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章草、唐草书《月仪帖》

王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晋索靖月仪章</b></h1><h3><br></h3><h3>  索靖(239-303),字幼安,张芝之姊孙,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历尚书郎、酒泉太守等,因曾为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年轻时就洛阳太学,为“敦煌五龙”之一,博通经史,与潘岳、顾荣等同僚一道,为时人所尊敬,迎讨河间王颐安之乱时受伤而卒,封安乐亭侯,谥曰庄。</h3><h3>  索靖擅章草书,传张芝法,险峻坚劲。其章草书,自名曰“银钩趸尾”。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传索靖有《出师颂》、《载妖》、《七月》等帖,并著有书论《草书状》—篇传世。</h3><h3>  唐张怀瓘评索靖章草书:“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若云楷法则过于瑾,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东晋王隐云:“靖草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皆自然,劝不用赏。”</h3><h3>  由此,足见索靖章草之成就和艺术魅力。因此,凡习章草者必学索靖。</h3> <h5>晋索靖月仪章<br>  正月具書。君白。大族布氣。景風微發。順變綏寧。無恙幸甚。隔限遐塗。莫因良話。引領托</h5> <h5>懷。情過采葛。企佇難將。故及表問。信李麃(biāo,勇武的樣子。)麃。俱蒙告音。君白。君白。四表清通。俊乂濯景。山無由皓之隱。朝有二八之盛。斯誠明珠耀光之高會。鸞皇翻翥之良秋也。吾子懷英偉之才。而遇</h5> <h5>清升之祚。想已天飛。奮翼紫闥。使親者有邇契也。君白。二月具書。君白。俠鐘應氣。融風扇物。遙願高宇。與時贊宜。山川悠遠。限以成隔。自我不見。俯仰(數)年。看塗馳思。言存所</h5> <h5>親。裁及告懷。悵焉不具。君白。君白。王路熙和(的)。皇化洋溢。博采英儒。以恢時佐。輦無叩角之怨。門有縉紳之盛。斯乃潛龍逢九五之運。寶玉值卞氏之明。已委蓬室之陋。以安金紫之</h5> <h5>榮。使親契有拂冠之慶也。君白。三月具書。君白。姑洗育物。磬無不宜。延想吾子。隨運是康。機度推疏。不面逾紀。分逼長塗。烏因良展。馳心投情。庶能感應。(具)書修同。罔然不具。君白。</h5> <h5>君白。洪化遐布。率土咸寧。秉卞壯之勇者。匿武而精道。抱管鮑之才者。彈冠而待顯。怪以高邁之姿。而懷迷時之志。違明明之來。諂不識之響。機運稍移。人生若寄。願速龍躍。耀於雲漢也。君</h5> <h5>白。七月具書。君白。夷則布氣。暑運西流。遙想足下。動靜順宜。川塗悠遠。乖我談宴。心存明瑰。精爽馳想。登高長佇。涕以隕之之。不勝勞嘆。裁及書問。君白。</h5> <h5>君白。吾子少舊。契闊在昔。情款好合。如彼琴瑟。何圖與(高)別。歷載十餘年。往⊙⊙⊙天地之悠長。⊙人生之險絕。悼言多感。悵然傷懷。唯足下寶德育素。以熙萬福。敘此故舊。</h5> <h5>君白。八月具書。君白。南呂應化。中秋告涼。敬想令問。福履多宜。山川緬貌。信理希寡。談面(而)既闊。音問又疏。傾首延懷。無日不勞。想篤分好。不孤其⊙。亦見信憶舊。裁</h5> <h5>因數字。行人頓頓(彭彭)俱數相聞。君白。君白。世清道治。聖化光洽。明於博采。唯聖賢是務。足下以神龍之賈。應景風之求。足陟天閣而德聞四海。允彼具蟾。副此群望。竊從草澤。慷慨增凡。君白。</h5> <h5>九月具書。君白。無射改卦。廣莫布氣。氣度涼和。宜時順節。路乖人隔。貌若天逾。翹首延思。遠莫致之。君子篤好。想齊往分。不勝佇企欽(饑)渴之懷。故遣表問。不能暢情。君白。</h5> <h5>君白。昔忝同門。濫稟(攀)君子。子以逸群之才。常(當)貫三千之首。登堂入室。研道之奧。雖明響殊品。每亦希顏。至以乖隔。孤陋遐外。曠道高友。益以墻面。先因之積。以書所散。君白。