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h5><h5><br></h5><h5>她拥有京杭大运河仅存的3公里古运河,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h5><h5><br></h5><h5>她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水街水巷,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h5><h5><br></h5><h5>她拥有53处保存完好的战争遗迹,是中国首座二战纪念城市;</h5><h5><br></h5><h5>她是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世界上第四座重建的古城;</h5><h5><br></h5><h5>台儿庄古城,是一本集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的大百科全书。</h5><h5><br></h5> 运河古城 <h5>台儿庄古城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明万历年间京杭运河改道使台儿庄的社会经济迅速崛起,被誉为“天下第一庄”。</h5><h5><br></h5><h5>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被大运河、月河、环城河环绕,六座城门通过六座桥梁与城外连接。</h5><h5><br></h5> <h5>旧时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淤塞,多次交通中断。明万历年间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h5><h5><br></h5><h5>台儿庄运河既避"黄河夺运"之害,又能缩短路程七十里,时至今日都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航线。运河重镇台儿庄也因此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陆码头"。</h5><h5><br></h5> <h5>台儿庄地势低洼,百姓筑台而居,建房取土的地方就形成了汪塘,古城内共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h5><h5><br></h5><h5>三河十八汪,密集的水网催生了108座造型各异的桥梁,她们是水乡的风景,也是古城历史的见证。</h5><h5><br></h5> <h5>复兴河与小彭河交汇处叫“龟汪”。原本是“归汪”,因地势低洼,众水所归得名。又因这里人口密集,百业兴隆,又称“贵汪”;后来以讹传讹,成了“龟汪”。</h5><h5><br></h5><h5>龟汪四周有长寿桥、长福桥、庙桥和东可风桥四桥。其中三孔的长寿桥最有趣,桥墩两侧雕了四组乌龟,每组都是老龟驮着大龟、大龟驮着小龟,是说多福多寿吧。</h5><h5><br></h5> <h5>步云桥横跨月河,造型寓意“连升三级、平步青云、步步高升”。</h5><h5><br></h5><h5>步云桥最早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由当时峄县知县马希曾捐/资兴建。乡民称此桥为马公桥,并在桥头立“峄侯马公去思碑”以示纪念。</h5><h5><br></h5><h5>康熙四十六年,皇帝南巡途经台儿庄,峄县落魄文人李克敬在这座桥上为康熙敬献《雅颂八章》,得到康熙赞赏,李克敬咸鱼翻身,从此平步青云,这座桥也跟着改了名。</h5><h5><br></h5> <h5>广济桥俗称“丁字桥”,原为木桥。清咸丰七年(1857)扶风堂老板万家出资改建,取材名贵的苏州木渎金山石。街坊邻居感念万家周济大众的慈善之举,称其为“广济桥”。</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inherit;">广源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是古城中最高的单孔石拱桥之一,由时任参将赵登高主持兴建,寓有“财源广进、兴旺发达”之意。</span></h5><h5><br></h5> <h5>至清朝初年,台儿庄已相当繁华,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各地商贾随运河漕运而来,商贸辐射苏鲁豫皖。</h5><h5><br></h5><h5>台儿庄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h5><p class="ql-block"><br></p> <h5>闸官署,400年前运河上的船闸管理所。</h5><h5><br></h5><h5>历史上,台儿庄段运河下游水位比微山湖湖口水位低21米,落差大,水流急。为节制水流,80多里的河段上设了八座船闸,其中台庄闸是进京漕船驶入山东时通过的第一道船闸。</h5><h5><br></h5> <h5>闸官署院子里立有"泇河三公"像,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三人是开辟泇河(台庄运河)的有功之臣。</h5><p class="ql-block"><br></p> <h5>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h5><h5><br></h5><h5>时至民国,这里是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1938年初,这儿是国军第3集团军的军火库。这批军火在台儿庄大战中派上了大用场。</h5><h5><br></h5> <h5>台庄驿站,是京杭大运河上因漕运而设的重要水驿,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招待所,为持有“驿关”证件的官员提供食宿、舟车、伕马。</h5><h5><br></h5><h5>台儿庄接待的最高官是清康乾两位皇帝。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迎接康熙第六次南巡,当地乡绅捐资打造了精美的石船坊,专供天子登岸。</h5><h5><br></h5> <h5>翠屏学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当时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尤家开办的私塾学校,因与翠屏山隔运河相望而得名。</h5><h5><br></h5><h5>学馆虽小却是文庙的建制,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庑房一应俱全。大成门有劝学联“跬步休轻,可酬胸内摩云志;寸阴莫误,请听门前流水声”。