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浒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水名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水54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得天地之灵气,孕育出绝胜之地东浒寨。经过现代化商业开发,成一热门的旅游之地。 </p><p class="ql-block"> 不观山水无奇气,多读诗书有远神。秉承这一理念,度过幸福晚年。我与“五老疯”群师友一行五人来东浒寨游山玩水,尽半日之欢。 </p><p class="ql-block"> 东浒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皆佳,被形容为“石窟瀑布”的景点,水从石窟的缝隙中喷涌而出,高低落差几十米的水流成扇面之形状坠落,喷珠溅玉,蔚为壮观。 </p><p class="ql-block"> 东浒寨九境湖的水澄碧,水面开阔。开发者利用此胜境,逐渐沿山开发登山步道、攀岩、玻璃滑水等旅游娱乐项目。不能免俗地利用两山之间建起玻璃栈道,来吸引现代游客的耳目感官剌激,满足快节奏生活压力下游客的心理需求。这些当然不是我们这些师友来此揽胜的目的。 </p><p class="ql-block"> 幸好这里还有红岩寺与方竹林可欣赏。红岩寺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东浒寨禅寺,原寺在上世纪毁于一场大火,今日重建。更名为"红岩寺”,其一是寺庙依山而建,岩体呈赤红色,其二寓意福佑一方百姓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当我们沿着颇陡的台阶登上红岩寺山门时,一幅楹联映入眼帘:“千寻方竹清凉地,万顷红霞自在天”,颇有人间烟火气呢。寺庙仅有一僧在值守,庙宇小巧玲珑,正中殿堂题“最吉祥殿”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大雄宝殿”。这红岩寺颇可玩味。 </p><p class="ql-block"> 而方竹在红岩寺旁成片生长,我曾在婺源的大游山、福建的武夷山都见识过,很容易的寻找到比较有特征的方竹来。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竹笋方而厚,性硬、脆。专蓄此笋。常食之。有延年益寿之功能”。方竹主要生长在海拔 1400 米至 2500 米的高原山区,形呈四方、有棱有角,其笋不发于春而茂于秋。是吸大自然之灵气生长而成的稀有之物。为什么海拔不到500米的东浒寨也有方竹生长呢 ?据传当年东浒寨禅寺供放的观世音菩萨。手中净瓶中竟然有人放进了一截方竹枝,经过多年香火洗礼。后来东许寨禅寺失火。那节竹枝也被烧毁了。但菩萨真身无碍。从此东浒寨就有了方竹生长。说明此地必然是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灵气十足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浒寨的传说,尽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在十余年前到访大游山后回来写成的“四方竹记”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四方竹”是自然界的奇观,是天工巧夺呀。看似圆形的竹杆,是其外在的形式,四方才是它的精髓。外在的东西越少,内在的精华才能突显。令我对人生产生出一种感悟来,啊!四方竹,你不正是人格精神的最好的注解吗?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里,倡导方正之士。但地球是圆的,社会是圆的,只有圆才能处世,才能左右逢源,才能代代相传。方正是人类精神的追求,要求做人要有骨气、有斤两、要清浊不两立。但方正者易折、易毁,不易成长,不易壮大。“四方竹”昭示世人,必须做到外圆内方,外圆能从众,内方能独立,没有外圆不能致远,没有内方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圆是表象,方是内核。这种高度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我在自然界中找到了最好的佐证。 </p><p class="ql-block"> 游修水东浒寨,又得浮生半日之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愚 </p><p class="ql-block"> 2022.7.3于陋室</p> <p class="ql-block">上山栈道</p> <p class="ql-block">石窟瀑布</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石窟瀑布</p> <p class="ql-block">玻璃桥</p> <p class="ql-block">东浒寨风光</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红岩寺</p> <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方竹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听说婺源境内的凤游山(现也叫大游山)上产一种“四方竹”。因凤游山就座落在仙槎煤矿的东南侧,循山间游人难觅的小路攀登上去,不过十余里路程。故我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攀登过此山,寻找传说中的四方竹,均因机缘不凑巧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 今年一位好客的朋友,其亲戚是凤游山管辖区的村委会干部。在朋友的热情安排下,这位当坊“土地神”特意在凤游山陪我们观光。有此机缘,自然不会忽略历次上山的夙愿--寻找“四方竹”。这次寻找十分的容易,一是凤游山自上世纪的九三年起,列为当地旅游开发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山上旅游景点多数巳开发。“四方竹”生长地点被标识出来,是一块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地块,生长这种竹子;二是由当坊“土地”的亲自陪同,更不会误导。也真亏这两者具备,否则,我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要知祥情,且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不足二十平方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一片小小的竹叶林 。粗观细察均与一般的竹叶林无异。外观是圆的,怎么叫着“四方竹”呢?看着我迷惑的眼光,那位热心的村干部告诉我,你用手去摸摸看,如何?我俯下身驱,揣摸竹杆,还是圆的呀。他微笑的告诉我,你能感觉到不那么圆吗?如此一说,再去细细揣摸,果然有了一些不同的感觉,似乎不那么圆了。这时周围的游客也纷纷的说,果然有些方。我以为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心理学说的暗示法以及从众心理,恐怕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境下,我贸然向村干部提出,可否拔下一根观察观察。见我这种执着的求知欲望,他慷慨同意了。我小心翼翼的拔下一根竹子来细细观察,其根、杆、叶还是与一般竹子无异,只有茎节处与一般竹子稍有不同,长有虚根,老化后成为剌,扎手。其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失望之余,想随手抛弃,但转念一想,口碑传说一定有因,此竹苗条青翠,掐去上头嫩技,刮去竹技,主杆是一根好看的教鞭,拿在手上可以平添一点野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行为,让我找到了事物的真缔。