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围墙曾经的门

研究孙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我家不是住在县革委会院子里,就是住在县革委会围墙边上。那时,县革委会的院子是有大门的,人进人出只能走大门,别无他途。</p> <p class="ql-block">  大门所在是一排木头平房,大门处有人叫作传达室,有人叫作“头门口”,叫头门口的多些。两扇大门是粗木方和厚木板做成的,镶有铁片加固,厚重结实,一关一开要用劲推拉,推拉时会有吱吱嘎嘎的响声发出来。大门上开有一扇小门,夜里关上大门后,人从小门出进。  </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头门口大招牌上的字换了,“革委会”换成了原先的“县委会”。 </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些年,平房拆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房没了,大门自然也没了,可“门口”还有,穿制服的保安在“门口”晃来荡去,像有事又像无事。</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一些年,上头要求搞“拆围透绿”,县委会又把高高的围墙拆了,原来围墙的地方改砌了精巧别致的花坛,花坛里移栽了一些造型别致的名贵树木,好看的花花草草在花坛里幸福地开放和生长,十分地抢眼和养眼。  </p><p class="ql-block"> 没了 大门和围墙的县委会,少了昔日的“衙门”威严,多了“亲民”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亲民,但更真心期待实质上的亲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作主,为民办实事。没了 大门和围墙的县委会,少了昔日的“衙门”威严,多了“亲民”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亲民,但更真心期待实质上的亲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作主,为民办实事。</p> <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头门口大招牌上的字换了,“革委会”换成了原先的“县委会”。 </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些年,平房拆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房没了,大门自然也没了,可“门口”还有,穿制服的保安在“门口”晃来荡去,像有事又像无事。</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一些年,上头要求搞“拆围透绿”,县委会又把高高的围墙拆了,原来围墙的地方改砌了精巧别致的花坛,花坛里移栽了一些造型别致的名贵树木,好看的花花草草在花坛里幸福地开放和生长,十分地抢眼和养眼。  </p><p class="ql-block"> 没了 大门和围墙的县委会,少了昔日的“衙门”威严,多了“亲民”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亲民,但更真心期待实质上的亲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作主,为民办实事。</p> <p class="ql-block">  没了 大门和围墙的县委会,少了昔日的“衙门”威严,多了“亲民”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亲民,但更真心期待实质上的亲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作主,为民办实事。没了 大门和围墙的县委会,少了昔日的“衙门”威严,多了“亲民”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亲民,但更真心期待实质上的亲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作主,为民办实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