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老弟儿们便开始张罗周末的去处,出市太远,时间有点仓促,栾川嵩县吧,近期又有大雨,着实纠结。 <br> 建党节的到来,处处都是鲜艳的国旗,入耳都是《歌唱祖国》,最后还是老大姐一锤定音,周末游便是红色的佛光。<br> 这个周末,难得的老弟儿们全员聚齐,其中兴奋难以言表,七点出发,去首阳山接袁哥、珍姐,袁哥、珍姐自然是尽地主之谊,邓记驴肉汤盛情招待。<br> 群主是一位资深老驴,由群主领路,群众自然毫无疑问跟随,雨后的世界,万物格外清爽,一曲豪放的《哥已不是当年的哥》冲淡了空气中夹杂的着些许闷热,一物一景居然都豪放无比。<br> 车行顾县-缑氏-卢村-佛光,第一站先达杨窑 李敬土老人 据李敬土老先生介绍,该纪念馆原是他们家的老屋,1944年9月29日,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治委员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入嵩山地区到达杨窑村时,他的父亲李金婷主动让出自家的院子和屋子,供八路军居住和办公。 当年11月初,皮、徐二人率部在杨窑村召集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一次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会议,即著名的“杨窑会议”。会议决定以佛光村为中心建立佛光抗日根据地。<br> 自此,佛光山区成为偃师、登封、巩县(今郑州巩义市)等地的抗战枢纽。在八路军抗日精神的感召下,杨窑村和周边地区的许多进步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br> 纪念馆坐南朝北,东、西厢房为砖、土结构,青灰小板瓦覆顶,面宽8.1米、进深3.3米,这里曾是“通讯班”“警卫连”等,现已改造成展厅。陈列柜中摆放着当年的电报机、煤油灯、长刀、炮弹等物品,墙上悬挂的展板记录着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英勇事迹。<br> 后上方为两孔砖石结构窑洞,便是著名的“杨窑会议”旧址,洞门系青砖砌墙。窑洞进深8.2米、宽3.3米,窑内南侧墙壁上开有大小相同的二龛,为青砖砌筑;窑内西侧墙壁凿有一窑洞,进深4.3米、高1.8米,洞内建筑属红石块垒砌,标着“皮、徐首长休息处”,看着窑洞内摆放的老桌椅、煤油灯等物件,仿佛回到曾经的峥嵘岁月。<br> 老弟们一行11人,5人是中共党员,不约而同,我们都站在院后平台上的鲜艳党旗下,再次面对党旗,庄重宣誓并合影留念。 群主果然是群主,出了杨窑,并没有直奔来定,而是沿着营君路一路南行,过偃登交界,继续盘山而下,止于晋窑。<br> 山路盘旎,白云飘飘,山村掩于绿树之中,别有一番风景。<br> 很是诧异的是一岭之隔,偃师与登封的山貌迥然不一,一边绿林遍布,远观如毯,一边山石嶙峋,惊如国画,奇叹于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折身往返,再奔来定,来定最近新恢复修建了个皮旅指挥部。<br> 对来定的概念,源于参加了一次由偃师广电站组织的活动,概念也仅局于那个“来定人家”的农宿园。<br> 深入进村,还是第一次,村子狭长,沿沟而建,途遇一个叫做“礼园”的农家宾馆,我们在此停车玩耍。<br> 村有山沟,沟上有桥,桥侧有竹,桥下有水,奈何山水断流,只留下洼洼残水,缺少了潺潺流水的诗情,抹去了鸭戏游鱼的画意,真的希望近日大雨普降,既解决了农夫焦虑,又增添山区美景。 沿着村路继续前行一公里,便到了“八路军指挥部”。<div> 经了解,这个指挥部是在原址恢复修建而成,除了窑洞还是原物原貌之外,其余的都是保留了原来的结构重建,只是土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机构而已,指挥部内的资料很丰富,至少比杨窑的要全面些,整体介绍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偃师的艰难抗战历程和丰功伟绩,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偃师人民为抗击日寇侵略,用血和火书写的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div> 历时不会忘记,耻辱不会再来,革命的火种已化为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在这里,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战精神势必会一代代传沿下去,名族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因此而更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