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

寒梅

<p class="ql-block">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画面留在记忆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前夕,6月29日—7月1日,市商务局退管中心组织能出行的老党员一行35人赴怀化市的溆浦县、芷江县、洪江市和通道侗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不忘初心,感悟红色记忆”的主题教育活动。从未到过怀化的我,兴致勃勃地踏上了鹤城这方红色的故土。</p><p class="ql-block"> 此次红色之旅先后参观了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向警予故居、飞虎队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安江农校纪念园、通道转兵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老干部们纷纷表示,这次的“不忘初心,感悟红色记忆”的红色教育活动,让我们倾听了历史的回音,通过回首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故事,感受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的精神,感悟到了红色故土上的信仰力量。大家深受教育,受益匪浅。</p> 模范的妇女领袖 <p class="ql-block">  “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凡是看过《毛泽东文选》第二卷中“在延安举行的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讲话”这篇文章的读者都知道,这是1939年3月8日,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向警予的一生给予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  6月29日临近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不顾旅途的疲劳,首先参观了位于湘西沅水中游溆浦县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由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和向警予同志故居三个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走近由松柏和鲜花环绕的向警予塑像纪念碑广场,英姿焕发的向警予塑像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纪念碑正面是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向警予同志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其余三面镶刻着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p> <p class="ql-block">  向警予(1895—1928),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妇女部第一位部长。</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p><p class="ql-block"> 1916年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溆浦老家,创办男女兼收的溆浦女校。她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向学生传播新思想,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 </p><p class="ql-block"> 在办学过程中她认识到,教育救国的路走不通,必须探索新的救国途径。为寻求真理,1919年夏,她应蔡畅之约,赴长沙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1919年冬天,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蔡母葛健豪等一同乘船赴法国。在法期间,她一面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一面顽强地学习法文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终于领悟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中国留法学生都视她为有领导才华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1920年5月,她和蔡和森结成了革命伴侣,中国留学生称赞他俩是冲破封建礼教而自由结合的“向蔡同盟”。</p><p class="ql-block"> 1922年,向警予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 “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唤起千千万万妇女群众的模范妇女领袖。全力以赴地领导中国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党中央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文件,大多数都是她提议和起草的。从1920年至1925年,她发表了40多篇文章,对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革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妇女问题,把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她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中有一个著名论断:“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的实践中,她致力于提高妇女的觉悟,组织和开展中国真正的妇女运动,为中国妇女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她是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p><p class="ql-block"> 1925年10月,她离开上海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2月回国,先后在武汉市总工会、汉口市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工作。她主编党报《长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党的组织,教育工人群众,坚持地下斗争,支持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国民党对她实施了严刑逼供,但她始终大义凛然,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国民党新军阀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处决向警予。向警予视死如归,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国民党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殴打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坚持地讲下去。刽子手向她嘴里塞进石沙,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血沫从她的嘴角流出。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牺牲时年仅33岁。</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英勇牺牲后,党中央在上海为她举行追悼会,还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悼念文章。</p><p class="ql-block"> 听闻噩耗后,蔡和森撰写了《向警予同志传》一文来纪念他一生的灵魂伴侣。文中说:“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p><p class="ql-block">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三八节纪念大会上号召:“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周恩来在庆祝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p> <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缓缓进入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我们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端详馆内一张张充满年代感的老照片,拜读一份份弥足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大量的事实证明,向警予同志为妇女解放、为劳苦大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被誉为模范妇女领袖。