</h5> <h5>十月具書。君白。應鐘導運。嚴霜稍隆。時變物移。感候增懷。馳心投繫。想言存所親。山川路限。不能翻飛。登彼崇丘。逍遙長望。延佇莫及。思積情疲。不勝郁陶眷然之感。裁復白書不悉。君</h5> <h5>白。君白。往春執手。刻會來秋。迎期待面。慊然遲想。知以逸驥之跡。騁(聘)於雲漢之路。龍驤天府。忘此友信。飛沈壹殊。何緣言嬿(燕)。厚為時節。寶愛光儀。君白。</h5> <h5>十一月具書。君白。黃鐘吐氣。凝寒雰(同氛fēn ~~,形容霜雪很盛的樣子。)降。溫室重裘。和氣養神。烋(xiāo同炰páo同“炮”〔~烋〕古同“咆哮”,猛獸怒吼;也形容人暴怒。)幸(宜)甚。歲月飛馳。逝不我待。闊自別後始。忽然逾載。望塗延思。精誠所感。無物不應。果為來況。德音彌滿。耽翫(玩)良翰。悟怽(mì,心被迷惑)熹</h5> <h5>慰。增慨不勝抱款(對)。裁因⊙答。言不具盡。君白。 君白。昔誓秋歸。而奄經年載。匪我愆期。時違書信。⊙⊙之隆。況旨沓密。蚩以逸逾。約以馳鶩。親愛分隔⊙⊙⊙寧足下復⊙⊙</h5> <h5>⊙⊙友(支)望耶。停卒不具。君白。十二月具書。君白。大呂⊙度。末寒懍烈。明德宜時。慶(夢)想無恙。分隔逾年。良會乖違。感詠蕭艾。言存宿好。翹翹延領。不勝思積。裁及白書。不能具悉。君白。</h5> <h5>君白。不圖壹別。便成永隔。瞻彼修路。顧此乖限。情經運候。思興感物。發方存信。涕以流墜。足下⊙嚴。度同此懷。信使知問。君白。</h5> <h3>附拓本(局部):</h3> <h3>附拓本(全)</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唐人月仪帖</b></div></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名《唐人十二月朋友相闻书》</h5> <h3>  《唐人月仪贴》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原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前人称为“月仪帖”;内容是当时朋友间互通问候的习惯用语。帖文与晋索靖《月仪帖》不同。</h3><font color="#010101">  该帖草书如钱,真书如豆,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font><h3><font color="#010101">  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急,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font></h3> <h5>月仪传唐人,楮墨千年久,尺牍合四时,中心眷良友。契阔何日忘,想见萦怀厚。晋贴杳无存,智</h5><h3></h3> <h5>永书继后。宋秘府所传,片羽当珍守。寓意而不留,考古题册首。</h5><h3></h3> <h3>唐人月儀帖<br>三月季春<br>芳信遠臨,還同面敘,披文解封,企望成勞,言散未期,詠情何極,方今啼鷪轉樹,戲鳥縈林,柳絮驚飄,花飛亂影,對斯節候,嘆恨繁懷,謹附寸心,希垂尺素。</h3> <h3>四月孟夏</h3><div>往昔分飛,本期蹔別,何因壹阻,遂即經年,況夏時暄炎,光風漸扇,眷望之積,伊何可言,每嘆行雲,恒思歸便,倦情不已,憶念增深,幸願高明,伏垂下問。</div> <h3>六月季夏</h3><div>自從分袂,各處遊方,既阻關河,音書斷絕。近問往信,敬想為勞,言展未期,嘆善無以,炎光極熱,毒氣傷人,足下此時如何安適,為奉言敘,竟想追尋,謹遣壹行,希垂玉封。</div> <h3>七月孟秋</h3><div>離分壹日,情甚三秋,執別蹔時,心同積歲,何期睽阻,言會具然,憂慮之勞,不能已以,況公景悅三秋,時歡七夕,不任遐想,望覩思人,謹遣數行,希還一字。</div> <h3>八月中秋</h3><div>適憶奉辭,經今數載,何期分袂,遂絕知聞,企望白雲,心歸故理,俯思素友,情想披尋,況高樹吟蟬,雕堂去燕,羈逰盛思,獨敘傷懷,寄此深心,希存來問。</div> <h3>九月季秋</h3><div>奉辭言展。遂隔數旬,時候徂秋,能無馳仰,青山帶地,敘念無期,況阻關河,彌增翹軫,不任遐佇,望覩思賢,謹付壹行,代申面及。