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游览攻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武英殿</span></p><p class="ql-block">西路出发,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的第一景点,便是武英殿。武英殿面阔5间,进深 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虽名字威武,在清代做的却主要是文事。准确地说,就是修书。康熙十九年(1680年),首次开设了武英殿书局(修书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版、印刷、装潢事宜。康熙四十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印制的书籍品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称之为“殿本”,这里的作用就相当于当时的皇家图书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1644年春,李自成占领北京皇宫之后曾在武英殿办理军务,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以后,于6月3日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所以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10月19日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到北京时,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span></p> <p class="ql-block">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民国初年,紫禁城外朝部分被辟为古物陈列所,将武英殿用作文物展厅,现在这里是陶瓷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武英殿陶瓷馆,于2021年5月1日开馆,其按照历朝历代的时间顺序,展示了自陶瓷诞生到清朝末年的精品陶瓷。</span></p> <p class="ql-block">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真正的瓷器发明了。这是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中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中国陶瓷可谓自成一体,从新石器到现代陶艺家作品,无所不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8000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断虹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冰窖</span></p><p class="ql-block">冰窑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四座,为清宫藏冰之处。位于隆宗门外甬路西,呈南北走向,为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式建筑。每座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窑底下沉地面以下约1.5米,可存冰5000余块。清时,工部每年冬至后半个月派差役于紫禁城筒子河等处采清净坚厚的冰块,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贮藏于冰窖,用于坛庙祭祀以及宫廷夏季防暑降温。</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明清两朝太后太妃礼佛和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慈宁宫</span></p><p class="ql-block">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曾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太后庆寿大典。</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是孝庄太后的寝宫,她的儿子福临就是顺治皇帝,皇太极去世时,小福临年纪尚幼,清初的政治格局随时可能生变,作为福临的母亲,孝庄承担住所有的压力,帮助他一步步巩固了皇位,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之后,孝庄继续辅佐他的孙儿玄烨——康熙帝,使他成为一代圣祖。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孝庄一人辅佐三君,对稳固清初的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康熙登基之后,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也搬到了慈宁宫,与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孝庄文皇后一起居住,从此之后,慈宁宫变成了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文皇后崩逝,享年七十五岁,康熙不舍祖母离去,灵柩一直停放在慈宁宫,为表孝道,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全部拆掉,将其按照原样移建到了孝庄陵墓旁,叫做“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这年是皇太极和孝庄成亲一百周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把暂安三十七年之久的孝庄太后葬入地宫,入土为安。</p> <p class="ql-block">期间,为了能时常悼念祖母,康熙后又修建了宁寿宫供孝惠章皇后居住,将慈宁宫空了出来,自此慈宁宫成了康熙乃至后代皇帝拜祭孝庄的地方,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再没有哪个后宫女子能够入住慈宁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寿康宫</span></p><p class="ql-block">寿康宫在故宫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2015年10月10日,作为“甄嬛”起居的后宫正式对公众亮相。</p> <p class="ql-block">乾隆继位后,便为生母钮钴禄氏修建的高级修养之所。老太后在这里住了42年,可谓极尽富贵尊养的四十二年。乾隆侍母至孝,尽自己所能,以天下来供养母亲。那是清朝国力最强的一段,老太后吃穿用度自然都是最好的,乾隆还时不时把各种奇珍往寿康宫里送。以至于寿康宫中的宝贝数不胜数,老太后去世后内务府登记造册的如意就多达一千五百多柄。据说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寿康宫后殿那个顶箱大柜就找出几百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暖阁为佛堂,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p> <p class="ql-block">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崩逝,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熹贵妃钮祜禄氏母以子为贵,被乾隆帝尊为皇太后。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帝恭上皇太后尊号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帝即位后为母亲崇庆皇太后建造寿康宫,作为太后的颐养起居之所,乾隆元年建成,之后寿康宫也成为清代皇太后居住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雍正八年,雍正晋封熹妃钮祜禄氏为熹贵妃。这并非说明雍正宠爱她,而是雍正有意提升储君生母的身份,从没有举行册封礼就可以看出来。如此一来,钮祜禄氏就成为后宫的二把手。</p> <p class="ql-block">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她的母亲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他活了89岁,他的母亲活了86岁。</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崇庆皇太后病逝,享年86岁。同年四月入葬雍正泰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累谥,最终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简称“孝圣宪皇后”。</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以北是第二进院,后殿为寿康宫的寝殿,有甬道与寿康宫相连。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安步步锦 扇、玻璃风门,次、稍间安窗,上为步步锦窗格,下为玻璃方窗。室内以 扇分为5间。后檐明间开 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即供奉在此。高147厘米,底座70厘米×70厘米;该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6部分组成,各层均于适当部位嵌珠宝、绿松石、珊瑚等;塔肚内供佛后置一盛发金匣,金匣正面饰六字真言、匣墙有八吉祥纹饰,下配白檀香木座;塔下承以紫檀木莲花瓣须弥座,塔座前正板上贴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军机处</span></p><p class="ql-block">从康寿宫出来路过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p> <p class="ql-block">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西六宫</span></p><p class="ql-block">西六宫在故宫中轴线的乾清宫、坤宁宫之西。