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连载】人生阅读(八十二)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

周天红(无悔斋主)

民国时期,中国有一批国学大家,他们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王国维先生就是他们之中最为杰出的一位。<br> 王国维先生(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浙江嘉兴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不久,因病归,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二度赴日归国后到上海讲学,1925年应聘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br>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br> 另一位国学大家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王国维著作等身涉猎范围很广,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br> 王国维先生最被人称道是“做人三境界。”<br> “做人三境界”语出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br> 他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人,做学问的三境界。原来的词意,是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br> 《人间词话》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br>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br> 王国维先生最为人不解之谜是投湖自杀。<br> 1927年5月间,听说国民党北伐军,即将北渡黄河,进逼京师。又听说湖南的叶德辉,湖北的王葆心等一代名儒被北伐军抓起来砍了头,王国维先生心生惊惧忧虑。<br> 6月1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过后,下午举行“师生叙别会”。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教授各入一席。据当时在场的研究生回忆,王国维先生与众师生谈论学问后作别如平时无异,随后至陈寅恪宅院,畅谈至傍晚,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就传来了先生投湖自尽的噩耗。<br> 6月2日清晨,王国维先生向同事借了5块钱后,急匆匆的坐上一辆人力车,来到昆明湖边,坐在湖边抽完了一支烟后,突然跳进湖水中。尽管前往援救的人很快赶到现场,但是先生求死心意决绝,将自己的头扎在淤泥中,已无力回天,前后不过几分钟而已,大家在他的衣物中发现了让为为之动容的十六个字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br> 大家纷纷猜测,此“辱”究竟为何,有人说他是为大清所殉,有人说他是怕北伐军进京后捉他砍头,有人说他是身负债务不堪重负。<br> 这令人动容的16字遗书在众说纷纭之下,好友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死有种说法:王国维是为文化而死,为精神独立而死,是不忍见到传统文化即将衰亡的心酸结局,他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落幕,不知去路几何,他唯有自尽才能得到自由,自己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纯粹,得以圆满。<br> 王国维先生对文化人影响最大的书是《人间词话》。<br>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br> 《人间词话》共113则全文:六十四则,删稿:四十九则,是王国维先生,运用我国传统词话方式所写的对中国诗词名家名作的评论,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王国维先生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br> 《人间词话》精彩评论:<br> 1,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br> 2,自是思量渠不成,人间总被思量误。<br> 3,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br> 4,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br>  5,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br>   6,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br>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br>   7,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br>   8,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br> 9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br> 10,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div>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r>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div><div>有我之境也;<br>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r>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br> 无我之境也。<br>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r><br> <br><br><br><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