</div> <h3>十月孟冬</h3><div>翔鴈孤鳴,深動羈人之思,飛蓬獨轉,更傷旅客之悲,況阻關河,能無怨及,相見未晚,積恨為勞,信至如疏,希歸壹劄。</div> <h3>十一月仲冬</h3><div>秋首分飛,許即相見,為緣公務,遂闕恭參,恨憶勞心,寸陰如載,覩冰池之寫鏡,雲似羈愁,屬寒雪之凝花,彌添旅思,奉面未日,略略修承。</div> <h3>十二月季冬</h3><div>春首分離,本期兩月,如何壹別,便阻三冬,斷絕音書,無慰勤積,比加寒風飄雪,等柳絮之驚飛,不審高賢何當故理,深思言會,</div> <h3>仰望成勞,馳奉數行,佇歸來問。</h3><h3>吾前后书,惟此本佳也。</h3> <h5>余尝谓晋人书无存者矣,宋人书所见亦多,唐人书优入于晋,传至于今仅有矣。…辞舌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h5><h3></h3> <h5>《月仪帖》,黄麻纸,草书如钱,真书释文如豆。缺正、二、五月。后题一行云:“吾前后书,惟此本佳也。”本身宋印一方,前后上下钤印只存十分之二,文不可识,盖以“御府宝绘”“内殿珍玩”印,后钤缝“群玉中秘”印,尾余纸“明昌御览”印,明解缙跋为唐人书。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余客武昌,灵巌山人见示,因记。文治(钤印:梦楼)</h5><h3></h3> <h3><b><font color="#010101">延伸阅读<br>    </font><font color="#ed2308">王文治跋毕沅藏《月仪帖》</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月仪帖》是一件草书作品,行间有楷书释文,又称《十二月友朋相闻书》。其内容是当时朋友间互通问候的习惯用语,根据月令时节排比,读之颇为有趣。据称,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黄麻纸本。早期缺第一副标题及正月、二月、五月部分。明初解缙在跋中指为唐人书。帖中前副页赵秉冲书写的御制谓:<br>  月仪传唐人,楮墨千年久,尺牍合四时,中心眷良友。契阔何日忘,想见萦怀厚。晋贴杳无存,智永书继后。宋秘府所传,片羽当珍守。寓意而不留,考古题册首。<br>  关于此帖的艺术价值,解缙在跋中说:<br>  余尝谓晋人书无存者矣,宋人书所见亦多,唐人书优入于晋,传至于今仅有矣。…辞舌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br>  王文治客居武昌的时候,毕沅出示《月仪帖》,王文治遂为之题跋:<br>  《月仪帖》,黄麻纸,草书如钱,真书释文如豆。缺正、二、五月。后题一行云:“吾前后书,惟此本佳也。”本身宋印一方,前后上下钤印只存十分之二,文不可识,盖以“御府宝绘”,“内殿珍玩”印,后钤缝“群玉中秘”印,尾余纸“明昌御览”印,明解缙跋为唐人书。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余客武昌,灵巌山人见示,因记。文治(钤印:梦楼)<br>  王文治曾有过三次“楚游”,题跋《月仪帖》,只可能在三次“楚游”期间,其中第二次“楚游”留驻毕沅署中题跋此帖的可能性最大。<br>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王三庆所撰《故宫藏本&lt;唐人十二月相闻书&gt;研究》一文中称:<br>  王文治极为肯定这个册子的书法,认为草书的笔势圆润,甚有劲道,深入晋贤之室,恰似孙过庭一流人物。至于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方倪,断非宋代以后的人所能作为,而且两书同出一人之手。事实上,这些看法还不完全是王文治自己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安麓村訬寄给他的意见。<br>  安岐(1683~?),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说朝鲜人。书画鉴藏家,着有《墨缘汇观》。