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虎年胶东骑行(五)潍坊到莱州

刘式国(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  上篇说到从青州云门山浏览下山后,我们即驾着“宝驹”进入了“风筝之城”潍坊,当晚入住“百忆主题酒店”,据了解这里就是原来潍柴的招待所。今天(6月11日)早上起来先去吃了个当地人推荐的正宗潍坊肉火烧,然后到世界潍坊风筝都纪念广场进行打卡,因风筝博物馆9点才开门,我们便割爱离去,来到十笏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  广场内自行车不让进,我们就逮着这个地方使劲了。先拍照泉城俱乐部,队旗伴我走胶东,骑友见了都点赞,队长老曹笑哈哈。</p> <p class="ql-block">  再拍铁军717,骑行路上保初心,人虽退休情怀在,我为铁军鼓与呼。</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张全家福,人人脸上笑满容,人车和谐好幸福,骑友情谊应珍惜。</p> <p class="ql-block">  照完集体照个人,反正不用装胶圈,照完半身照全身,喜欢那张自己选。</p> <p class="ql-block">  正对广场来一张,“西红柿炒鸡蛋,”鲜艳骑服配“宝驹”,人逢喜事精神爽。</p> <p class="ql-block">  从风筝广场拍照完后,骑行约3公里到潍坊十笏园。十笏园景区坐落于潍城区胡家牌坊街,由十笏园、丁氏民居、关帝庙及孔融祠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我们到景区还不到8点,景区内的十笏园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等馆所都还没开放,因我们今天要骑行100公里到莱州,中间还要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只好推车沿着胡家牌坊街边走边看。</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时间早的问题,推车走在寥寥无几的胡家牌坊大街上,大街还沉浸在寂寞中,寂寞中走来了四位骑行者,只可惜“身处此景无人识”。</p> <p class="ql-block">  关于胡家牌坊的传说,敬请各位看客看原汁原味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对不起,你来早了!别,别,是我对不起你,我打搅你了!你不让我进,我也知道你是谁,因为大门口有你的大姓名也。不信?请听我细说。</p><p class="ql-block"> 古建群内主体建筑砚香楼原为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几经易主,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在3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院落、假山、水池、亭榭、迥廊、书斋客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紧凑而不拥挤,充分体现出我国清代北方宅带园式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平,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有“鲁东明珠”之美誉。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有“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是我们熟悉的“难得糊涂”的名人,那么为什么潍坊要建一个“郑板桥纪念馆”呢?</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由范县调署潍县,在他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中治潍七年。他生不逢时。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潍坊十笏园文化风情街区中部,展馆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国内全面展示郑板桥生平简介、文学成就、艺术成就、勤政爱民以及崇德尚廉的三大纪念展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现在你看到的照片是位于十笏园胡家牌坊街的大戏楼,这个大戏楼的建筑还是很有风格和特色的。大戏楼的舞台上方是一座三层的阁楼,舞台建在阁楼下,给人一种遐想的感觉。试想一下,当你被舞台上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的时候,灯光反射到阁楼,此时,你的情绪能不被调动起来吗?</p> <p class="ql-block">  你现在看到的照片,是十笏园风情一条街,非常惋惜,有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怨天不尤人,不是月亮的错,全是新冠惹的祸,打倒特朗普,干挺老拜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败美帝,消灭新冠。</p> <p class="ql-block">  十笏园的景点因若干N因素,没有让我们尽兴,但偶然中让我们完成了一路畅通无阻的核酸检测,我们又开始进入48小时安全期。</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我们今天的骑行浏览计划还有一个“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到达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我要与队旗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与队旗合影是常态,自选动作凑“热闹”,热热闹闹留下影,左看右看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村位于山东半岛北部,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寒亭区,全村320户,1142口人,</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古村,建于1986年5月,园内设风筝厂、民俗馆、年画馆、风筝博物馆、古店铺一条街、文物馆、嫦娥奔月台等数十个景区。其中最拿手的木版年画和风筝是两大主打产品。</p> <p class="ql-block">  2005年2月1日,国家邮政局曾发行《杨家埠木版年画》之“门神”“连年有余”“喜报三元”“天女散花”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并另外发行小全张一枚。同年,杨家埠年画入选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旅游景区被授予“山东省旅游休闲场所十佳品牌”,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风景区”,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授予“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重要一站,中国年画、风筝故乡游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在大门牌坊后的五层阁楼建筑,叫“文润阁”,高31米,是杨家埠的象征,她的每一层都蕴含着寓意。第一层为“溯源堂;”第二层为“鸢都堂;”第三层为“瑰宝堂;”第四层为“风筝阁;”第五层为“观光阁。”一至五层把杨家埠文化的起源与传承进行了经典展示,是杨家埠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文润阁,看上去每层的装饰风格似乎一样,但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每层是有微小变化的。