</h5><h5><br></h5> <h5>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国人在台儿庄设客邮代办所,开始办理邮政业务。第二年,台儿庄邮政局正式成立。</h5><h5><br></h5><h5>邮局设立之初,只有一名邮差。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台儿庄的"活地图",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无所不知,据说台儿庄最早的一张地图就是他画的。1918年,日本南满铁路公司秘密到台儿庄搜集情报,这张地图被其收入《台儿庄事情》一书。</h5><h5><br></h5> <h5>台儿庄的天后信仰并非只在船民和闽商中流行。烧香膜拜的人中,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媪少妇。旧时,去天后宫内“拴娃娃”是台儿庄流传最广、影响很深的一种习俗。</h5><h5><br></h5> <h5>台儿庄的宗教文化非常发达,除中国本土信仰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都先后传入。</h5><h5><br></h5><h5>台儿庄天主堂始建于清末,原由德国籍神父传教,信众一时有200多。</h5><h5><br></h5> <h5>康乾鼎盛时期,古城有各类酒坊十几家,外地生产的各种美酒也通过运河汇集到台儿庄销售,一时间,各类酒肆、酒店不计其数。由此而兴盛的运河酒文化,始终影响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h5><p class="ql-block"><br></p> <h5>台儿庄大战前夕,古城内共有8条街道、13处码头、437个巷口、5000户人家、20000间房屋。一派“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h5><div><br></div> <h5>“天下第一庄”--清乾隆赐。</h5><p class="ql-block"><br></p> 二战名城 <h5>台儿庄战役,又称鲁南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鲁南地区以台儿庄为中心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h5><h5><br></h5><h5>国民政府选择在台儿庄布防的重要因素有:台儿庄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山东的南大门,徐州的北门户;台儿庄运河长近百里,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南北交战的天然屏障;台儿庄及运河一线地势低洼,周边多低山丘陵,利于陈兵打援;同时,台儿庄有6000多栋优质房屋可做战斗掩体。</h5><h5><br></h5> <h5>台儿庄火车站位于古城西门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枣庄中兴煤炭公司开始借台儿庄运河“北煤南运”,并先后铺设了台枣、台赵支线铁路,在台儿庄建了南北两站。</h5><h5><br></h5><h5>台儿庄大战时,火车北站为中国军队运输后勤物资的主要装卸站,所以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蒋介石、李宗仁都曾亲临火车站观察战事。由于战事惨烈,车站及附属设施夷为平地,枣(庄)赵(墩)铁路从此荒废。</h5><h5><br></h5> <h5>中正门即古城北门。大战中,日军几千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多次攻城,城门几易敌手,我军在此与敌三进三出,展开激烈争夺。北门城楼及左右城墙多处被炮火摧毁。中国将士牺牲惨烈。</h5><h5><br></h5><h5>战后,诗人臧克家和中外记者来到这里,他当即写下《红血洗过的战场》,轰动一时。诗中写到:“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h5><h5> </h5><h5>现在的中正门是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时重修的。</h5><h5><br></h5> <h5>清真寺位于古城北门里,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h5><h5><br></h5><h5>大战时,清真寺为国军186团指挥所,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拉锯战打了七天七夜,寺内外尸体遍地,血流成河。现存讲堂、房舍墙壁上弹痕累累,其中一处被中国革命博物馆起走收藏,作为日军侵华的罪证。</h5><h5><br></h5> <h5>关帝庙位于古城南门里,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原是晋商集/资修建的山西会馆,因馆中祭奠山西圣贤关羽,被台儿庄百姓称作关帝庙。</h5><h5><br></h5><h5>大战时,国军第30军31师指挥部设在此处,春秋楼等大部房屋在炮火中都变成了废墟,残留建筑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5><h5><br></h5> <h5>中和堂药店,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战期间,中和堂是关帝庙的屏障,中日双方的攻守可以想见。据当地一位老人回忆,战后逃难回来,看到中和堂的断壁上,贴着半张被炮弹炸飞的人皮。</h5><h5><br></h5> <h5>大战中,敌我在弹丸小城的巷战持续了五昼夜。双方胶着于城厢,彼此一墙之隔,互相凿洞射击。为争一屋一巷,常相持两三日,伤亡官兵几十或破百。月河街,太平巷都留有当年战斗遗址。</h5><h5><br></h5> <h5>1938年3月27日,前五天的战斗中,国军185团二营已牺牲380多人。营长颜省吾腹部中弹仍指挥作战,他左手将肠子挽住,右手挥着大刀,直到击退日军的进攻。</h5><h5><br></h5> <h5>这面墙体是义丰恒商号后楼南墙。1938年3月26日,日军突破古城北门,经鱼市巷延伸至此。中国守军186团1营官兵坚守袁家巷,顽强阻击日军,留下这面弹孔墙。</h5><h5><br></h5> <h5>西可风桥位于古城西门外,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大战期间,西门和西可风桥是向城内守军补给军需物资的唯一通道,战后仅残存东端一段。</h5><h5><br></h5> <h5>中国空军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上尉副大队长何信率领14架飞机迎击日机17架,击落日机8架。胜利返航时,遭到24架增援日机的围截。