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爸谈人生情感转移与亲情维护

巧姑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爸李长玉今年95岁了,他是一位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军人。如今已经离休多年的他闲暇时经常写一些文章给我们后代看,以示鞭策和激励,老爸是我们老李家的精神领袖。</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老爸写的一篇有关探析家庭情感转变的文章,深受感动和启发。一位耄耋老人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分析了家庭情感的几个阶段,我觉得分析的太精准了,对后人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会老,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正确面对家庭成员不同阶段情感变化,调整好心态,过个轻松、快乐、幸福的晚年。</p><p class="ql-block"> 下面进入老爸写的正文:家庭成员的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情感的维系受血缘(遗传)、经济、文化、物质与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与亲人依赖性的不断减少,而感情会随之逐渐减弱的,或者疏远的。</p> <p class="ql-block">  我查阅大量相关家庭亲情资料,又结合对身边熟悉老友晚年生活情况进行汇集,综合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生情感转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婴儿呱呱坠地时起,就与母亲建立了互相依赖的亲情关系。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和母亲对宝宝的疼爱,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但随着孩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独立性增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弱了,感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等到他们找了对象成了家,子女的情感有1/2转向了配偶,对父母的感情只留下一半了,这是情感的第一次转移。再过上20多年当儿女有了孩子,他们成了奶奶爷爷辈时,他们的情感又转向了下一代,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与孝顺能力只剩下1/4了,这是第二次情感转移。当他们的子女有了孙子时,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孝敬能力只剩下1/8了,这是感情的第三次转移。这种剖析法能从“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两者不对等关系中找到更加合理答案,让错综复杂的亲情关系更加清晰明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庭,在外人看来已是四世同堂,我也是高高在上的“太上皇”,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太祖爷了。但谁能知道老人宁静日子也有被打乱的困惑,有时会造成老人对后代的孝敬出现难以承受的尴尬局面。有可能造成子女们误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孩子不喜欢、讨厌的情况。由于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家庭事务的操劳,导致儿女孝敬能力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子女回家看望老人少了,老人主动请子女回家吃饭也少了。</p><p class="ql-block">  若不能正确理解由于年龄老化、体力弱化、感情淡化的情感转移的客观现实,就可能与子女之间形成隔阂,影响家庭和睦。</p> <p class="ql-block">  举个现实例子:儿女们为了孝敬父母,每周要回家看望老人,自然也一定的吃一顿饭。头一天老人就得上街采购,大包小包提了回来。第二天子女们回来做饭,孙子们无拘无束的围着老人玩闹,其乐融融地玩了大半天,饱吃一顿饭走了,留下了老人需要吃两、三天的剩饭,疲劳的身体也要恢复大半天。这样的回家看看,留给老人的是苦是乐只有他们自己知道。</p><p class="ql-block">  有的老人请了保姆,人家只管照顾老人,给全家人做饭原本就不高兴,有的孩子们吃完饭一走了事,碗筷要洗刷,酒瓶子、烟灰缸都要由保姆收拾,甚至一地的拖鞋还要保姆洗刷晾晒,而导致保姆不干了,炒了主人的鱿鱼。</p> <p class="ql-block">  子女们探望老人对长辈和晚辈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正确认识人生不同阶段情感转移的规律。老人要理解孩子,不要随便说他们娶了媳妇忘了娘,子女们也不要嫌弃老人疏远自己,要理解老人的体力不支,感情淡化的生理变化,哪有父母不喜欢子孙的,爱子女是天性。晚辈们要努力去适应这种情感转移,好事要做到家,不要做过头,过犹而不及嘛!感情的维系需要相互包容、理解、谅解,更需要合作共赢。</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孩子们出国旅游,社交饭局等活动会逐渐增多。在家聚餐减少了,老人与子女的交往也减少。亲情和感情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种现实生活状况,无论父辈或晚辈都应该有正确理解。</p> <p class="ql-block">  感情的维系不是回家吃饭、送礼物那么简单,而是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谈谈心,做点事。有些小事对年轻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如擦玻璃、收拾家务、弯腰干活等。但是老年人就困难了。不要以为回家看望老人就是带礼物,而是要带着情感,用体谅的情感来孝敬老人胜过金钱礼物。给父母洗一次脚、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打一次电话、视频聊天一次、擦一次地板,给父母做一顿拿手的好饭等。这些最基本的劳作正是温暖父母心灵的孝物。</p><p class="ql-block"> 有的子女给老人买新款手机、买ipad、感应灯、天猫精灵,有的子女教老人网上购物、视频聊天,既丰富了父母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感情。有的子女怕老人跌倒,在浴盆边、床铺边安上扶手。子女主动给老人理发,陪老人到浴池洗澡。</p><p class="ql-block">  有的为了减轻母亲的家务劳动强度,买了电动擦地板机,还有的女儿请父母看电影,请老人下馆子,写文章颂扬老人等,所有这些皆是老人喜欢的、希望的,需要提倡的、鼓励的、点赞的。就是子女们没有做到这些,可能是另有原因,父母要包容、要理解、要谅解,不要埋怨。</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感情交流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情感交流,感情维系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跟上社会潮流。过去是老人请孩子回家吃饭,现在更多得是子女请老人酒楼聚餐。过去是百货大楼买东西,如今是淘宝购物便宜好看。以往节假日要去大城市逛逛,如今是到乡村瞧瞧大好河山。总之,老人要多看到子女长处,儿孙们要多体谅老人的难处,家庭就会幸福,社会就会安定。</p> <p class="ql-block"><b>后记与遐想</b></p><p class="ql-block"> 此文是写给子孙两代人看的,因为他们也有些同样感受,会觉着文章内容是可信的,是现实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第三代孩子进入老年之后,他们可以进驻半社会化的养老院,个人拿一部分钱就行了,无需子女的更多照顾, 亲情关系已经更淡漠,亲情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了 !你信吗?我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