她在白色恐怖下,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魄,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向警予治校严谨,注重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和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她亲自作词、谱曲了溆浦女校校歌和运动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20年5月,向警予与蔡和森在法国蒙达尼的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婚礼。他们把热恋中互写的诗作印制成一本《向蔡同盟》,在婚礼上择篇朗诵,表示要在革命的征途中,互相勉励,共同向上。于是,人们把这对革命伴侣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向警予与蔡和森给亲人寄去的结婚照片是两人肩并肩地坐着,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看得出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共同信仰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向警予同志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斗争中,亲自起草了40多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和文件,撰写了大量关于妇女运动的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腥风血雨?1928年5月1日,被关押在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的向警予神情自若,从容地走向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牺牲时年仅33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27年3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学习回国,从广州赶赴武汉,途经长沙时看望了蔡家亲人和两个孩子,这是唯一一张全家合照。前排左一为蔡博,左二为蔡妮,后排左一为向警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向警予在武汉牺牲前留给年幼儿女的一首诗。</span></p> <p class="ql-block">  向警予故居坐北朝南,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四合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四日,向警予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向警予故居,我们重点参观了向警予同志的闺房和手迹展览。在故居的南厢房有向警予手迹、手稿陈列,其中展出她学生时代的部分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等。面对向警予的手迹,大家纷纷发出了惊叹:“字写得真漂亮!”“她作文成绩都是‘甲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向警予的手迹展品中看出,向警予自幼聪颖好学,青年时期学习成绩优异,毫无疑问,她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学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向警予的卧室</span></p> <p class="ql-block">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与蔡畅是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的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烈士的一生是勤学、奋进、呼唤真理、呼唤正义的一生,她是妇女们的模范,她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2009年,向警予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铁鸟飞来展雄风 <p class="ql-block">  6月30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坐落在芷江侗族自治县解放路芷江机场东边的飞虎队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飞虎队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步入飞虎队纪念馆之前,惟妙惟肖的陈纳德将军全身塑像和七位神态各异的飞虎队员群雕首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大家忍不住伫足观赏并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飞虎队纪念馆分为“成为东方主战场”、“飞虎将军来华”、“飞虎展翅翱翔”、“飞虎长空制胜”、“飞虎彪炳史册”等展区,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场景复原,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日机轰炸芷江及飞虎队员英勇抗击日寇的辉煌战绩。馆内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所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先后有苏联志愿空军中队(1941—1942)、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等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芷江机场成为二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前进机场,远东盟军重要的战略空军基地之一,面积之大成为远东盟军第二大军用机场,驻美飞虎队员6062人,停驻各型飞机达400多架,担负着掩护从机场起飞的重型轰炸机实施对日军驻地及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切断日军后勤补给线,封锁长沙、湘江和京广铁路运输,阻止日军进攻大西南等重要军事任务,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无数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殒命中国,飞虎队纪念馆内有一面英雄墙,英雄墙上刻有2193个在中国战场牺牲的美军战斗人员名字,其中绝大多数是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飞虎队创始人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span></p><p class="ql-block"> 陈纳德拥有出色的飞行技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美国退役空军上尉陈纳德应国民政府邀请,秘密来中国创办航校,帮助训练中国飞行员。</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陈纳德奉宋美龄女士之命在湖南芷江创办航空学校并修建机场。</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民政府动员了芷江周边近2万余民工,用极其原始的水泥碾子,修建机场跑道。</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中日空中力量对比悬殊,中国空军只有挨揍的份。这是中国空军最黑暗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美国“飞虎队”到达中国之后,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扭转。</p><p class="ql-block"> 1941年8月陈纳德组织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在中国对日首次空战中大获全胜,获得了“飞虎队”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飞虎队群雕碑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场悲剧。面对共同的敌人,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结成了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美国志愿航空飞虎队入驻芷江,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维护世界的和平正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的英勇战绩:</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在昆明进行了第一次对日空战,取得0∶9的辉煌战果。中国军民盛赞美国志愿航空大队是插上翅膀的老虎。一战成名,“飞虎”形象就成了航空队的队徽。</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9日,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芷江保卫战历时42天,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歼敌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飞虎队员还担负过领航、监护日军降使专机的重任,成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见证者。