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筑梦师

周显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山里的“筑梦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周显秀</span></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海很大,海里的鱼鳞片可以做瓦片,虾子的须可以做房梁。”这句话很夸张,但在六十多年前,却激励着一群山里的孩子努力学习、满怀梦想,长大了去看精彩的世界。我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说这话的就是我的启蒙老师,王耀轩。</p><p class="ql-block"> 在我家麻柳乡铁铜村的铁铜岩上有一座村小,规模很小,学龄儿童不多,大概50人左右。有时年年招生,有时隔年招生,学校常年保持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这里只有一个乡村老师,他就是王耀轩老师(王老师参加过征粮工作队),负责上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五年秋季,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家离学校大约5里路,出门一路向上,30分钟左右可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王老师时的印象:中等身材、身穿中山服,梳着小分头,和蔼可亲,微笑着和每一个学生打招呼,说话干脆利落,脸上满是晴天。</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上课严肃认真,对每一个同学都严格要求。我们上课要背着手、坐端正,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要到办公室去。他还要求每个学生上学第一天必须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他说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证明你已经是个真正的学生了。从那天起,大山里散漫的孩子懂得了课堂规矩,开启了人生的求知道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读书时是“三级复式”,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坐在一间大屋子里,每个年级的前面都有一张黑板。</p><p class="ql-block"> 上课时,王老师先安排两个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然后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新课。新课讲到十几分钟,安排作业,又上另一个年级的新课。一节课也不知上了多长时间,三个年级都要上新课,三个年级都要做作业。如有新生,王老师还安排做完作业的大同学去教小同学写字,手把手地教。</p><p class="ql-block"> 体育课、唱歌课就全校一齐上,王老师教我们唱的第一支歌是《东方红》。</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王老师要自已做饭、自已种菜,还要备课批改作业。那时我年龄小,体会不到王老师的艰辛,直到多年后我也成为一个乡村教师,才知道王老师有多么不易,才懂得为啥那时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孩子难免有些调皮,王老师的教育方法也特别有智慧。有一次,一个学生的鸡毛毽丢了,他了解情况后把全校学生召集到操场。他先用似乎能看穿人心的眼睛扫视了每一个学生的脸,然后意味深长的说,我已经知道是谁拿了鸡毛毽,每个人都会犯错,贵在知错能改。我给你一个改正的机会,希望今天你能把毽子还回去。毽子很快就找到了,后来王老师也再没提这事。王老师的做法既找到鸡毛键,又教育了每个学生,还为拿了毽子的学生保留了自尊。</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年代,农村的壮劳力都去大战钢铁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就住进了学校,割牛草、打谷子、挖红苕,什么活我们都能干;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就背着空书包去捡桐子、棬子……王老师更忙碌了,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把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学生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任教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p><p class="ql-block"> 那时困难时期,农民很困难,老师的粮食供应也很少。王老师得了浮肿病,行动困难。他家住在8公里山路以外,每次周一走到学校时都是气喘吁吁、疲惫不堪。因为是特殊时期,学生迟到缺课都是常事,有时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王老师拖着病体也要坚持上课,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可见王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大山里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在我人生道路上,遇到了王耀轩这位好老师。在他的幸勤耕耘下,铁铜村这片知识贫瘠的土地,开出了一朵朵希望的花。</p><p class="ql-block"> 61年秋季,我顺利考入清水溪中学读书。三年后,我妹妹显娣也考上了清溪中学,后来还很幸运的上了南京理工大学。我很感谢王老师,在他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姐妹都能上中学。我也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摒弃世俗偏见,让女孩子上学。我母亲说:不管男孩女孩,只要考上学校,我就要供她上学。</p><p class="ql-block"> 六四年,我初中毕业顺利升到犍为一中高六七级二班读书,后因病休学就到了高六八级二班。</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底,我和老三届同学一样回到了我的家乡,麻柳公社铁铜村。</p> <p class="ql-block">  同年秋季我受聘到沐川新街公社四大队学校,成了一名乡村教师。</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初中下放到大队去办,记得新街公社一大队、三大队、四大队、六大队都有初中班。我一人上初中班全部科目:政治、语文、工业基础知识(含数理化)、农业基础知识、图音体、珠算。那是大队学校的第一届初中班,也是最后一届初中班。</p><p class="ql-block"> 初中班有25个学生,年龄大的和我同岁,小的13岁,还有一位已婚男生(那个男生比我大)。