约卒于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间(1744~1746)。<br>  如果安岐去世的时间没有太大出入,要十六、七岁的王文治得到安麓村訬寄的意见,再过半个世纪将安的意见融入题跋之中,可能么?这是王三庆先生被帖中所书“此鉴定月仪原委系麓村訬寄予者留之偹考”弄糊涂了?<br>  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的《唐人月仪帖》,于2000年出版(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原件)。帖首有王文治题“唐人月仪帖”(钤印:梦楼)。<br>  (佚名)</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唐人《月仪帖》拓本与“晋索靖月仪帖”并刻于明代王肯堂集刻之《郁冈斋墨妙》卷七。</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唐無名書月儀】<br>【十二月朋友相聞書】<br>【正月孟春】<br>〔聚會乖離 經今數載 音書斷絕 忽隔<br>兩年 敬想履新 故當請適 聊陳一酌<br>而共敘二難 仰屈高賢 希垂下顧 殊</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人盡到 唯待明公 佇望光儀 愿無<br>推託〕<br>【二月仲春】<br>〔獻歲將終 青陽應節 和風動物<br>麗景光輝 復以翠柳繇鱗 紅桃<br>結綬 想弟憂逰勝地 縱賞嘉</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賓 酌桂(酉+酋)以申心 翫琴書而寫<br>志 無念披敘 聚會何期 謹遣一<br>行 希還數字〕<br>【三月季春】<br>〔芳信遠臨 還同面敘 披文解封<br>企望成勞 言散未期 詠情何極</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方今啼鷪轉樹 戲鳥縈林 柳<br>絮驚飄 花飛亂影 對斯節<br>候 歎恨繁懷 謹附寸心 希垂尺素<br>【四月孟夏】<br>往昔分飛 本期蹔別 何因一阻 遂即<br>經年 況夏時暄炎 光風漸扇 眷</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望之積 伊何可言 每歎行雲 恒<br>思歸便 倦情不已 憶念增深 幸願<br>高明 伏垂下問〕<br>【五月仲夏】<br>〔分張未遠 離處已遙 久絕知聞<br>常懷歎滿 今斯盛夏 濕熱異</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常 不審比來如何 賞納想弟<br>池亭散志 琴酒自娛 寫望登<br>樓 披書悅思 佇歸言諾 已此申<br>懷 忩卒 豈敢多具〕<br>【六月季夏】<br>〔自從分袂 各處遊方 既阻關河</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音書斷絕 近問往信 敬想為勞<br>言展未期 歎善無以 炎光極<br>熱 毒氣傷人 足下此時如何安<br>適 為奉言敘 竟想追尋 謹遣<br>一行 希垂玉封〕<br>【七月孟秋】</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離分一日 情甚三秋 執別蹔時 心同積<br>歲 何期睽阻 言會具然 憂慮之勞<br>不能已以 況公景悅三秋 時歡七夕<br>不任遐想 望覩思人 謹遣數行<br>希還一字〕<br>【八月中秋】</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適憶奉辭 經今數載 何期分袂<br>遂絕知聞 企望白雲 心歸故理 俯<br>思素友 情想披尋 況高樹吟蟬<br>彫堂去鷰 羈逰盛思 獨敘傷<br>懷 寄此深心 希存來問〕<br>【九月季秋】</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奉辭言展 遂隔數旬 時候徂<br>秋 能無馳仰 青山帶地 敘念無<br>期 況阻關河 弥增翹軫 