形成金龟探水、蛟龙得雨之势,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明初先有王姓迁入,王氏祖辈携五子(滇、洞、清、湸、武)奉诏自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大胡垒,至今已有600余年,人口已达万余人(含遗散各地)。</p> <p class="ql-block">河面北岸</p> <p class="ql-block">槐叶河段</p> <p class="ql-block">现大胡王氏已从其家谱中及《汤阴县志》里查阅出不同官职的有:“明义官(家有万亩)、两京大使(从二品)、按察吏员、明祭官、河北道守备(四品)、寿官、州判训导、国子监、太学生、邑庠生、郡生员、监生、恩荣得寿、廪武生”等110余位,彰德府尹亲授“五世荣昌”之尊称。</p> <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大槐树纪念园里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官职列位</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庙里老祖奶与五位祖爷供位</p> <p class="ql-block">王氏三祖爷“王清”迁居睢州太康琅琊岗,王氏族谱里有序:查阅出不同官职有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巡抚、知府(宝庆府.布政司)、锦平与安城两任知县、山西岢岚州尹、乾隆诰封孺人、儒学教导及近代总参政委(正军级)、开封军区司令员(军职)、三十八军军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王氏族人王化棠跟随“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历任军中要职,官至军长(将级);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贵州省省委、省政协常委等职务(省级) ;著作有化棠文集、卫河静悄悄等。</p> <p class="ql-block">太康王氏祖谱</p> <p class="ql-block">族谱复印版</p> <p class="ql-block">有迎娶文简公孙女记载</p> <p class="ql-block">1.尚书府居所隐居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今约500年,是由汤阴县镇抚寨村人、当朝工部尚书李鐩斥巨资3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文艺舞台</p> <p class="ql-block">府邸门楼</p> <p class="ql-block">2、大胡村的姓氏比较混杂,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达三十余之多,王、李、卓、牛、张、杜、范、田、许、陈、靳、程、赵、孙、韩、姬、马、常、唐、杨、周、袁、冯、闫、廉、武、尚、苏、贡、付、林、秦、郭、卢等;大胡寺湾李姓,由清乾隆年间李孺人联姻亲缘迁至大胡垒村,《汤阴县胡壘王氏家乘》与《李氏家谱》中有详细年代时间记载,并有实物为证,在维修李宅房屋时,西厢房屋木梁上有“大清乾隆(1772)壬辰(三十七年)李公四世同建上院告成时年六十有八岁”墨书字样。</p> <p class="ql-block">椽木上的墨书</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保护</p> <p class="ql-block">3、明正德晚年李鐩隐居大胡垒村。</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年(1505~1521年)是明第11代皇帝朱厚照的年号,李鐩是正德年间拔官、复官;间隔5年,因知遇汤阴县胡垒村二品大员两京大使王九春,同属乡亲故引见(选考故宫里有记载)。这五年便隐居在太极村。拔官原因,宦官刘瑾专权,为修缮故宫意见相佐,削职为民,离开京城回故里汤阴县(今汤阴镇抚寨村人)。为什么李鐩不回故里汤阴县城和乡里镇抚寨村呢?</p><p class="ql-block">原因有二:逃避刘瑾爪牙监视与生变,知遇尚且年轻有为的大臣,汤阴县胡垒人氏同乡王九春,听九春详情介绍了人杰地灵之地大胡垒村后,頗有兴趣,几番考究,便选定暂隐大胡垒村,筹谋修建阴阳二宅。阳宅太极村的阳宅(现在的李鐩隐居地),阴宅李家坟墓地。工部尚书擅长八卦精通风水,从阴阳宅来看:阳宅位太极位,阴宅为龟地,地理位置绝佳,工程宏大,超出了官位的财力支持。笔者多年的研究结果,李鐩除与朱厚照、刘瑾之间的特殊关系感情外,与建造宫家庄附近的玄天洞玲珑宝塔禅寺(石塔)御批资金的款项不明,不能不没有关系。宫家庄玄天洞玲珑宝塔禅寺是明正德七年所建(见塔石刻),朱厚照皇帝御批免河南三年税租,但塔文刻记孙铎、孙海(山东德州迁入)等捐客,要杜撰知道李家坟的修造墓地格局,以当年建造的神道两旁的石像石马等规模来看,可是帝王的规格而不及,需深入探究。</p><p class="ql-block">(增加力度以尚书府背景加快宣传,以王氏明清官员宗族之家为依托,促进名人效益,共谋发展大计)</p> <p class="ql-block">李鐩墓</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插图由网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