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XX

忧者无忧

<p class="ql-block">“沉浸式XX”</p><p class="ql-block">文/忧者无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号《咬文嚼字》,有一篇署名宁楚莹的千字文:《“沉浸式”阅读这篇文章吧!》</p><p class="ql-block"> 告别“沉浸式阅读”多年的我,竟然破天荒“沉浸式”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写下数百字摘抄与随笔。进而有兴趣安坐桌前,敲打点与“沉浸”相关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宁楚莹应是实名,应是女士。感谢楚莹女士和她的文字,至少在这个下午的这个时段,让我忘却焦虑而趋于安静。</p><p class="ql-block"> 据说“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伊在1975年提出的。据说“沉浸式教育法”始创于1960年代的加拿大法语区。据说网络时代万事皆可“沉浸”,比如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吃饭。</p><p class="ql-block"> 当下,“沉浸”已是稀罕之物,物以稀为贵了。“沉浸式吃饭”不多,多是边吃饭边看手机。“沉浸式阅读”“沉浸式作文”不多,一年读不了几本书,作不了几篇文。即使读书也似蜻蜓点水,即使作文也是如坐针毡。“沉浸式旅游”不多,多是走马观花。甚至“沉浸式聊天”也不多,多是心不在焉。</p><p class="ql-block"> 沉浸与浮躁相对。浮躁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有外在原因,有内在原因;有社会原因,有个人原因。将浮躁简单归咎于客观、外部、社会,或者主观、内部、个人,那是片面的,非理性的,不明智和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沉浸是对浮躁的拨乱反正,是一种心理的以静制动,是一种修养的返朴归真,是一种生活的超凡脱俗。舍浮躁而取沉浸,应是一种正确选择。勿求真正到达,但求切实靠近。</p><p class="ql-block"> 沉浸于健身、赏花、品茗、习字、诵经、吟诗,沉浸于一本书、一首歌、一局棋,沉浸于家人相亲、朋友相近、山水相融,都是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沉浸与沉溺相异甚至相反。一褒一贬,一智一愚,一主一奴,一起一落,一明一暗。</p><p class="ql-block"> (2022-7-3)</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