那时有一说法“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初中班就是年龄大的就可以读。后来才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的上过五年级,有的只上过三年级。 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上课很费劲,特别是《工基》,有的听得进,有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干脆打瞌睡。教学条件也不好,教室是一间民房,连教学用的直尺、三角板、圆规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面对热情耿直、勤劳朴实的山里人,他们把孩子交给我,就是把全家的希望交给了我,我脑海里出现了王老师和初高中各位恩师的身影……我不能辜负家长的期望,更不能辜负学生的求知欲。这个班的学生是我的开门弟子,我一定要带好他们。</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通过家访,对学生个别谈话,逐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后,上课就不那么吃カ了。“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按教材要求教给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对学习基础差些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吃饱”、“吃好”。一个班只有25个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吧。</p><p class="ql-block"> 很快,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有的学生还在上学的路上给我拾来一把柴火。学生家长视我为亲闺女,学生在课堂叫我“老师”,课后叫我“姐姐”。热情好客的山里人很希望我到他们家做客。山里田少土多,产的大米少粗粮多,常年吃玉米粉拌玉米渣拌红苕,吃进嘴里又香又甜。</p><p class="ql-block"> 我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两年后我送走了我的开门弟子。</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初我回到犍为,到长航社中学代课。一九七五年回到我和我夫君的家,安乐乡铜高村,当年就在铜高小学教书。记得当时有九个班,学生有四百多人,教师十一人,学制五年。一至四年级班主任语数包班,到五年级毕业班才语数分科。领导安排我上毕业班两个班的算术,还有一至四年级的其他课,每周只有一节空堂,那是少先队活动,因为我不是少先队辅导员,备课和批改作业都在放学以后,有时还把作业带回家。</p><p class="ql-block">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七九年秋季,我参加了进修校办的“中师函授”学习。周一到周六都在学校上课。</p> <p class="ql-block"> 星期天就到区上或进修较学习,做到教学和进修两不误。八三年、八四年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材教法”考试,我一次性过关。八六年七月我中函毕业,被评为“优秀函授学员”。</p><p class="ql-block"> 我夫君是一个三线建设的军工,一年只有12天的探亲假,每年探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先后在乐山金口河、陕西汉中、北京、上海、广东汕头、深圳工作,是深圳特区的首批建设者,祖国的大地洒满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我要感谢我的公公婆婆帮我带小孩,那时两个孩子小,全靠爷爷奶奶带。后来我有幸考入井研师范学校,无法兼顾家里两个孩子,只能把女儿送到麻柳老家托母亲照顾,把上初二的儿子托付给在白鹤中学教书的同学蒋长惠照顾。正如我妹夫说的“一家四口,四盞灯,四个地方吃饭”。</p><p class="ql-block"> 九五年,我获得四川省人事厅颁发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九九年、二000年、二00一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被评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一级工资。二00三年退休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的栄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我感到满足和幸福。王耀轩老师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而后,我有幸传承了老师的衣钵,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更多乡村的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p><p class="ql-block"> 我的25个开门弟子中,有四个成了乡村教师:任国志担任新街中心校的领导;田发贵的学生余延斌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田发贵、陈国友、张德书也深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有四个学生当了医生:刘长青当了军医,林良旭是沐川妇幼保健站站长,程方伦担任清溪医院的院长兼书记,王向荣是中医师。</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们姐妹俩真的去看了大海,还为王老师带回贝壳、海螺……我们把海螺递到王老师手上,他拿起海螺就吹。海螺发出悦耳的声音,八十多岁的老师高兴得像个孩子,眼里含着泪花,连声说“神奇”!“神奇”!</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我教过的学生少说也有两百多人,△△还当了省长,他们都不记得我了,只有你们两姐妹还记得我,年年来看我。我对王老师说:我的学生也有在省里当领导的,当领导工作很忙,他们考虑的是国家大事。只要他们能好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我们就满足了。我们现在就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吧!</p><p class="ql-block"> 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让我从乡村小学读到犍为一中。感谢教我的每一位恩师,是他们当年的“传道”、“授业”、“解惑”,我才获得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我才树立了做人的理念,我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成绩。</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