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鲁一夫</i></b></p> <p class="ql-block">张兴华大校遗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昨天,在我的记忆中不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我正守着电脑在津沽一隅36度的溽暑蒸人中裤衩背心,汗流浃背。微信的语音功能有时很讨厌,不耐其烦的叨扰着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我的一个在合肥的战友善儿沉痛的向我通报“张兴华教授走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午夜,仿佛回应这个不幸的到来,天津下起了大雨,密集的雨点儿拍洒在窗户的玻璃上,啪嗒啪嗒鞭抽着我的心难以入眠,索性盘腿坐在床上,把善儿发来的他的讣告又仔细的看了一遍。泪目中,蓦地,六年前我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b></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张兴华会面后赴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张兴华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出生的四川自贡人张兴华比我大11岁,绝对是老大哥,但当兵却比我晚了几年。在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在合肥他可是个人物,名气大的很。197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79年3月入伍参加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筹建,1985年1月入党,大校军衔。2006年9月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对抗系微波教研室教授岗位上退休。为中共合肥市军休一所第四党支部组织兼宣传委员,合肥市关爱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报告团宣讲成员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张兴华教授一直潜心抗战文物收藏、抗战历史研究,义务为群众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13年在自己家中建成“抗日文物陈列室”,公开展示他收集的抗战文物。2020年张兴华教授荣获“合肥市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2021年11月,又将陈列室提升转型为“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进一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成分,为军内及安徽百姓称道。</b></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抗战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教授很忙,身体又不太好,当得知我也曾是军人,革命后代,从天津来的作家后,热情的邀请我来家中一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带上自己的两套文集在热情的战友陪同下来驱车到了位于蜀山区的合肥市第一军队干部休养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兴华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完美。作为教授,他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儒雅绅士,作为大校他更没有挺拔的威严,倒是像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头,没有一点“高干”架子,仿佛经年沉浸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黝黑的脸上呈现着疲惫,眉宇下的目光炯炯有神,很有穿透力的在透视我的心底,一件普通的灰色运动衫松松垮垮的穿在身上,显得不太协调,浓密的头发没有梳理乱糟糟的不见形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院子里,张兴华老大哥热情的和我寒暄握手后,把我带到了他“梦开始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带有弹孔的钢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个楼栋里有着20平方米的地下室,楼道里有些昏暗,邻居们大都作为储藏室抑或干脆废弃不用,可他却“物有所用”,一个人把它鼓捣成了一座有图片有实物有文字有书籍的“抗战文物陈列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打开铁门通了电,眼前豁然开朗,墙体的四周镶嵌着他收集的抗日战争各个战场及根据地的照片,国共两党将士们威武的英姿。展柜里日军使用过的军服,军用物资,武器,弹药箱,宣传品琳琅满目,完全是按照一座小型展览馆设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的解说介绍下,我目不转睛的观看着他的每一件呕心沥血的收藏,每一件无声的展品当年那蓬勃的生命力,眼前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鬼子当年的惨烈厮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教授,张兴华除了对整个抗日战争各个阶段如数家珍,为还原历史,他还倾尽所有在世界范围内找寻战争遗物,有的藏品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的收藏的都全。那年,他将部分展品拾遗补缺,捐赠给了“渡江战役纪念馆”一时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除了地下室“抗战文物陈列室”的展品,楼上他朴素的师职干部住宅里也是摆满了抗战文物。退休后,他常常“千里走单骑”到各地的纪念馆,古战场,文物市场、大小地摊,收集抗战时期各种物品。包括士兵钢盔、刀剑、水壶、军服、画册、宣传品、报纸、日记、书信、照片,他的退休金一多半用在淘宝上,有时囊中羞涩便写个字据随后给人家送去。</b></p> <p class="ql-block">美军军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识渊博的兴华教授是民族精神的殉道士守护者。他的每件藏品,无论大小,背后都有其或隐或显的故事,这也是他沉迷其中的缘由和乐趣。他的那份沉醉、那份幸福的神情,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年,那般执着,那般投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客厅里,他把日军,美军,德军各个战场收集来的钢盔,战刀摆在桌子上拿给我看,如数家珍的介绍文物的出处,娓娓道来当年文物引出的故事。一激动,我穿上他收藏的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大衣和德军头盔留下了珍贵的影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的滔滔不绝中,不得不耐心倾听他讲的历史,令你惊奇,令你震撼,令你思考,令你激情澎湃,令你痛苦不已。他的家岂只是一个小小的陈列室,而是一部恢弘的战争大片,这里演绎着中国人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这里铸就了一部历史的丰碑。这里有痛苦的呻吟,这里有刀光掠影,这里有血流成河。这里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这里有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这里更记录了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b></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军大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的路,你必须一个人走,这不是孤独,而是选择,你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艰难而持远,张兴华就是这样一个一条道走到底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何搭上自己几乎所有积蓄做这件事?这是张兴华回答了无数遍的问题。“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话无疑是他创建“抗战文物陈列室”最根本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问他“你这样倾囊所为图的是什么?是不是有点儿傻”?张兴华不苟言笑的说“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记忆,作为中华民族之子,守护民族记忆还有比这件事更有意义的事吗”?我伸出了拇指,一声“功德无量”,对他顿时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千秋之后,百代更替,后人要了解这段屈辱惨烈的历史,他的“抗战文物陈列室”就是一座丰碑,此举不可不谓厥功甚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递年间他付出的辛劳艰难姑且不论,仅是那非常人所想的胆识和气魄,就叫人不能不俯首甘为,你怎能不为他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年,经历了那么多的跌宕起伏,研读了那么多的沉重历史,收藏了那么厚重的历史文物,张兴华愈来愈感到肩上扛着的责任重大。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张兴华把毕生收藏的革命历史文物拿出来,举办展览纪念活动,期间还邀请志愿军老兵、老兵亲属共同见证纪念活动。他多次到社会机关学校进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给国家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b></p> <p class="ql-block">日本战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种气息是红色的,畅游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每个时代都存有零星点缀着殷红,那便是民族残留的印迹,纵贯古今。血管里流淌着炽热红色的张兴华教授走了,他肉体敌不过岁月的流逝,终将归于尘土,唯他的精神永生。真正的意义上的不朽,只能是精神层面的不朽,因为多年之后,只有精神能够长存,被世人所铭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我的手机里仍然保留着许多在张兴华教授家的照片,每次翻开那一张张照片时,都不禁勾起了我对他的怀念,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怕是永远刀劈斧凿在我的心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大哥,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生命苦短,76岁的生命不算长寿,你短暂的生命却在绚烂的瞬间定格永恒。你强大的磁场,与你亲近便被辐射吸引。若仔细品味,便不由自主地被你征服,这,就是你的魅力,一股不朽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朽的张兴华,一路走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7月3日于天津酷暑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