</p><p class="ql-block"> “四方竹”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竹子经过水分的蒸发,四四方方的形状逐渐突显出来,竹的上部有棱有角,但越靠根部,越显四方,规规矩矩、不差分毫,这就是“四方竹”,是自然界的奇观,是天工巧夺呀。圆形的竹杆是其外在的形式,四方才是它的精髓。外在的东西越少,内在的精华才能突显。令我对人生产生出一种感悟来,啊!四方竹,你不正是人格精神的最好的注解吗?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里,倡导方正之士。但地球是圆的,社会是圆的,只有圆才能处世,才能左右逢源,才能代代相传。方正是人类精神的追求,要求做人要有骨气、有斤两、要清浊不两立。但方正者易折、易毁,不易成长,不易壮大。“四方竹”昭示世人,必须做到外圆内方,外圆能从众,内方能独立,没有外圆不能致远,没有内方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圆是表象,方是内核。这种高度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我在凤游山的自然界中找到了最好的佐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愚</p> <p class="ql-block">四方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竹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四方方根骨正,</p><p class="ql-block">脱俗清朗做新人。</p><p class="ql-block">临渊傍水迎风立,</p><p class="ql-block">破雾穿霾刺入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渔歌(新韵)</p> <p class="ql-block">东浒寨风光</p> <p class="ql-block">“五老疯”群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修水县韩老师的学生黄先生、卢、董女士晚在此设宴招待</p> <p class="ql-block">与韩老师的学生黄先生、卢、董女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周正泉先生抱着黄先生女儿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觉草堂</p> <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水名人(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川毓秀,孕育杰出人才。在去桃里陈氏五杰故居途中-叉道口,一块用巨大青石雕成的一本“辞海”造型赫然矗立,下面有一行文字:“翻大辞海,看一家人。”什么意思?原来这就是被修水人引以为傲的桃里陈氏“一门五杰”人物: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p><p class="ql-block"> 义宁陈氏系江州义门陈之后。清雍正八年(1730),陈宝箴曾祖父陈公元同何、邱两姓亲戚为响应朝廷“招民垦荒的号召”,从福建上杭林坊来到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源(今修水县宁州镇湘竹村),筚路蓝缕,结棚栖身,以种蓝、茶为业。六十年后,三姓共同买下护仙源山场,建房造舍,基本结束棚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陈公元率长子陈克绳来到泰乡七都竹塅(今宁州镇竹塅村),建造陈家大屋,取名“凤竹堂”。嘉庆三年(1798),陈宝箴父亲陈伟琳出生。道光十一年(1831),陈宝箴出生。咸丰元年(1851),陈宝箴考中举人……陈宝箴因办团练而知兵,得到曾国藩的极力赞赏。陈宝箴一生获七次军功保奏,为官从候补知县至湖南巡抚,成为晚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在陈宝箴中举后的又一个甲子里,义宁陈氏家族不断得到发展。其中,陈宝箴在儿子陈三立的鼎力襄助下,首推湖南新政,取得辉煌成就,湖南因此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有生机的省份,他也被光绪帝倚为“新政重臣”。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因举荐杨锐、刘光第而被慈禧太后以“滥保匪人”定罪,父子均受到“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两年后,陈宝箴微疾而终,葬南昌西山。</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在遭受变法失败、革职、丧父诸多打击后,誓不问政,投身到诗文的创作当中,成为晚清诗坛“同光体”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送子弟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教育。在他的致力培养下,子女一个个都成为了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衡恪为近代书画篆刻大家,寅恪为现代史学大师,隆恪、方恪为著名诗人,登恪为原武汉大学中外文两系教授、文学院代院长;孙辈中封怀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小从为当代女诗人。而义宁陈氏其他后裔,秉承家风,绵延世泽,亦可谓济济一堂,正续写着辉煌。</p><p class="ql-block"> 义宁陈氏家族,自迁宁以来,经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一百八十余年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贵族和文化世家。原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说:“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p><p class="ql-block"> 上述文字录自陈氏“凤竹堂”故居前展示牌中,比较祥细地说明了陈氏一门五杰的辉煌历史,印证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凤竹堂”前,陈三立中进士后,族人所立的旗杆石、进士礅十分罕见,进士礅据说是全国唯一,我在进士礅上拍的“光绪已丑年主政陈三立”字体清晰可见,族人为之骄傲的心情与气魄亦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陈氏四代五杰,最为知名的当为陈寅恪,被当代人称之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中教授。”学术造诣登峰造极。而韩晓光教授跟我讲,陈封怀历任中国五大植物园园长职,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在景区半山腰还有一处“四觉草堂”,从“凤竹堂”到这处草堂如今油门一踩霎时便到,但在那时必定要攀登半晌方才可达。这是陈宝箴修身养性,交朋结友之地。所谓四觉,据李复《四觉草堂》记:“陈子又深乎视听言动之四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而或有不能自览也,遂以名斯堂”。我在这处草堂内随处寻觅,其书房册籍丰厚、其寝室简单素朴、其交友交心以诚、其思虑开阔悠远。一位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有其不同凡响之处。