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br> 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80%以上人口分布在云南省。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俗话说一地一风景,一族一习俗,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了建筑的一草一木中,颇为特别。 <br> 每当有外省朋友来云南,除非他们有时间愿意深入真正民族聚居地进行深度游,我一般都会让时间紧,却又想都知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风情风貌基本情况的朋友,到位于滇池海埂旅游度假区的云南民族村逛逛。我自己在工作时,因工作原因,也只偶尔进去浮光掠影过几回,真正细致玩,慢慢看还是在内退之后。记得大概有那么几回,和大多昆明老倌老奶般,都是自带炒饭饮水早晨便入内,直玩到华灯初上才别离回家。有一回,为观看园区的夜景,如灯光秀,歌舞表演,是夜里九点后才离开民族村,当然,那时已无公共交通工具,只能提前自行骑或开车前往。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湖畔,于1992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为1264.96亩,其中水域面积463.96亩。集云南主要的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摩梭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藏族、景颇族、哈尼族、德昂族、壮族、苗族、水族、怒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僳僳族、普米族、满族、回族、瑶族、阿昌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村寨。 有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10余项,国家级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国家级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及其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并招聘有各民族文化传承人数十人。 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从今日起,我将再次整理的旧相片中不同时期所拍,云南民族村的图片按大概村寨归纳成集,与各位分享。园区背景资料基本来自民族村官网与其他网络资料。 自搬呈贡以来,又有起码三、四年,哪怕走环湖路过海埂公园跨浮桥到滇池对岸西山山麓金宝山看望去世归葬的父母也再没进入过。由此,我不知今日的民族村是否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改变。就如最后一次到民族村还是因听说建成多年的昆明故城,开始营运后成了民族村主入口。听说原来天天早晨开园时各族工作人员盛装以集体舞方式迎客的仪式不再有,而是改道让游客穿越新造 “故城”的商业服务街区进入。我的镜头还是从早年的主入口开始吧。图为民族村的开园仪式。 云南民族村原主大门是一组气势恢宏的仿原始森林“独树成林”的植物景观构成,虽说粗壮的主树杆为真树,但其上攀沿遮天蔽日的枝叶是其他绿植替代,却依然有那种热带雨林的韵味,别具一格。图为民族村的开园仪式。 进入原主入口,是迎宾大道,其后的草坪中是一组白象群雕塑,名为“白象迎宾”。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图为民族村的开园仪式。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按园内的旅游提示牌,根据个人喜好,掌握不同时间,到不同村寨观看不同民族的习俗与民族歌舞表演。在整个民族村里,都是按照1:1的比例,建造、还原了25个云南少数民族的村寨,各个不同村寨里,还有各自民族的管理人员在里面如常生活,演示与讲解各少数民族优秀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及习俗。图为民族村的迎宾大道。 <p class="ql-block"> 园区里,有大象与民族歌舞表演,夜幕降临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会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或应接不暇,体力方向感差的人,更是为一饱眼福,弄得身心疲惫,“疲于奔命”,且恨时间不够用就得别离。图为民族村的迎宾白象。</p> 傣族村简介。傣族人口约107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坝子区域。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的白塔,据说白塔是仿位于盈江县城以东1公里的允燕山的允雁塔。 傣族寨是原进入民族村主入口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通过蜿延的红砂石小径联向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家的浓郁风情,是傣寨真实的民间景观再现 。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白塔局部的佛龛。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大白塔上的小塔。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大白塔。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傣寺。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傣寺内景。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龙船与水井。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风雨桥。 图为云南傣寨展示的傣族妇女担水水罐与扁担。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这里都有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丰富多彩的傣族婚礼表演、赛龙舟、丢包、栓线、放高升等民俗活动,异常热闹。让您真正领略到来自高原的气息。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云南民族村泼水节期间举办的水中拔河比赛。不论输赢,皆为全体湿身。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的白塔与风雨桥长廊,由此桥左边通向水族与布依族村。 图为云南民族村傣寨的白塔与风雨桥长廊。 水族村简介。云南水族1.3万人,农耕为主,聚居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其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百越”,由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古时曾自称“虽”,汉语音译为“水”,因此得名。水族有语言,通行汉文,曾自成以月象变化周期纪年的历法;民间笃信“万物有灵,灵魂永在”的原始宗教,每户人家门头均置有“吞口”面具,以驱邪消灾,求得平安吉祥。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民居与各式石碾盘。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少女。 水族寨依水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的建筑,以及八卦轮、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了水族文化的祖风与特色。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民居堂屋入口。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工作人员正在包裹民族糯米棕包。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正在弹奏吉它的小伙。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的火塘边。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的时来运转轮。 布依族村简介。云南的布依族人口近5.5万人,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几个州、市的10余个县境内,其族源归为古代“百越”,曾有过“谢蛮”、“仲家”等称代,是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农耕民族,以农历纪年,物产丰富,自然条件较好;有语言,通行汉文,文学兴盛,歌舞升平,民间信奉“万物有灵、多神主宰”的原始宗教,代表节庆为祭社神节(六月初六)。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的民居。 图为云南民族村水族村的土布织机。 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两幢民居忠于民间的构建方式,实现了邛笼系与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结合。寨内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既是民居风情的浓缩,又是园林景观的新创,颇具代表性。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民居的堂屋。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的工作人员正在售卖五色饭。布依族人,会在每年的民族节(三月三)过后,将特定的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茎叶捣碎,并从中提取出红黄蓝三种颜色,再用这三种颜色调配出紫黑两色。这就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饭的颜色来源。 将泡好的糯米分别装在五个小瓦盆中,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去搅拌,待色汁完全将糯米浸透后,就把五盆色米拿到小河边淘洗。淘好后的米才可以搅和在一起,放到甑子里蒸熟,最后倒入簸箕内晾干。这时五色花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可凉吃,也可蒸热再吃。喜甜食的,就加上点蜂蜜,又香又甜。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展示的布依族服装。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展示的布依族服装。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展示的布依族服装。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展示的布依族服装。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的布依族少女。 图为云南民族村布依族村的布依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