不任遐<br>佇 望覩思賢 謹付一行 代申<br>面及〕<br>【十月孟冬】</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翔鴈孤鳴 深動羈人之思 飛蓬獨<br>轉 更傷旅客之悲 況阻關河 能無<br>怨及 相見未晚 積恨為勞 信至<br>如疏 希歸一札〕<br>【十一月仲冬】<br>〔秋首分飛 許即相見 為緣公務</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遂闕恭參 恨憶勞心 寸陰如載 覩<br>冰池之寫鏡 云似羈愁 屬寒雪<br>之凝花 弥添旅思 奉面未日 略<br>略修承〕<br>【十二月季冬】<br>〔春首分離 本期兩月 如何一別</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便阻三冬 斷絕音書 無慰勤積<br>比加寒風飄雪 等柳絮之驚飛<br>不審高賢何當故理 深思言<br>會 仰望成勞 馳奉數行<br>佇歸來問〕</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附記:<br> 以上释文的读校,记于博文“读临--《十二月朋友相闻书》”及“续”</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学写字:读临--《十二月朋友相闻书》<br>2010.3.12</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  《唐人十二月相闻书》,又名《唐人月仪帖》,这俩名字都是清宫旧藏乾隆御题的签儿,题于那一本传世的墨迹写本卷首,现藏台北故宫,上海书画2000年有照相制版发行,流行甚广。<br>  此帖原名当是《十二月朋友相闻书》,唐人书仪中“朋友书仪”的一种,即那时平辈间或曰“平怀”间的书信范本。但这一帖名少为人知,一是因为墨迹写本《唐人月仪帖》的残断,至少在乾隆时就已经缺失了该帖的“正,二,五月”以及帖首题目部分;二是因为在其赖以完整存世的刻帖《祕阁帖》中,被张冠李戴,冠在了“晋征西司马索靖书”名下,在容庚的《丛帖目》所录之《祕阁帖十卷》(第六)中更被改录为“索靖。。。月仪章”,从而和广为人知的《郁岗斋墨妙第七》“晋索靖月仪章”混为一谈。<br>  《祕阁帖》十卷,前年出现在北京的古籍拍卖预展中,非亲见其迹,不知一名之下其实两异---唐人的月仪和晋人的月仪行文内容都不一样,各有时代特点,不容混淆。<br>  至于,以书法峻峭清雅古逸而久享盛名的章草名迹,冠以“晋索靖月仪章”的《郁岗斋》刻帖,是不是索靖原迹上石,抑或是后世的临写本,则是另一个问题。<br>  这样,所能见到的“月仪”有三本。《郁岗斋》本,《祕阁帖》本,以及墨迹本《唐人月仪帖》。<br>  如上述,《郁岗斋》本内容与另外两本无涉。书迹上说,前者为章草,后者是大王一系的今草。<br>  比较《祕阁帖》本和墨迹本《唐人月仪帖》,就《唐人月仪帖》现存的全部内容看,二者不是“大致基本”相同,而是接近100%重合,不单单是文字内容,就是笔法取势也是如出一手,所不同者,行款衍字笔墨秾纤而已。<br>  另外两个从属的细节不同是,《唐人月仪帖》草书左旁有楷释,《十二月朋友相闻书》没有楷释;《唐人月仪帖》卷末有作者/书者一行近乎一笔草的短跋,曰:“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br>  故,《唐人月仪帖》和《祕阁帖》本实为内容同一的一人异时所书,取《祕阁帖》本所存,《唐人月仪帖》所失,其原迹题目当是《十二月朋友相闻书》。<br>  入春后,临习之际,为了认字断句,查找了一些资料,网上的和图书馆的。<br>  首图C证可以借阅到《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张小艳 著 商务2007.6初版)。该书是近年所读不多书中内容实在充实的好书,对临帖时认字解词有很大帮助。书中,不单是对唐五代书仪语言翰札行款的时代特征有清楚的介绍研究,而且对书仪择词的语境和尊卑级差等都列证得明明白白,对判断古人书札文字的时代和具体背景,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宁坐板凳十年冷,不著文章一字空”,确然,而今难得!