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救寺,再叙西厢记

徐庆举

<p class="ql-block">7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普救寺,它离我们住的宾馆就几百米。我们这段行程重点看鹳雀楼和永乐宫,普救寺并不在计划中,但既然在跟前就看一下吧!没想到,看对了,普救寺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系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加之字体古朴苍劲。</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p><p class="ql-block">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铜蟾说的是"普救蟾声"现象。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俗称“莺莺塔” 。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然而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的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p><p class="ql-block"> 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这一奇异效应使游客留恋往返,赞叹称绝。一些声学专家把莺莺塔的“蛙鸣”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p><p class="ql-block">“普救蟾声” 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其中奥妙何在?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从86年起,结合修复工程,永济县政府与山西大学、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联合,对莺莺塔的声学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科学考察,首次揭开了“蟾声”之谜。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在击蛙石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政权的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寺内长廊展出的有关《西厢记》的珍贵图片,表明了这一爱情故事历代流传,影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据寺内现存的碑刻记载,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1991年5月在修葺莺莺塔时,从刹穴(天宫)内出的铜佛像和捐献记载印证,此塔确系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p><p class="ql-block">莺莺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方形空筒。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13层,塔身高40米。二至九层,塔壁内设有转角通道,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二层以上各层四面辟门,但真假相间,门顶作拱形,真门可供游人眺望。据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该塔四方形空洞式结构,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但它确系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巧相会的地方。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这方诗碣,是修复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蜡像:拷红。</p> <p class="ql-block">张生读书的地方。书斋两个字还出自天津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之手。</p> <p class="ql-block">菩萨洞是寺内仅有的千年古建筑,己保护起来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寺内临时陈列的古代女子形象,让人联想到西厢记的故事。可以说,普救寺给我们此行带来意外的收获,由此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悠久绵长,很多遗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中华大地,可观可游之处太多太多,千万别擦肩而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