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抗日战争对日受降仪式,芷江一举成为抗战胜利之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94年5月,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来到芷江,凭吊飞虎队英雄,并深情题诗:“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span></p> 一纸降书出芷江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飞虎队纪念馆,我们又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当我们走进前坪,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受降纪念坊,又称“血字坊”。</p><p class="ql-block">  受降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牌坊式建筑,整体呈“血”字造型,青砖砌就,水泥为衣。受降纪念坊上镌刻有蒋中正、孙科、李宗仁、王东原、白崇禧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题联共12幅,及“芷江受降纪念坊”223字文。</p><p class="ql-block"> 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在馆内一路参观,耳闻目睹的一切,中国军队的烈士名册、日本兵屠杀中国军民的血腥照片尽在其中,令人无比愤怒和悲伤。</p><p class="ql-block">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半壁江山落入日寇魔掌,湖南芷江成了抗战前线的后方,抗战后方的前线。 </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 </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最初受降地点拟定在江西玉山机场,因考虑到玉山机场不够场面,后蒋介石听取了美国魏德曼将军的建议,改在了湖南芷江机场。</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致电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要求日本首席降使今井武夫于8月21日到湖南芷江签署投降备忘录。 </p><p class="ql-block"> 电文中对日军飞机来芷江的人数、时间、飞行高度、飞机标示及着陆次序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1日上午11点左右,日军投降代表的飞机在“飞虎队”的押送下降落在芷江机场。 </p><p class="ql-block"> 到达后日本投降代表坐着插着白旗的美军吉普车离开机场。</p><p class="ql-block"> 受降会场设在当年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陆军总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曾在此主持召开多次高级别军事会议,指挥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次会战——芷江保卫战(也称湘西会战)。</p> <p class="ql-block">  芷江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当时是中美空军联队的大本营,拥有中国战区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中国陆军司令部所在地。所以,历史选择了芷江作为中国抗战胜利的首个受降地。</p><p class="ql-block"> 在芷江受降典礼上,中日双方就受降的地点、时间、武器、战俘等具体事项一共签署了六个备忘录。</p><p class="ql-block"> 日方代表交出了百万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兵力部署图。</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1日,曾不可一世的日军代表,首席降使今井武夫少将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在备忘录上签字盖章。</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1947年在芷江七里桥修建受降纪念坊,被称为中国的凯旋门。受降纪念坊上方“震古铄今”四个大字是蒋介石所题。</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抗争,最终浴火重生,取得了伟大胜利的历史时刻。</p> 一粒种子惊世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袁隆平(1930-2021)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一粒种子是指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袁隆平从小热爱田园,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路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他一生以水稻为伴,安于自己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位置,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不迷信权威,经过科学实践,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了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曾说,他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吃饱饭,让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家家过上小康一般的生活。他真的成功了,他让中国的水稻产量增加了好几倍,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了二十多个国家,引导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纪念园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水之滨、有神秘“物种变异天堂”之称的洪江市安江镇,创立于1939年的抗战期间。</p><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纪念园的“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主要展示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程以及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涉及农耕文化和稻作文明,反映一代工匠科技强国、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4-1983年袁隆平一家在此居住,袁隆平在此不仅养育了3个孩子,更成就了杂交水稻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袁隆平院士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span></p> 绝处逢生有通道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以后,转战湘南边城通道县。</p><p class="ql-block"> 12月12日,面临后有追兵、北有埋伏的危机关头,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朱德、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以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七人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的提议,得到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时半,中央军委发出了西进贵州的 "万万火急" 电令。</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及时地改变了北上湘西的战略路线,中央红军放弃从湖南西南湘桂黔边界北上的原计划,决定转兵西进贵州,摆脱国民党围剿包围,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p> <p class="ql-block">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来到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 并在此先后举行了隆重的敬献花蓝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和表彰优秀共产党员。 </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纪念馆内,亲身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危难关头进行的历史性转兵。