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声依平水 邻韵通押<br>——论平水韵在近体诗创作中的求正容变<br> 汤晖章<br><br> 诗的押韵本质就是顺口。产生于西周甚至更早时代的《诗经》,其中的《国风》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民歌,并没有依从什么严格意义的诗的理论,主要就是按当时的语音读起来顺口易记,更易传播。这种最初的无意识从语音中找到的美,我们把它叫做押韵,便成了诗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有的新诗不押韵,不在本文探讨之例)。<br> 押韵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把读去顺口的主要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归纳起来,就成了一个韵部。把汉字分成若干个韵部供诗人选用,就形成了韵书。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出现于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共有193个韵。此后唐代有《唐韵》,分195个韵部。到宋代公元1011年,出现了第一部官修的最完整的韵书《广韵》,分206个韵部。韵太多太细反而束缚了诗的创作,背离了顺口易记的初衷。到1252年,山西平水人刘渊修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的206部归并为107部,到金代王文郁更简化为106部,称为“平水韵”,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唐宋以来近体诗声韵格律所遵从的主要韵书。<br> 平水韵的横空出世,奠定了近体诗创作所依从的平仄格律和用韵的基础。平水韵较之前的韵书,虽然仍然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但韵部却大为简化,与《广韵》相比,其韵部几乎减少了一半。这对于诗人来说,在用韵上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表意上有了更为灵活的创作余地。唐宋以降,遵从格律的近体诗长盛不衰,平水韵功不可没。<br> 但是,时代在发展,事物总是在变化的。近千年来,古今语音发生了巨大变化,平水韵却依然如故。由此最初出现时的灵活与简化慢慢的演变成了僵化与教条。加上平水韵本身固有的先天缺陷,越来越显现出不合时代的尴尬来。用平水韵的标准作诗,总感觉有不少别扭的地方。有时虽然在同一韵部内选字做韵脚,读起来却特别拗口,根本感觉不出韵律之美;有时选到一个既符合诗意双感觉押韵上口的韵字,结果一查却不在一个韵部,为了合律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总是有不少泥古不化死抱教条不放的人,把平水韵奉为金科玉律,不容许有任何变通和改进。近年来各级各地的诗赛活动频繁举行,不少赛事严格规定近体诗参赛一律得用平水韵,对虽然押韵且意境也很好的诗作,凡不合平水韵的便一票否决。有的诗社出版诗刊,也把平水韵作为唯一的选刊标准,不符合平水韵的诗一律不予刊载,还美其名曰坚持传统弘扬国粹,人为的挤窄了思想的空间,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挥。平水韵反而成为了制约近体诗在新时代长足发展的瓶颈。<br> 不可否认,平水韵在汉字声调即我们常说的平仄分类上还是非常科学的。虽然在现代以普通话为基本语音的语系中,入声字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个别还保留在少数方言里。但绝大多数入声字在现代已经归入上、去二声(只有约600来个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归入了阴平阳平,其中常用字不到200个),以平仄两声来划分的话,入声字仍然归属仄声为主。因此在我们创作近体诗时,入声的消失,对于声律运用不会有太多的影响,平水韵仍然是我们创作近体诗运用平仄声律的有效而实用的工具。但是在韵部的分类上,平水韵先天所固有的弊端一直存在,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音的变化呈现更为严重的趋势。其主要缺陷体现在两大方面(为简便起见,本文着重讨论平水韵中的平声三十韵部,上声去声的各韵部基本与平声对应,可以照此类推):<br> 一是韵部分得过细,人为的把同韵的字分为二或三个韵部,造成不必要的同韵隔离。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下平二萧、三肴和四豪。这三个韵部的字都是韵母ao系列的字。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个韵部中各取10个常用字来考察它们韵母的情况。二萧:萧、挑、刁、凋、雕、条、调、枭、浇、辽;三肴:肴、巢、交、郊、茅、包、嘲、钞、梢、胞;四豪:豪、毫、操、毛、刀、萄、桃、槽、高、翱。其中二萧全为iao韵,三肴大部分为ao韵,只交、郊为iao韵,四豪全为ao韵,此三个韵部字全在韵母ao系列内,读起来韵脚相同,任意韵部中的字交叉使用都感觉很押韵,毫无违和感,却被硬生生的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韵部。<br> 在平水韵里,不同韵部却基本同韵或相近的还有八组:一东和二冬,三江和七阳、四支五微和八齐,六鱼和七虞,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十五删和下平一先,八庚九青和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和十五咸。还有的半个韵和其他韵部相同或相近,甚至两个半韵相同或相近的。我们把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部(包括半个韵部)称为邻韵。在邻韵间交叉用字作韵脚时,读起来一样顺口,几乎与单个韵部内选字押韵没有区别。这样的例子在古今名人的诗作里也比比皆是。例如黄庭坚的七律:“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诗中的须、无属七虞,鱼、书属六鱼,二者为邻韵。又如毛泽东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五个韵脚黄、江、慷、王、桑,其中江属于三江韵部,其余四个韵脚属于七阳,也是邻韵间互押的。<br> 二是根本不同韵的字出现在同一韵部,这在上平十三元中表现最为突出。十三元是由宋代《广韵》中的魂、痕、元三韵合并而成的。该韵部常用韵字如原、源、园、猿、沅、媛、番、鸳、宛、浑、温、门、尊、存、盆、坤、昆、纯等,其韵母分属于an、en两个系列,发音存在明显差异。唐、宋人作诗时,魂、痕、元三韵既可分押,也可同用,只不过同用时,诵读起来感觉并不押韵,比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原”字属“元”韵,“昏”字属“魂”韵。虽然后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几乎人人能诵,相对来说记得前两句的人就少些,感觉不押韵不好记是原因之一。反之,十三元韵部中的an韵母系列字与十四寒、十五删相近,en韵母系列的字与十一真、十二文相近,很容易混押而不觉得别扭。相传前清进士高心夔,两次参加科举殿试,都因为误用了十三元韵部字而失去了钦点状元的机会,所以前人就有“该死十三元” 的说法。