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古人今何在?(三)

徐敬民

——“伴峡”与“清江盐泉” 清江,在从“清江之巅”的延伸山地中走过时,依次塑造了伴峡、巴山峡和平洛峡。其峡景之美,仅一个平洛峡,便把“清江画廊”的魅力展露无遗。 图片 清江画廊 图13 清江三峡 而伴峡,就不仅秀色可餐了,它将以它的“清江盐泉”、“五处人类遗迹”以及“盐井寺”,让我们注目于其背后所隐藏的惊天秘密。 图14 伴峡古迹分布图 破败不堪的千年古刹盐井寺,在历次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一块碑文,仿佛有意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br> “夺名传庆者,设法传教谓之传,遐迩庆祝谓之庆,此福地天生,创自唐宋之朝。”<br> 一座寺,司职传教倒名正言顺,但用以庆典,可就匪夷所思了。“传庆寺”到底要庆祝什么呢?“五处人类遗迹”是现代的考古发现,其相关性可以暂时排除,剩下的,就只有“清江盐泉”了。 图片 盐井寺 图片 清江盐泉 史前,围绕“清江盐泉”,的确发生过一个大事件,民间版本为廪君与盐水女神的爱情故事,而先秦典籍《世本》记载的真相是,以廪君为首的五姓部落联盟,对“盐阳神女”们实施了一场大屠杀(下称“盐阳大屠杀”)。<br> 问题是,“盐阳大屠杀”与唐宋之朝又有什么关联呢?在《世本》中,屠杀场面被描绘成扑杀漫天飞虫的场景。漫天飞虫或者说蝗灾,在哪里司空见惯?草原!难道说,清朝那样的统治,在史前就出现了?<br> 图片 伴峡中酣睡的盐水女神 当古中国进入到农耕时代,历史便由一场场的战争堆砌出来。而5千年前的“涿鹿之战”,无疑是新历史的起点。<br> “涿鹿之战”的胜利者,是黄帝族和炎帝族,失败的一方,是蚩尤的九黎集团。所以炎黄子孙,黎民百姓也。<br> “涿鹿之战”的后续演进是,九黎集团退到中国南方化身成了三苗,统治北方的人也有了新的称谓——华夏族。这个过程,在苗族自己的血泪史中,被称之为第一次迁徙。 图15 苗族五次大迁徙 中国的南北方之分,在地理上有一条界线,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因素,总是让历史重复上演。几千年后的宋朝,在渔猎民族(女真族)的入侵中败北,退到了“南北分界线”以南,成为了南宋。中国北方,则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占据。 图16 南宋版图 在“南北分界线”之北,还有一条重要的地理线,即农牧分割线(大约是长城一线)。<br> 约8000年前产生的农耕文明,将“农牧线”两边自然分成了游牧、农耕两个民族。后者的生活状态,由“颠沛流离”转为了“安”,但是想“安”,上帝也为你准备了克星。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能把抢劫者拒之门外,农耕区的劳动成果,将变成游牧民族的渔猎物,甚至整个农耕民族都将游牧民族打工。 图17 万里长城 距今6千年左右,马被驯化成功,游牧民族开始“马”化(军事化)。此时的农耕民族,是长达两千年的“安”化(非军事化)。像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甚至死后还在追求荣华富贵的墓葬,无一不证明“安”化到了“乐不思蜀”的程度。<br> 一旦游牧民族完成内部整合,“农牧线”以南的农耕区就将面临“换血”。之所以说“换血”,是因为从事农耕、手工业的劳动者,当然不能被全部杀掉。<br> 距今5千年左右,游牧性质的黄帝集团,率先通过“阪泉之战”,迫使农耕性质的炎帝族投降,成为奴隶兵。整合好的两族,一同向抗战到底的九黎集团,来了一场总攻——“涿鹿之战”。战后,黄帝族成为了统治者,开始了在中国的世系传承: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禹(某些人的猜想)。而炎帝族的统治者则成为中层干部,炎帝族的底层劳动者和没有迁徙的九黎集团成员,都沦为了奴隶。 图18 涿鹿之战位置图 然而,自然法则使然,只要跨过农牧线,游牧民族就会向农耕民族转化,几代后,同样会面临农牧线以北的威胁。<br>所以,从黄帝至禹,谁知道古中国曾经易主多少次?例如禹,可能就是另一个游牧民族的代称,就像汉朝时的匈奴、唐朝时的突厥、南宋时的蒙古一样。<br> 不管怎么说,禹成为中国北方之帝后,决心改变三苗与华夏族南北对峙的局面了。<br> 距今4千年左右,中华大地上上演了又一次杀戮,禹把三苗彻底打败,实现了华夏族对中国整体的统治。而苗族开始第二次迁徙,回到了从前。<br> 为什么是夏禹?因为说到禹,就自然想到“包装上市”最成功的案例——“大禹治水”。但是,即使把中国翻个底朝天,你也找不到史前治水的一丝痕迹。内容有假,恰恰说明题目为真。真相是,夏禹水军突破了长江天堑,实现了“数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举。天子就是天子,除了要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还要让自己在历史上更加辉煌。<br> 该回到伴峡,去揭开廪君们的伪装了。不为别的,只为了单纯善良、真诚友好、慷慨无私的盐水女神,因为她是这一方水土之上,应该存在、也确实存在的人。<br>(未完待续)<br>以上图片、数据来自网络,在此特别感谢!<br>徐敬民<br>作于202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