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得失 扬帆远航 ——湖滨区第八协作区政史地组举行期末教研活动

荣奇公子

为了下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精神,2022年7月3日下午,湖滨区第八协作区政史地组在顶顶群举行了本学期期末教研活动。活动由教研组长王峰梅老师主持,全区中学的政史地老师全员参与了此次活动。内容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大安中学老师进行道法试卷分析;第二步,由市五中老师进行历史试卷分析;第三步,由交口中学老师进行地理试卷分析;第四步,就“新课标与教学”展开讨论。 大安中学分享的题目是《湖滨区第八协作区道德与法治中招、期末试卷分析》,由张钰洳老师为大家展示交流。 首先对2022年河南中招道德与法治试卷进行了评价,她认为,今年的试卷依标扣本,守正创新,设问灵活,难度适中,知识掌握,素养落地。接着对中招道德与法治试卷的题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独到的浅评浅析。这份试卷紧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尤其是第21题对云研学活动的考察,不仅与时代相结合,而且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最后就中招考试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结合学情及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回顾与反思,并中肯地提出了在中招备考时要注重的几点。<div>  第一,认真学习解析与检测找依据。《解析与检测》对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评价要求作了阐释,三个能力层次是由低到高的,前一层次要求是后一层次要求的前提。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不能忽视识记能力的要求,认为“开卷”考试,识记不再重要;也不能忽略理解运用能力的要求,认为它是虚的,不好做到。识记能力是达到后两个能力的基础和起点。理解、运用能力层次的要求与“开卷”考试的整体要求相统一,代表了考试发展的方向。第二,夯实基础找联系。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是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的记忆知识点,而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找联系,找线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第三,知行合一重实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在夯实基础知识上,要结合时政和自身的生活实际多层次、多角度的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中考增加的活动探究类试题,就说明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生活,关心自我成长,让课本的知识和理论进入实际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强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第四,加强训练方法。许多同学丢分,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而是没有正确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突出表现为:审题能力差,答非所问;表达能力差,答案词不达意,不能正确使用政治语言恰当表述;分析问题不全面,答案不完整;归纳、概括能力差,答案照抄照搬参考资料。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就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第二,注意把握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除了试题本身的设问角度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设问,并自己作答。第三,对重点题和典型题进行练后评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完善答案。第四,对往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自己先试着作答,然后对照原答案调整自己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第五,拓展思路求创新。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题开放性越来越强,强调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为学生的答题创设了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坚决杜绝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学习中不要一味的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要有探究的勇气,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做题时要敢于创新,不满足现成的“标准答案”,多角度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答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br>在对七、八年级试卷进行分析的时候,结合参与改卷老师的反馈,进行客观地分析。七、八年级试卷和中招试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紧扣教材出题,充分体现了“教什么考什么”的教学理念。而且不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考试,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具体的综合的考查。</div> 市五中由苏江红老师和李鹏辉老师分别对历史中招和期末试卷进行了分享交流。 苏老师从试卷分析、难度分析和总结分析三个方面对中招历史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试卷分析方面,又从卷面设置和题型设置两大块入手。重点放在题型设置上,同全区历史老师进行展示交流。题型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材料题。选择题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查,材料题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苏老师认为,整张中招试卷“整体难度适中,选择题较为简单,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尚可的大部分学生,不借助开卷资料即可完成,材料题较选择题难易度偏难”。苏老师最后总结说,“就2022年中考历史试卷来看,对历史基础史实的考查倾向于在选择题部分,材料题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技能和素养。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根本,仍要狠抓稳打,同时我们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学生不会做材料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读不懂题目和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其文史能力的训练,包括对历史材料的解读、有效信息的抓取以及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对题目的分析能力等,还要培养其历史感知能力。” 李老师以《分析反思促提升 试卷分析找方向——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为题进行分享交流。具体分为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总体分析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李老师认为,七年级的期末考试试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没有明显的偏题怪题;整体命题紧紧围绕中招要求,突出体现材料内容多、论从史出要求高等特点;考查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服务中考;历史材料阅读量逐渐加大,体现了命题的新趋向。”最后给七年级老师的教学建议有三条:第一条是抓教材,重基础;第二条是提升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第三条是注重细节。 交口中学的马立方老师以《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地理考试分析》为题,和全区的中学地理老师进行了分享交流。马老师认为,这份七年级地理试卷出的题很灵活,抓住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暴露出学生地理基本技能较弱,基本地理概念不清,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马老师重点提出对学生要进行读图能力的训练。因为对地理学科来说,读图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能力之一,它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马老师建议,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读图和书写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把生僻的地理名词和具体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以达到熟练书写的目的。 在讨论环节进行的《新课标改革分析暨教学建议》活动中,教研组部分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叶建国老师谈到信息技术和研学活动,就值得大家思考。在信息技术2.0培训过程中,都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运用,一定会让课堂更具魅力。作为小科教师,我们也应该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当地的地域文化,在不偏离新课标要求的情况下,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性活动,这样既能给研学活动增加氛围,又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教研组长王峰梅老师最后总结说,要以此次期末综合检测为契机,认真总结与反思,为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做好筹划工作。要深刻领会“双减”政策精神,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认真研读新课标对本学科学段的具体要求,同时对照河南省中小学各学科课堂基本要求,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学科文化底蕴,为湖滨区第八协作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br><br><br><br><br><br><br>

试卷

学生

老师

分析

能力

中招

新课标

进行

地理

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