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以文青居多的小红书上,有人发了良宽和尚的“天上大风”,并讲陈忠康关于此字为什么好的说法,认为“它好就好在它不像书法家写的字,不论你是内行还是外行你都出不来这个效果!能把字写的这么松,这么平淡,能把线条的火候掌握到这个份上,非常不容易!”</p><p class="ql-block">浏览了一下留言评论,五百三十多条,正面意见只有三条,99%都是对此字嘲骂,个别有对陈肯定此字的不解,而陈博士不过从效果和技法上肯定了此字的“松”“淡”与线条“火候”罢了,不禁既释然又忧虑,所释然者,曲高和寡,古今皆同,“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真有99%都以为好,那就不是良宽和尚,而只能是二田之类货色了;所忧虑者,在人人把着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只会让二田、朱敬一们的恶俗之物更加横行,真正美好的东西,反而更易淹没于涛涛洪水,难有立锥之地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嘲笑良宽此字,还没有自己的儿子孙子乱画的好,这说明大家都能看出此字的天真童趣,其实儿童初学写画,往往自带天趣,粗通文字的书法素人,也往往天趣尚存,这是许多艺术家希求而不得的。但儿童、素人们的天趣虽时有可喜,但未经历练,没有深刻的反思、批判和自我觉悟,还难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在他们的成长中,随着学校、单位、社会的规训、打磨,成为体制化、规范化的成熟个体,那点天趣也往往丧失殆尽,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贽在《焚书》中专作《童心说》一篇,强调“童心”的可贵,“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连《菜根谭》也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如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毕加索十七岁就画的和拉斐尔一样好了,却用一生的努力去“复归于婴儿”,苏轼一生坎坷,到老不失其天真;正真的大艺术家、大成就者,都是历经社会反复修磨捶打,经过深刻反思批判和自我觉悟,而仍然保有其童心和天趣的人。</p><p class="ql-block">良宽和尚说他讨厌厨师的菜和书家的字,正是鄙视规训之“美”,追求天趣之真的体现,可惜这番苦心,又有几人真正明白,毕竟满世界喜欢的只能是厨师菜和书家字,以及更等而下之的伪和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