<br>  按照《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对词汇的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十二月朋友相闻书》的文字当属初唐的文献。但是,《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的作者也没有见到过《十二月朋友相闻书》,而只见到过残断的《唐人月仪帖》和《郁岗斋》本。<br>  网上按名索稽,能找到的资料寥寥。偶然查字找到“豆丁网docin。”上的一份pdf文件表格《十二月友朋相闻书》,一字颠倒,竟然藏得这么深。表文中对列了另外三套版本的相应文字,按月格栏,以比较对照。这三套版本,其分别是“故宫+郁岗斋”,“书道博物馆”和“敦煌十二月相弁文之返书部分”,“弁”字可能应该是“辨”的日文汉字异写。大概是日本语言文字抑或是书法研究学者的作品。其中的“故宫”本,当是指《唐人月仪帖》,“郁岗斋”,因为没有见到过这部刻帖的全部,不知是否《郁岗斋墨妙》中有两部“月仪”,一是以“君白”起首落款的索靖书,一是唐人的“十二月友朋相闻书”?<br>  上述豆丁网文表,对释读《十二月朋友相闻书》也有很大帮助,其中,或有误释,抑或是错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综上学习判读,录列《十二月朋友相闻书》全文,并试读解词如下(行款如原文 加入空格斷句):<br>【十二月朋友相聞書<br>正月孟春<br>聚會乖離 經今數載 音書斷絕 忽隔<br>兩年 敬想履新 故當請適 聊陳一酌<br>而共敘二難 仰屈高賢 希垂下顧 殊<br>人盡到 唯待明公 佇望光儀 愿無<br>推託】<br>  〔解词〕<br>  “履新”,過新年。和今天該詞“就任新職”的意思不同。<br>  “而共”倆字,有釋為一字“冀”。<br>  “殊人”之“殊”當作遠方久別者講,有釋為“餘”。<br>  “推託”有釋為“推注”“推註”,不解。<br><br>【二月仲春<br>獻歲將終 青陽應節 和風動物<br>麗景光輝 復以翠柳繇鱗 紅桃<br>結綬 想弟憂逰勝地 縱賞嘉<br>賓 酌桂(酉+酋)以申心 翫琴書而寫<br>志 無念披敘 聚會何期 謹遣一<br>行 希還數字】<br>  〔解词〕<br>  “獻歲”,歲首正月孟春。<br>  “青陽”,東方屬青色,春天的太陽,陽氣。<br>  “繇鱗”,“繇”通“游”。<br>  “結綬”本指古代官印上顏色不同表明級別的絲帶結節,秦兵馬俑武官甲胄上也用以表明軍銜,這裡當是借喻絢艷的花蕊如絲披離的景象。<br>“憂逰”,“憂”通“優”。<br>  “桂酉+酋”,“酉+酋”,古漢語字典沒這個字,音“酉”yǒu,王竹溪《新部首大字典》仅解此字為“酒名”,但未注出處;查“酋”說文:“從酉,水半見於上。”久釀之酒與醩下沉,故酒熟曰酋,“酋”好查,多釋為陳酒,熟酒,繹酒,那麼,“桂酉+酋”就是今天說的“桂花陳釀”了吧。有釋為“桂醋”或者“桂醑xǔ”,與書蹟不合。<br>  “寫志”,“寫”當與“瀉”“泄”同,舒散暢快意。初唐后,多用“洩”字代之。<br>  “披敘”,“披”作“展開,延伸”解,“披”字在唐人書儀中出現很頻繁,是組詞能力很強的字之一,往往言及見面的情景,或有披衣做促膝談的意思。<br><br>【三月季春<br>芳信遠臨 還同面敘 披文解封<br>企望成勞 言散未期 詠情何極<br>方今啼鷪轉樹 戲鳥縈林 柳<br>絮驚飄 花飛亂影 對斯節<br>候 歎恨繁懷 謹附寸心 希垂尺素】<br>  〔解词〕<br>  《唐人月儀帖》從這一首“芳信”開始,並有楷釋。<br>  “企望”,“企”字有“想”的意思,实则是个人踮着脚尖远望的形象。<br>  “轉樹”同“囀樹”。<br><br>【四月孟夏<br>往昔分飛 本期蹔別 何因一阻 遂即<br>經年 況夏時暄炎 光風漸扇 眷<br>望之積 伊何可言 每歎行雲 恒<br>思歸便 倦情不已 憶念增深 幸願<br>高明 伏垂下問】<br>  〔解词〕<br>  蹔=暫。<br>  《唐人月儀帖》“光風漸扇”缺一“光”字,致難句读,《十二月朋友相聞書》不缺。<br>  “伊何”,一解為“為何”,或解為“如何”。