纪念馆内的整个陈列布展分战略转移、通道转兵、走向胜利、红色印记四大板块,围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这一主题,采用了图文、绘画、雕塑、沙盘、声光电、情景复原等手法,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一辉煌历史。厅内的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都化作了历史的记忆萦绕于心。</p><p class="ql-block"> 通道转兵在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独立自主,勇于担当。”这16字构成了伟大的通道转兵精神。</p><p class="ql-block"> 通道转兵这段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通道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1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通道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实现了西进贵州的伟大转兵。该坐像取材于毛泽东在思考行军路线的样貌。</span></p> <p class="ql-block">  英雄壮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9月15日,当红6军团前卫18师行进至小水地域时,突遭追敌湘军李觉部袭击。18师被截成两段,形势危急。某排三十余人,为使主力部队摆脱敌军追击,即刻占领小水大坡界制高点与数十倍之敌展开激战,终因敌众我寡且.弹尽粮绝,最后仅剩的八名战士为不当俘虏毅然从五十多米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为掩护主力安全撤退英勇献身。</span></p> <p class="ql-block">  断肠明志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12月,红五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因腹部受伤被俘。在被押送的途中,他愤然把手伸进腹部拉出肠子用力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通道县罗蒙山下,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的县溪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坐落着一座见证了中国革命重要时刻的书院,这就是始建于宋代的罗蒙书院,后被大火烧毁。</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57年(1792年),侗家的一些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 </p><p class="ql-block"> 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我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拾级而上,进入书院长长的走廊,参观包括毛译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在内的红军七位高层,于1934年12月12日在这里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商议行军方向的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据悉既定方针是进军湘北与贺龙、肖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当时北上线路已被蒋军层层把守,几无通途。因此毛泽东在会上力主进军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后被大多数与会者采纳。于是有了军委的“万万火急”电报,有了“通道转兵”。由此揭开了红军长征中伟大转折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p><p class="ql-block"> 通道会议及其促成的通道转兵于万分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和毛泽东进入中央实际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从此,古老的恭城书院就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 </p> <p class="ql-block">  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端。 通道会议后,绝处逢生的红军自此处处有“通道”。</p><p class="ql-block"> 通道会议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与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一起,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条件,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开辟了红军长征的新局面。</p> 参观游览精神爽 <p class="ql-block">  为了体验红军曾经的艰辛,我们在溆浦参观时,还在炎炎的烈日下走进了位于溆浦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长征之路——茶马古道,踏过铁索吊桥。</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由峡谷、河流、古驿道、长亭、红军亭和铁索桥构成,青石板游步道,长约1.5公里,悬崖峭壁,鬼斧神工,潺潺溪水倒影两岸山石风光,于雄伟中见秀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流放溆浦期间,在此写下了《楚辞·九歌山鬼》的名篇。这里曾经是我国通往欧亚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北上长征的红色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此外,我们还顺道游览了溆浦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穿岩山村、龙凤玻璃观景台和枫香瑶寨。</p><p class="ql-block"> 穿岩山村村落内部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多建于清代,依山而建,集聚而居;建筑承院落状,随山体高低错落布置,空间富有塑造力,内部围合独立小院,房屋视线开阔;邻里之间存在分隔,各自独立入户,相互各不干扰;房子之间高差错落有致、相互咬合、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在穿岩山村,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如画的山村美景,还观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弹棉花技艺和民间人工木榨油坊和石碾原物,它们都是人类加工技艺的神奇创造。</p> <p class="ql-block">  龙凤玻璃观景台独具优势,在此让我们观赏到了茫茫云海的壮丽奇景;枫香瑶寨是气度恢弘的古瑶寨,有宽敞大方的民俗广场,风味独特的美食厅,温凉皆备的山泉泳池等若干场所,是个功能齐全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在这10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涌现了许多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学党史,就是为了积累和传承。这种不断传承的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无论是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还是和平时代的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停地学习、进步、传承、发扬,将我们党的历史牢记在心,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参加市商务局退管中心组织的“不忘初心,感悟红色记忆”的红色教育活动,从年近六旬的退休新人到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个个神清气爽。老干部们无不被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同时也对市商务局退管中心这个温暖大家庭的管理者们心悦诚服。</p><p class="ql-block"> 为了缓解疲倦,让旅途轻松愉快,以市商务局退管中心主任黄英为首的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及部分退休老干部在行进的车里纷纷引吭高歌,不仅展现了良好的音乐天赋,也为老干们增添了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退管中心的精心安排和周到服务令人满意,尤其是于6月30日专门给老干部雷方清同志订购生日蛋糕,为他唱生日歌,如此温馨的举止,让他度过了难忘的81岁生日。我由衷地为退管中心点赞!👍🏻👍🏻👍🏻🌹🌹🌹</p><p class="ql-block"> 身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是我们的缘分,更是我们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衷心感谢黄英、胡晶晶、刘熹俊、张家典、谢友田、黄彧汪、刘智萍、郑湘平、彭光贵、龙全英等同志为此篇提供精美的图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