二和三层的变化在窗户上,二层有四个窗户,那么三层呢?请你自己去发现新大陆吧!</p><p class="ql-block"> 四层和五层间的变化在两端,你能看出来吗?如果能看出来,美篇上告诉我,好吗?</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具有“中国民俗风情第一村”的美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谷牧、吴学谦、钱伟长、布赫、何鲁丽、吴官正、迟浩田等先后前来视察,民主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五十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也曾来杨家埠参观,对杨家埠风筝和年画给予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这里必须要打卡的。</p> <p class="ql-block">  这“吉祥如意”的雕塑做的极具艺术,立体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  年年有余,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活力,衷心祝福看美篇的你:天天有个好心情,月月有个好收入,年年有个好身体!</p> <p class="ql-block">  山东人都知道潍坊有个风筝世界广场,知道潍坊的风筝做的漂亮飞的高,通过参观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让我对潍坊风筝,对杨家埠风筝在潍坊风筝的发展历史过程起到作用、在世界风筝历史上的地位及艺术特点和扎制工艺有了一个全新、全深的认识。因此,我想不惜着墨将我看到的分享给各位朋友。</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风筝的发展起源于明代初期。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家族始祖杨伯达由四川迁潍之初,生活窘迫,立业维艰。为生存计,杨伯达利用自己到手的技艺,采集田间的秫秸,河边的苇草,用秫桔杆和苇杆作骨架,利用毛边纸糊面,以精湛的手绘技巧画图样,便开始了风筝扎制,做起了风筝生意。</p><p class="ql-block"> 他扎制最早的风筝是“草鸢”“八卦” “七星”和“筛子”。杨氏先人又精于年画绘制,年画的余料,如纸头,颜料,随手拈来,糊绘风筝得心应手。风筝飞到天上飘然如仙,远近能观,甚得民众喜爱。这就是杨家埠风筝的起源根基和初步开端。</p><p class="ql-block"> 随着家族的繁衍,条件的改善,风筝的题材和种类,也随之外延和拓展。“风筝” 本身由自我欣赏,展示技艺,馈赠友好的产品,转化为批量的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杨家埠风筝不仅畅销全省州县,而且远销四海、弛名中外。这是杨家埠风筝走向市场的雏型。</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杨家埠风筝与年画、扇子一样,成为杨家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民间逐渐形成了以杨家埠为中心的风筝生产集中群,杨家埠风筝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之后,杨家埠艺人又别出心裁地设计创作了“创新”风筝。到清朝中叶,杨家埠风筝已形成了自己“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巍然屹立于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林。</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入侵,民不聊生。杨家埠艺人为适应人们的承受能力,以杨家埠“复茂”画店的杨中时(生于1845年)、杨毓州父子为代表,率先推出了风筝画面印刷这一新工艺,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很大程度保护了风筝的持续生产,亦满足整个社会的广泛需求,从而为杨家埠的风筝持续传承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家埠的风筝又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使杨家埠风筝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潍坊风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早在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代中叶,杨家埠艺人把年画、风筝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绘、扎、糊俱佳,放飞效果特好的风筝,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于世。杨家埠风筝风格奇特,独树一帜,为我国四大流派之一,与北京、天津、南通齐名。</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著名的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风筝4万余只。 清末民初,杨家埠一带村庄,所扎制的鹤、燕、蝶、蝉、鱼以及八仙、寿星等人物风筝近百种,仅杨家埠就达60余种,从业艺人200多人,年扎风筝18万只。对当初风筝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代替的“龙头"带动作用。当时,杨家埠风筝已经销全国各地,还有的销到俄罗斯和南洋诸国,在国内外市场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1933年4月5日,潍县国民政府在潍县城举办“首届潍县风筝赛会”,全潍县有80多只风筝参赛。杨家埠风筝“四季花神”一举夺魁。1935年和1937年清明期间,杨家埠风筝又分别参加第二、三届潍县风筝赛会,均获优异成绩。由此可见是杨家埠人开创了风筝比赛的先河,并连开三届。当初,在腐朽败落的国民政府期间,搞此壮举,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半个世纪之后,潍坊开始举办国际风等会,杨家埠风筝穿针引线,为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促成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正如清代著名剧作家李渔在《风筝误》中写道的:“赛人全仗丹青力,放作天边五色云。”进一步说明了风筝放飞的关键是风筝画得好,而“杨家埠风筝”就是“杨家埠年画”的翻版。李渔这首诗,正是对当时杨家埠风筝所具备艺术特征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风筝在民族艺术之林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潍坊市以“风筝都”美誉闻名天下,标领着世界风筝艺术的发展,从而又促使杨家埠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奇光异彩!</p><p class="ql-block"> 风筝都潍坊誉满全球,杨家埠是都中之都。</p><p class="ql-block"> 198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风筝比赛中,杨家埠风筝以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起飞高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友人。其中“荷花屏”“小蜈蚣”“天女散花”“友谊花开”“钟馗”“包青天”等数十件作品,分别获全国风筝比赛金、银、铜奖和“特殊贡献奖”“创新奖”“设计奖”等。