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深的女儿,胡小红

年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提到凤翔泥塑,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深。自上世纪60年代起,胡深对传统泥塑就进行了大胆创新,为“泥耍活”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胡深各类作品中,坐虎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他创作的坐虎造型夸张、色彩明艳,拙朴而又灵动,大气而又精致。上世纪90年代初,胡深为庆贺外孙满月而创作的泥塑坐虎,饱含着老人对后辈的希冀和对艺术的求索,成为他所有坐虎作品中最传神、最经典的一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胡小红看来,父亲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缘于他善于观察、勤于练习,对泥塑艺术有着执着而朴素的爱。胡小红记得,以前,自己画的老虎,每个爪子上有5个脚趾,父亲画的老虎,每个爪子上有4个脚趾。有一次,她就这个问题请教父亲,老虎到底有几个脚趾?父亲严厉地批评她:“我娃,你真是冷着哩,连老虎几个脚趾都不知道,还好意思说咱们是泥塑世家?”后来,胡小红反复观察发现,老虎前爪有5个脚趾,4个在前,1个在后,后爪有4个脚趾,并在一起,所以父亲画的老虎爪子,无论前后都只有4个脚趾,如果在前爪正面画5个脚趾,那就有失真实、贻笑大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于泥塑创作,胡深有句话令胡小红印象深刻:宁可三天做一个,也不一天做三个。“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一下午就让画一个眼睛,稍有不对,他就抢过来把泥塑扔掉了。”胡小红说,也正是这份认真和严谨,激励着后辈在泥塑创作之路上如履薄冰,一丝一毫也不敢怠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胡小红的儿子受长辈影响,从小酷爱泥塑。大学毕业后,主动投身泥塑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把新思维、新理念融入其中。胡小红说:“儿子每次回家,都会端详这件泥塑坐虎。对他而言,外爷留给自己的,不只是个‘泥耍活’,也是一件‘传家宝’,更是一份值得奋斗和奉献一生的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字来源于宝鸡日报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