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张鉴宇,不随流俗 用志学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文/李立荣</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 张鉴宇,1969年6月生,大荔两宜西高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中国电力书协理事,陕西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能建书法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幼承家学,缘结翰墨。书法宗法二王、米、苏、倪瓒诸家。篆刻以黄牧父、齐白石为宗。朝魏暮汉,抚璋弄瓦,广泛涉猎。曾蒙陈泽秦、卫俊秀诸先生指点书艺。于瓦当、碑帖、书画收藏鉴定方面颇有研究和见解。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2000年)、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02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2004年)、全国第四届正书作品展(2005年)、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作品展(2005年)。</p> <p class="ql-block"> 张鉴宇先生虽以书法享誉,但观览他平日行径,作为书法家的他首先是一位读书人、一位思考者。</p><p class="ql-block"> 张鉴宇先生的“拾华堂”,书盈斋壁,架上不独历代书画典籍,举凡经史子集也无所不有,书写也许只是他研读之外的必要补充,或抄或论,表现的正是当时情怀。张先生籍大荔,其祖居该县高明乡,而高明一地向来为学之风颇盛。而张家又耕读传家,绵延数代。有这样的学力和根基,张鉴宇先生才有了言的不随流俗和行的用志学古,这自然也得益于他善于思辨的洞见。</p><p class="ql-block"> 陈眉公有言:“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更何况张鉴宇先生的学力富而践行真了,所以他骨子里便极富裕着“亦侠亦狂亦温文”的“淡宕”情思。尝听他与人谈如何学书法,言极简而旨独到,那独到却是古今学书的一脉真经——无外乎“摹”与“临”,如果说张先生言行中偶有“亦狂”的表现,那也是传统学人的当行本色。而这与人论学谈艺的真诚相见,则是他“亦侠亦温文”的表现,因为有着这样真诚而温柔敦厚的情思,于艺理才会不弄玄虚,肯将金针度与人了。于学,张先生更偏重于“摹”,他以为从“技”的层面说书法、学书法,并无太多复杂的条条框框,只是在正确的方法下勤学苦练,只要不走弯路就是最近的捷径,而要达到高水平的书写则需要多方的取法和字外功的锤炼。而字外功要成功地转化外字内功,技法的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并举当代富文化而字迹不佳者为例,正是因为其无基础技法练习的原因所致。这应该也是张先生善于思辨的一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张鉴宇先生的书写,于体则楷、行、隶兼修,于质则碑、帖并举。所以他的楷书取法于唐而畅意于魏,是唐法魏意的兼收并蓄,故所做楷书,既无一味宗法唐楷的局促,也无一味取意于魏碑的张扬,折中其间而蕴藉有味。近两年更是醉心于褚河南,平日里心追手摹,精勤不辍,这既是他技法学习以“摹”为重的实践,更是他多方取法的博涉兼优。他的行书最早写二王,后来宗法米襄阳,近来醉心苏东坡,学习中亦是临摹并举,故于所学形神兼备,溢而为平日书写则或米或苏或王,杂沓而来尽付笔端,异姿丰采而为一家法式。</p><p class="ql-block"> 他的隶书大抵不舍《石门颂》一路,这应该是秦人粗犷豪放的精神所在。但不管是楷书、行书抑或隶书,都有着帖的温文尔雅和碑的坚质豪放,这当然和他深厚的字外修养密不可分,也和他擅于金石之学息息相关。书法之外,他也长于篆刻,虽不多做,但每有所出,必为同道所激赏,早年学习汉印,取法黄牧甫以及借鉴今人钱君匋的裁成融铸历历可见。而他的拓片收藏,更是蔚为大观,可以说是既精且多。</p><p class="ql-block"> 从张先生的身上不难发现,从来的书法家都不是简单的汉字书写者,需要的是理的思辨和学的综合。只有这样才会着心的裕如而“游于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