</p><p class="ql-block"> 一座县城,名人辈出。修水可游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愚</p><p class="ql-block"> 壬寅六月初四于书斋</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居室</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卧室</p> <p class="ql-block">与友交流</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书联</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前的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前的“进士礅”</p> <p class="ql-block">“进士礅”刻字</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围墙大门“衡门”</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家族简史</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正堂</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练武习兵</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铜像</p> <p class="ql-block">布政史、巡撫官衔补子</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雕像</p> <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水名人(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是(赣、湘、鄂)三省九县的交界处;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修水古号“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与苏轼齐名。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山水名胜“东浒寨”冠绝一时,仲夏之际,我偕韩晓光教授、周正泉、渔歌、孺子牛先生到访修水,去了黄庭坚故里。</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p><p class="ql-block"> 壬寅六月初三,红日高照,气温骤升。我们一行怀揣景仰之情,来到黄庭坚故里瞻仰。修水地域达4500余平方公里,青山绿水之间,各地的风景名胜区都很阔大,黄庭坚故里亦然。在“中国双井”区的进士名园内游览,一尊巨大的黄庭坚塑像迎面而立,园区内四十八位进士旗杆迎风飘扬,这里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大展览,我有幸在这里见识了科举中的仿真“殿试”场景。在依山而建的高耸巍峨的魁星楼建筑最底层的“童生”阶梯前,我都请孺子牛先生为我一一留影纪念。</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的故居建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四周林木葱笼,从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这里确是黄庭坚的故居,只不过如今宏伟壮观的这座故居建筑都是仿旧如旧重建的,即便如此,亦知当年黄庭坚家庭殷实的一面。这里有黄庭坚为母洗脚的温馨仿真塑像,亦有东坡、佛印与其切磋书法的场景。我一人在这幢故居里踽踽独行,神思悠远。</p><p class="ql-block"> 看说明指路牌,黄庭坚的坟墓离此不远。虽然烈日炎炎,同伴都早已走远。但既来之,则安之。去现场看看吧,穿过一块平地,在一片林木的掩映下,一圈护墙围着的黄庭坚墓呈现眼前。从正方墓道进入,一尊黄庭坚的站立塑像迎面而来,造型栩栩如生。而后是祭祀的香炉,坟墓用鹅卵石砌成园形拱顶,保存完好。此生在曲阜瞻仰过孔子墓、杭州西湖拜过岳飞坟、婺源寻找过朱熹文公山的祖母坟,都是罕见的保护较为完好的坟莹。</p><p class="ql-block"> 诚如其故里乡亲所说,黄庭坚并非其故乡仕途官宦位最高者,但做为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领袖,其文其风受到世人的景仰,那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诚哉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愚</p><p class="ql-block"> 王寅六月初四于书斋</p> <p class="ql-block">游黄庭坚故里感吟</p><p class="ql-block">孺子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人故里气腾烟,</p><p class="ql-block">注解诸君若渴贤。</p><p class="ql-block">底蕴文风方俊杰,</p><p class="ql-block">高修智慧谓庭坚。</p><p class="ql-block">宗师一代融千古,</p><p class="ql-block">进士双泉化万涓。</p><p class="ql-block">童少仕途登殿试,</p><p class="ql-block">魁星阁上摘云天。</p> <p class="ql-block">双井进士园牌坊正面</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在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士园</p> <p class="ql-block">群雕</p> <p class="ql-block">仿真“殿试”图</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在“童生”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书院文化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双井街</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故居</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书法厅</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书法</p> <p class="ql-block">黄庶卧室</p> <p class="ql-block">与东坡、佛印切磋交流</p> <p class="ql-block">正堂</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墓</p> <p class="ql-block">墓道中的黄庭坚塑像</p> <p class="ql-block">修水县政府碑文</p> <p class="ql-block">庐山西海</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4</p> <p class="ql-block">鄱阳湖风光</p> <p class="ql-block">撰文:若愚</p><p class="ql-block">诗词:渔歌 孺子牛</p><p class="ql-block">拍照:若愚 孺子牛</p><p class="ql-block">制作:若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