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p class="ql-block">——(唐)韩愈</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环翠小学的青年教师肖丹,今天将由我为大家朗读《师说》,作者:韩愈。</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在教育方面,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p> 内容简介 <p class="ql-block">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著。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p> 阅读文本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 初次读到《师说》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候作为学生,学习这篇广为传颂的师道佳作,读入心中的仅仅是文章的字面含义,一词一句,讲解注释,无一不知,无一不解,感慨韩愈的文采斐然、论证有据。</p><p class="ql-block"> 再次读到《师说》是我大学毕业面临择业的时候。那时候读入心中的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无限敬佩和仰望,无限憧憬和向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于是我义无反顾,选择了心中这个崇高的职业——教师。</p><p class="ql-block"> 而今,从业已十余年,我再一次认真的阅读了这篇对我影响深远的文章,我发现,我心中已然感慨万千。这一次,我从《师说》中读出了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简单的词语,包含的责任却一点也不简单。要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行“传道”之事。因为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无时不表现出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道德、人格心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课堂里,可能出现在课余与你的相遇之中,对此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及时地教育、说服、疏导。教师授业须得有高深的学问、过硬的授业本领,要顶住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干扰,静下心来,潜心做真学问,做大学问,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要不断学习充电,更新知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富五车的良师、名师。同时教师要具有发现学生疑惑并能有效解开疑惑的能力。总之,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知识构建,提升个人修养。世事洞明皆学问,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一颗学习的心,那么每天我们都能进步,每天我们都在成长。我想,这就是《师说》告诉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肖 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肖 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编辑:肖 丹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胡修俊</p> <ul><li style="text-align:center;">校训:团结 务实 奉献 创新</li><li style="text-align:center;">学风:乐学 善学 会学 学以致用</li><li style="text-align:center;">教风:求真 善诱 探究 拼搏进取</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