</p><p class="ql-block">西六宫指<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体元殿,翊坤宫与储秀宫之间有体和殿,长春宫之北有怡情书史,咸福宫之后有同道堂,储秀宫之后有丽景轩。西六宫中间有一条长街,将西六宫分为左三宫与右三宫,在西六宫之北为另一区,有重华门、奉敬轩、重华宫、翠云馆、漱芳斋和戏台,这一区位于御花园之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养心殿</span></p><p class="ql-block">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推测最初是嘉靖修道炼丹时,临时休息的地方。万历帝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在养心殿居住过的帝王。清顺治帝驾崩在养心殿中,康熙时养心殿改为造办处。雍正继位后,借口乾清宫是康熙居住六十一年之处,自己不忍继续居住,于是搬到了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居住。从此以后,养心殿成为此后九位清朝帝王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格局为工字房形式,前殿和后殿由工字廊连接,所谓工字房,简单说就是空中俯瞰整个建筑形式类似汉字“工”字形。前殿是帝王日常处理政务,举行活动之处。后殿是帝王居所。养心殿前殿明间,是清代帝王引见大臣之处,正中悬挂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宝座正对方向悬挂“日监在兹”匾,意在时时刻刻提醒帝王,要时刻监督,警醒自己。</p> <p class="ql-block">明间右侧,也就是东侧,为东暖阁。东暖阁本为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明窗开笔礼的地方。明窗开笔,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时,皇帝在此,用金瓯永固杯装满屠苏酒,桌上陈设象牙烛台,再用青玉笔管的笔,写下一句祈求国家太平昌盛的吉祥话。</p> <p class="ql-block">从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初一开始,东暖阁变成举行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再东有一间小卧室,曾经光绪帝在此居住过。明间左边,也就是西侧第一间,是西暖阁,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处理国事的地方,西暖阁悬挂雍正御笔楹联以及匾额“勤政亲贤”。西暖阁再西有长春书屋,后被乾隆改成佛堂,长春意在帝王长寿,国家万年。</p> <p class="ql-block">佛堂西侧有三希堂,三希堂的三希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三件稀世的书法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三人作品。另一种说法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三希堂再西有梅邬,是乾隆时所建一组花园式小间。后殿明间为乾元资始,两边为帝王寝居之处。后殿东西尽间,是皇后,嫔妃在养心殿侍寝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养心殿是一组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于2015年10月8日起,因修缮暂停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虽然主要为皇帝理政之所,但其同时担负着许多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办公、起居、会客、宴饮的复合空间。其最南侧是库房,为储存空间,库房北侧为御膳房,为养心殿提供饮食。而北侧的养心殿主殿则有办公、起居、游赏等多种功能。相对于乾清宫等功能较为单一的宫殿建筑群,养心殿宫殿建筑群由于帝王的起居需要,衍生出了多种功能,帝王也可以在此小天地中完成自己的各项需求。(暂不开放)</p> 西六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①永寿宫</span></p><p class="ql-block">永寿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翊坤宫南面,启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为现名。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同样在修缮中,只能从们的缝隙中往里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②太极殿。</span></p><p class="ql-block">太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清历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清代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③翊坤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翊坤宫明</span>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宫,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翊”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宫皇后,勤修妇德。宫内前殿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爱在此接受嫔妃们叩拜。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喜太后五十寿辰时改建,与北侧储秀宫连成四进院。</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后面的体和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典前,在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上改建完成,东西次间、梢间打通,分别为慈禧太后住储绣宫时进膳和饮茶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曾在此主持为光绪皇帝选立后妃仪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④储秀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储秀宫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储秀宫是东西六宫中装饰最为奢华的宫殿。慈禧入宫后住在储秀宫,并与咸丰皇帝生下日后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慈禧从此名镇西宫,后以“西太后”稳坐储秀宫。</span></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p><p class="ql-block">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i><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万福万寿”</i><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i><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五福捧寿”</i><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花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⑤长春宫</span></p><p class="ql-block">长春宫,为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太极殿之北,咸福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居于此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⑥咸福宫</span></p><p class="ql-block">咸福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属于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为后妃所居,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p><p class="ql-block">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虽为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间,便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乾隆驾崩后,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现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或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晚清时期西六宫的格局改动较大,不再与东六宫对应。</p> <p class="ql-block"> 慈禧时代不仅宫殿装饰豪华,御窑瓷器也以“体和殿”、“储秀宫”等宫殿名称署款的瓷器不在少数。这些宫殿是慈禧在紫禁城内用膳和居住生活的场所。这些以殿名为款识的瓷器或是表示以该殿陈设的专门烧制,隐约彰显出她在紫禁城中的地位,更在瓷器史上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已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您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