<br>除了十三元外,在平水韵平声三十个韵部中,类似情况的还有上平九佳、十灰两个韵部。其中上平九佳一半与下平六麻相近,一半与上平十灰的一半相近,而十灰的另一半字却与上平四支五微八齐相近。至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编撰的《词林正韵》,就明确的把这三个韵部各分两半,分别列入第“三、五、六、七、十”五个词韵部,较为科学的解决了同部不同韵的问题。<br> 如何解决平水韵先天所固有的“同韵不同部、同部不同韵”的缺陷?自平水韵问世起就有不少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平水韵之后,元、明、清各代都相继出现了改进的韵书,如元人黄公绍编的《古今韵会》、阴时夫编的《韵府群玉》、清代张廷玉奉命编的《佩文诗韵》,都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但收效甚微,终不如平水韵影响深远,传播广泛,使用者众。<br>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迅猛发展,起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近体诗的创作队伍。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诗词声韵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体现在对平水韵的改进上。基于这一现实的需要,中华诗词学会先后推出了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两个改革方案,两个方案都是以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为基础的,无疑对促进中华传统诗词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传统语音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汉字古音在中国南方很多方言里还有它厚实的基础。依普通话发音来划分韵部,无意间割断了与传统诗词联结的扭带,等于是在声韵方面另起炉灶。对此,绝大多数热心传统诗词创作和研究的人,在感情上还无法接受,同时也会导致诗词传承上出现断层。所以中华诗词学会推出两个新韵方案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旧韵可以并行使用,只要求新旧韵不得在一首诗里混用,还规定了用新韵必须加以注明,以区别于旧韵。这其实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得不承认平水韵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纵观全国诗界,用旧韵(主要为平水韵)作诗的人数远多于用新韵的人数。所以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对平水韵加以改进推广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新旧有效承继一个根本之法,必须以规则的形式予以确立。<br> 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平水韵在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好的为弘扬国粹,创作出符合当代精神风貌的近体诗来,中华诗词学会提出了“求正容变”的基本思路。这是一个带方向性的指导思想,这一思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不能丢掉传统精华去另起炉灶。正如对文物的修复,要做到的是整旧如旧而不是焕然一新。用普通话声韵去完全取代传统的平水韵,目前看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行用韵的双轨制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近体诗的发展必然将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而不是推倒重来。在声韵使用上也是如此。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改进平水韵的观点:“声依平水、邻韵通押”。<br> 声依平水就是求正。平水韵的四声分类和平仄规定是用古音创作近体诗的基础柱石,千百年来历代诗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它的声律分类,在实践创作中也得心应手。我们按照平水韵的平仄分类来作格律诗,不会感觉到有多大的困难。近体诗的美,最大的体现就是它的音韵铿锵,抑扬顿挫,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文明精髓,任何其他民族文明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我们要求在以古音创作近体格律诗时,其声律依照平水韵的规定,这是必须坚持的。<br> 邻韵通押就是容变。邻韵通押古人多有尝试,但大都是无奈时的权变所成,一直没能形成约定的准则。虽然有变通处理的如“飞雁入群”“飞雁出群”的提法,那也只是“曲线救国”,死抱教条者是不容许突破平水韵各部间壁垒实现真正邻韵通押的。近代王力先生在他的《诗词格律》一书中提到:"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王力先生提出的这一观点,为实施邻韵通押铺平了道路。<br> 邻韵通押的具体作法是:在平声韵里,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六鱼七虞、九佳(半)十灰(半)、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九佳(半)六麻、八庚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可以通押,形成11个可通押的韵组。上面括号中注明“半”的,表明该韵目一半与这组韵目通押,另一半与别的韵目通押。加上独立的五歌、十一尤、十二侵,平水韵的平声类韵部就由原30个简化为14个韵组。同时废除原平水韵中同部不同韵的规则,不再认可原九佳、十灰、十三元各部中不同韵字的交叉互押。这与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在韵部上基本重合,只是平水韵归并后的十四部韵字读音仍依古音。当我们在依传统声韵创作近体诗时,就可以适应邻韵通押的法则。<br> 至于平水韵中上声和去声类字,都可以在平声类中找到对应的韵部,只是声调发生了变化而已。依照平声类对应的组合方式,也可分成14个韵组,实现邻韵通押。入声字则按照《词林正韵》归并五个韵组实行邻韵通押。在按古音创作近体诗用韵时,平上去入相对独立不能混押,这是与《词林正韵》前十四部平仄互押和上、去声互押根本不同的地方。<br> 综上所述,对于近体诗用韵的改革,在推广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同时,也要在尊重传统、延续传统的前提下,以流传千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生命力的平水韵为基本用韵,求正容变,适度调整。汲取其精华,弥补其缺陷,推行“声依平水,邻韵通押”的新法则,使传统声韵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