</p><p class="ql-block"> 1986年,84岁的“风筝王”杨同科,利用其丰富的扎制经验和精湛的扎制工艺,创作了长350m,腰径0.7m,,共320节的超长、超大型“龙头蜈蚣”风筝,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放飞,国内外20余万观众为之惊叹,国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泰国 《世界日报》将“龙头蜈蚣”称为 “世界之最”,杨同科则成了名副其实的“风筝王”。</p><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由美、泰、日、法、英、中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协”负责人,共同推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同年5月,杨家埠扎制的蜈蚣、大鹰、双燕等风筝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并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参展。</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在第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中,杨家埠参赛的“三羊开泰”风筝,获“蓝天杯”赛最长风筝奖。</p><p class="ql-block"> 1992年,在第九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杨家埠参赛的“真假美猴王”和广告风筝“艺传四方”均获金、银奖。</p><p class="ql-block"> “银线牵来天下客,纸鸢送去四海情”。杨家埠风筝闻名遐迩,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外国政要曾先后多次到杨家埠视察,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到此参观。杨家埠风筝作为扩大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连接了国内外,贯通了五大洲。</p> <p class="ql-block">  杨家埠风筝表现的是民俗、民风、民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色彩。其构图朴实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神韵和艺术魅力,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p><p class="ql-block"> 一、画面鲜明,源于年画。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描绘到风筝上,远看是风筝,近看是年画;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p><p class="ql-block"> 二、突出主题,以形传神。杨家埠风筝充分体现了年画的艺术特点,构图饱满完整,装饰性强;线条简练,挺拔流畅。</p><p class="ql-block"> 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杨家埠风筝的绘画,运用木版年画的夸张、简洁的手绘技巧,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气韵生动,鲜艳明快,具有远视效果,给人以层次厚重和浑朴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四、造型大方,形象美观。杨家埠风筝造型优美生动。如“天女散花”风筝,两翅伸展,形同两臂张开;撒下花辨,潇洒美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五、工艺精巧,扎画并重。杨家埠风筝,画工考究,艺术性强。如“龙头蜈蚣”风筝,昂首张口,两眼闪烁;腰节漫长,摇摆灵活,恰如真龙升腾碧空。</p> <p class="ql-block">  在杨家埠风筝博物馆里,我见识了杨家埠风筝的六大品种或者说六大扎制工艺,让我开阔了眼界,即:各有优势,各具千秋。</p> <p class="ql-block">  板式风筝,为平面造型,也可由两个以上的平面组成,扎工较为简单。如卦、洛神等。</p> <p class="ql-block">  特技风筝,加以机械动力,使风筝放、收、盘旋自如,亦可加遥控技术。是风筝向动力化、科技化发展的现代新型风筝。如螳螂捕蝉、飞船、航天飞行物等。</p> <p class="ql-block">  串式风筝,由头部和若干个体串在一起,连级而成统一体。可长达数十到数百米。如龙头蜈蚣、百子乘龙、群燕等。</p> <p class="ql-block">  硬式风筝,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 使风从翅两端逸出。此类风筝以人物为主,鱼鸟次之。如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寺、沙燕等。</p> <p class="ql-block">  软式风筝,为动静组合型。由一条“弓”型竹子构成两翅的前边沿,两翅和尾巴的后部无竹子支撑,放飞时可以抖动,增强动态感。此类风筝在携带、收藏时可以将翼尾折叠。如大鹰、燕、凤凰、蝴蝶等。</p> <p class="ql-block">  立式风筝,即立体风筝,也称筒式风筝,有方型、圆型和弧型。如宫灯、花瓶、老鼠抬轿等。</p> <p class="ql-block">  长350m,腰径0.7m,,共320节的超长、超大型“龙头蜈蚣”风筝,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放飞,被称为“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浏览完杨家埠景区,今天“闲玩闲逛”的任务告一段落,接下来还有80多公里的路程在等待着我们去挑战。玩归玩,逛归逛,今天是必须要到莱州的。在一个十字路口,就在我们观察周边那有饭店的时候,曾与我们交谈过的一位保洁老哥,蹬着三轮车“冲”我们而来,问我们是不是想找吃饭的地方,我们说“是”,保洁老哥告诉我们,这一片别看店铺多,没有饭店,你们继续向前骑,过一个大转盘后路的北边有饭店。真要感谢这位老哥的细心,能知道我们的心思。</p> <p class="ql-block">  从潍坊到莱州,沿G228一路向东,昌邑是必经之地。一进入昌邑地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耸立在“平安大街”红色的大型钢构雕塑,雕塑的顶端是“昌邑”两个金黄色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  钢构雕塑的构图还是颇有造诣的。细看,有奔驰的高铁,有高楼大厦,有飘扬的红旗,有仙女下凡……其他的请您也观察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这座红色的钢构雕塑让我对昌邑这座城市产生了美感,殊不知,当我们沿着“平安大街”穿城而过时,我才发现红色是昌邑城市的主基调,整个城市的公交车站、弓型的桥梁、路灯杆上的宣传牌、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都是红色的装饰,整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是一片红色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安大街”十字路口大转盘的雕塑,据说造型是流经潍坊的“白浪河”。</p> <p class="ql-block">  骑车从平安大街正好路过“昌邑文化广场”,广场占地总面积20.85万平方米,是集城市休闲、娱乐健身、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  今天骑行101公里,晚上18点到莱州,累计34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