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怎样理解《吕氏春秋》中“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b></p><p class="ql-block"> 文/诗村人</p><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审应览•应言(之七)》中记载:“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 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匮。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p><p class="ql-block"> 上文说的是一个叫魏敬的人劝魏王不要前往秦国,谨防被秦王囚禁。然后《吕氏春秋》的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当时有劣势,魏国有优势,魏王就算要去也不该这么早去。</p><p class="ql-block"> 关于长平之战持续了多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持“三年说”的学者,常会把以上文中“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一句作为证据,比如杨宽教授“三年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中的一句话,“秦虽大胜于长平,然三年而后决。”杨认为《吕氏春秋》成书于长平之战后二十年,即秦始皇八年(前239),比《史记》更准确。而张景贤在另一篇辩文中认为《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门客所辑,内容庞杂,思想不一,历来被列入杂家一类,不足取信。张景贤教授的辩驳其实没有击中要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一句呢?其实,此句并非说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而是说秦军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完胜,然而三年后,不得不离开,并非三年后才决出胜负。</p><p class="ql-block"> “决”在先秦文中除了表示“决断,决定,决胜”之意外,还通假“诀”,表示“离别,离开”之意。比如,《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史记·外戚世家》:“与我决于传舍中。”司马贞索隐:“决者,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武决去。”</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样理解? 这里有两个证据,一是“魏举陶削卫”,陶即穰侯在世前的封地陶邑,魏国能够拿下陶邑,从时间上来说只能是在邯郸之战秦国战败以后,魏国趁火打劫。</p><p class="ql-block"> 第二,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出现“士民倦”尤其“粮食(匮)”的现象,因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立刻分兵三路进攻赵国,即《秦本纪》所载的“四十八年十月,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p><p class="ql-block"> 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结束后,秦昭襄王开始了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10月,秦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由于信陵君窃符救赵, 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长平之战中占领的上党大片土地又被韩赵占领。从259年到257年,正好三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我又想起以前有位语文老师解释先秦墨子《公输》一文中“公输班不说”时,望字生义,说“公输班不说话了”。其实“说”通“悦”,确切的意思是“公输班不高兴了”。所以读先秦文章时一定不要想当然,否则会闹笑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