“伊”代詞,“他,那,你,即,卻”,也做發語詞,表語氣,無實意。<br>  “歸便”,當指“返書”,即回信。敦煌書儀言及書信通訊的詞有“信便,便人,便郵,便使,便因,人便,郵便”,皆指有順路前往或歸來的信使可以捎寄書信和物品(古時“書信”二字,“書”是今天的信,“信”則可能包括禮物包裹。---初盛唐時期,“信”多表使者,音信,誠信,確實等義,偶爾有表示“禮物”義者。而到了中晚唐五代以後,“信”表“禮物”義卻頗為經見---見《敦煌書儀語言研究》)。<br><br>【五月仲夏<br>分張未遠 離處已遙 久絕知聞<br>常懷歎滿 今斯盛夏 濕熱異<br>常 不審比來如何 賞納想弟<br>池亭散志 琴酒自娛 寫望登<br>樓 披書悅思 佇歸言諾 已此申<br>懷 忩卒 豈敢多具】<br>  〔解词〕<br>  此一首,《唐人月儀帖》缺,僅餘楷釋完整者十字:“諾已季懷忩卒豈敢多具”,其中“季”字為下一首題目的楷釋。<br>  “分張”,分別。<br>  “歎滿”,感歎而鬱悶難舒,“滿”又作“懣”。<br>“不審”,“不知道”,想知道而探詢發語,其後多跟“如何”等疑問詞。有斷句于“比來如何”之間,或誤。<br>  “比來”,從那以來。<br>  “賞納”,讚賞結納。<br>  “佇歸言諾”,佇,久立為佇,“佇望”之省,久立遠望期盼之意。書儀中,此類詞尚有“引領”,“鶴望”,都是伸長脖子眼巴巴期盼的形象。此句就是“久盼回信,相告聚會之期”。<br>  “忩卒”,匆卒。古人書札多有“匆匆”結語,如“匆匆不暇,草書”,一是表示書寫行文不盡恭謹的謙敬之意,再者,也可能是古時郵驛多有不便不規律的現狀,只能等待不知何時有方便順路的人前去,才能一時間匆促修書成文交寄。<br><br>【六月季夏<br>自從分袂 各處遊方 既阻關河<br>音書斷絕 近問往信 敬想為勞<br>言展未期 歎善無以 炎光極<br>熱 毒氣傷人 足下此時如何安<br>適 為奉言敘 竟想追尋 謹遣<br>一行 希垂玉封】<br>  〔解词〕<br>  “近問往信”,“信”當指信使,“近來詢問有無去往的信使”。<br>  “言展”義同“披敘”。<br>  “歎善無以”,感歎乏善可陳,一種百無聊賴的情緒。<br>  “為奉言敘”,“奉”字有恭敬承受意。書儀中,有“辭奉,闕奉,闊奉”,均是表示辭別分離不得親承教誨的敬語。<br>  “玉封”,和“芳信”一樣,敬稱對方的來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月孟秋<br>離分一日 情甚三秋 執別蹔時 心同積<br>歲 何期睽阻 言會具然 憂慮之勞<br>不能已以 況公景悅三秋 時歡七夕<br>不任遐想 望覩思人 謹遣數行<br>希還一字】<br>  〔解词〕<br>  “執別”,猶言“握別”。<br>  “睽阻”,離別阻隔;又,“睽離”,離散;“阻睽”,阻隔分離,唐錢起《山下別杜少府》句:“寸晷戀言笑,佳期欲阻睽”。“睽”,說文:目不相視也;六書故:反目也,因之為睽乖;易-序卦:睽者,乖也;-雜卦:睽,外也。又張目瞪視之狀曰睽,“眾目睽睽”。<br>  “不任遐想”,“不任”,不堪,不能承受。“遐想”,多釋為“延想”,觀書蹟草法和楷釋,或當以“遐”為是。<br><br>【八月中秋<br>適憶奉辭 經今數載 何期分袂<br>遂絕知聞 企望白雲 心歸故理 俯<br>思素友 情想披尋 況高樹吟蟬<br>彫堂去鷰 羈逰盛思 獨敘傷<br>懷 寄此深心 希存來問】<br>  〔解词〕<br>  “適憶”,“適”,正在,剛好,剛才,最近,近來。但此字草法別異,也和其他幾首中出現過的同一個字大不相同,《唐人月儀帖》此字楷釋殘存似“商”部,當是“適”字的異寫,草書形若“运”。《十二月朋友相聞書》草若“這”,似乎《唐人月儀帖》裱失了起筆的一點。唐人有一字二寫,但用處不一的情形,如“並”“并”,做連詞“和,以及”用時寫“并”,做副詞“都,全部”用時寫“並”,這是《敦煌書儀語言研究》的統計結果。這是一個和通常理解的異體字的概念不同的一個有趣的問題。“適”草法的別異,有什麽含義么,抑或僅僅是不合常法的異寫?存疑。<br>  “數載”,數年。但唐人的“數年”和今人的理解或有不同:今人以為兩年及以上都可稱“數年”,唐人卻僅指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曰:“數年,經年,移年,累年,二年,逾年”,三年云“歷年,積年”。