何信力战群机,胸中6弹,在油尽弹绝的情况下,他强忍剧痛猛撞敌机,壮烈殉国,年仅26岁。</h5><p class="ql-block"><br></p> <h5>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h5><h5><br></h5> <h5><span style="color:inherit;">此役,中国军队重创日军矶谷、坂垣两个精锐师团,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以少量兵力攻占徐州的计划,在津浦线上拖住日军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后方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span></h5><h5><br></h5> <h5>1938年4月8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国军总指挥李宗仁在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下留影,成为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h5><p class="ql-block"><br></p> 涅槃重生 <h5>战后,古城一片废墟焦土,“无方寸之地不沃血,无半掌之壁不饮弹”,国民政府曾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并未实现。</h5><h5><br></h5><h5>2008年,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台儿庄古城重建作为山东省重点项目启动。重建的古城内保存了53处战争遗迹,它和波兰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h5><h5><br></h5><h5>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利用古建分别设立一系列展馆,俨然一部“大百科全书”。</h5><h5><br></h5> <h5>孙中山先生之孙女孙穗芳女士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捐赠的孙中山雕像,矗立于古城泰和楼广场。</h5><h5><br></h5> <h5>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拥有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等八种建筑风格。</h5><h5><br></h5><h5>建筑多傍河而筑,前有临街店铺,后有运河码头,人誉“中国最美水乡”。</h5><div><br></div> <h5>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再现当年台儿庄大战中的悲壮场景和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为中国首座二战遗址公园,也是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h5><div><br></div> <h5>运河奏疏展馆设在台庄闸官署旧址,陈展了明清河漕大臣有关泇运河向皇帝陈述意见的50多本奏疏。<div><br></div></h5> <h5>中国运河税史馆坐落在三洛堂(台儿庄巡检司督监办公地)旧址,牌匾由贺敬之题写。<div><br></div>明清时朝,大运河漕运畅通,税收是朝廷经济的主要来源。朝廷在大运河设立的征收商船运税和货船税的关所称”钞关“。临清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所收税额占大运河七关所收总额的1/4。<div><br></div></h5> <h5>大运河非遗文化博览园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园内所展示的,既有台儿庄运河沿岸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其他地区如东阳木雕、潍坊风筝、泸州油纸伞、山东面塑等,助游客充分了解齐鲁文化,齐鲁风情。<br><br></h5> <h5>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由山东省广告协会、山东省商标协会筹建,展陈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各式招幌500余件,招徕市声60余种,馆藏专业文献史料500余册,馆藏实物达90%。</h5><br> <h5>运河酒文化馆设在道升酒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年)旧址。由传统酒作坊复原、酒作坊遗址发掘展示、酒文化交流、酒器展览和酒品展卖等部分组成,展示了古代酒坊从生产加工到展卖经营的全过程。</h5><div><br></div> <h5>历史上的台儿庄有几千家商铺,十几万流动人口。应运而生的青楼,一度达到37家。重建古城时,本着浮现台儿庄古城原貌的原则,恢复了一座名为“兰亭书寓”的青楼。</h5><h5><br></h5><h5>在思想禁锢的时代,青楼是思想宽松、言论自由的场所,因而也成为文人墨客、巨商富贾、下野政客们倾吐心曲的平台。青楼女子大都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在与文人墨客的交流中催生并传播者着青楼文学。</h5><h5><br></h5><h5>台儿庄地接南北,南北文化在青楼深度交流,因此孕育出具有运河特色的青楼文化。</h5><h5><br></h5> <h5>涅槃重生的台儿庄生机勃勃,夜幕下的艺人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众多游客。</h5><h5><br></h5> <h5>古城内的特色餐厅是另一种诱惑。台儿庄特色美食以鲁菜为主,辣子鸡、运河鲤鱼、张家狗肉、冯家驴肉等,品尝美食也是亲历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h5><h5><br></h5> 江北水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桥上灯火辉煌、美轮美奂,桥下桨声灯影,舟楫摇曳。置身其中,仿佛聆听到历史的足音,感受到昔日古城的繁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各地古城数不尽,唯台儿庄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她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