<br>  “故理”,故里。<br>  “披尋”,“披”有展開意,或以表“盡情”之義,所組詞尚有“披賀、披慶、披啟、披剖、披說、披會、披集、披冀、披晤”,以及前文的“披文、披敘”。。。一個上升的時代,人們的思想開放而活躍,無拘無束,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更多的空間和形式來表現。<br>  “彫堂”,彫同雕。<br>  “鷰”=燕(字库中居然有这字!)<br><br>【九月季秋<br>奉辭言展 遂隔數旬 時候徂<br>秋 能無馳仰 青山帶地 敘念無<br>期 況阻關河 弥增翹軫 不任遐<br>佇 望覩思賢 謹付一行 代申<br>面及】<br>  〔解词〕<br>  “徂秋”,徂cú,往,過去,開始。“時候徂秋”,“現在秋天就要過去了”。<br>  “翹軫”, “翹首軫懷”,軫,悲痛。<br>  “不任遐佇”,前文有“不任遐想”,《唐人月儀帖》到這裡恰恰多了一個“想”字,不看《十二月朋友相聞書》不知道如何句度,比照方知衍一“想”字。<br>  “望覩”,覩=睹。<br><br>【十月孟冬<br>翔鴈孤鳴 深動羈人之思 飛蓬獨<br>轉 更傷旅客之悲 況阻關河 能無<br>怨及 相見未晚 積恨為勞 信至<br>如疏 希歸一札】<br>  〔解词〕<br>  “翔鴈”,鴈即雁,有釋為“鷹”。“鷹”“鴈”二字草寫很容易混淆,甚至分別不開,不是起筆那一點的事,這裡就是草如“鷹”,上加點,楷草一樣,區別在“鳥”形上有無冠羽“佳”。多釋為“翔鷹”,鷹本來就是單飛的,離群孤鳴的是鴈。<br>  “旅客”,“旅”字草書楷釋都是(木+哀)形,多釋為“旅”。從之。<br>  “信至如疏”,“疏”,條分縷析曰疏,說文:疏,通也。此字多釋為“流”,說文:流,水行也。草書偏旁“言,足,氵”常有類同。---有關“流”字,《敦煌書儀語言研究》列舉了一個那時的好詞兒,今天的壞詞兒,曰:“下流”,書儀中尊稱對方,曰“恩澤下流”,曰“下流光顧”,曰“下流示及”,尊戴對方為上,故自上而下曰“下流”,曰“垂”。和今天不及尊上,只言鄙下低級的“下流”義可謂江河日下,去之遠矣。---別本此句有做“人信如流”,“人信”即信使,“流”在此做郵路通順解。“信至如流”,“信”也做信使解,可通,做“書信”解,猶言“下流示及”,也可通。存疑。<br><br>【十一月仲冬<br>秋首分飛 許即相見 為緣公務<br>遂闕恭參 恨憶勞心 寸陰如載 覩<br>冰池之寫鏡 云似羈愁 屬寒雪<br>之凝花 弥添旅思 奉面未日 略<br>略修承】<br>  〔解词〕<br>  “寫鏡”,延展如鏡。<br>  “云似羈愁”,“云”字原跡草書楷釋皆書如是,有釋為“雲”,或非。<br>  “屬寒雪”,“屬”音義同矚。<br>  “修承”,又“修狀”,寫信,書儀習用語。“修承”習見于初盛唐時書儀,“修狀”卻多見于中晚唐書儀---見《敦煌書儀語言研究》。<br><br>【十二月季冬<br>春首分離 本期兩月 如何一別<br>便阻三冬 斷絕音書 無慰勤積<br>比加寒風飄雪 等柳絮之驚飛<br>不審高賢何當故理 深思言<br>會 仰望成勞 馳奉數行<br>佇歸來問】<br>  〔解词〕<br>  “勤積”,“勤”亦寫作“懃”,傾注心力,如勤勞,殷勤,“勤”以勞心,“勞”以勞力。勤積,有持續關切以致憂思縈懷之意。<br>  “馳奉”,“馳書”,言及古代郵驛的主要交通工具,馬匹,又,千里之遙,心往神馳,故曰“馳”。<br><br>  《十二月朋友相聞書》意在示範同輩間書信中摹狀節候心情時的用詞,其形式符合書信禮儀的“先標寒暑,次贊彼人,後自謙身,略為書況”的時代特點;同時也應該是當時書法名手傳世的書法範本。有認為是隋唐之際的釋智勇書,有認為是初盛唐的孫虔禮書(見《唐人月儀帖》前後跋),二者相較,釋智勇圓熟腴潤,略多側媚;孫虔禮峻拔剛斷,稍顯孤峭,而《唐人月儀帖》《十二月朋友相聞書》一穠一纖,持正而流利,恰似在智勇虔禮之間,看似中和平淡,要心無波瀾,手無放縱,和合靜氣,也難。右軍書變化無限,此得其正,少有習氣拘限,得筆可待生發。<br>讀書寫字,用心處便是知識快樂處。<br>  真知無限,“學不羨”,于己尤然。<br>  共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