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校园:从“三八线”到交笔友

空心木头

70后的读书岁月,校园是一方净化的领地。这方领地,被洁白的围墙护住,曾经保持其独特的纯真。然而,阵阵辐射的经济波,犹如微波般自然地穿透进这洁白的围墙。于是,校园骚动了,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的70后的我们呆不住了。<div>  这种激情和冲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代的学生岁月不再可能终日浸透在“文史哲”和“数理化”之中,为一种“高分低能”而孜孜求知。70后的我们希望参与社会,尽情、骄傲地展现自己的风采。</div><div> ——题记</div> 出生于70后的我们,学生时代只是围坐在榕树下玩泥巴,摔打榕树果子,折下柑枝做弹弓,挖蚯蚓钓青蛙鱼虾……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做游戏,算是朋友。<div>  朋友就这么几个人,交往范围实在小的可怜,斗嘴了最多在课桌上划条“三八线”,或者男女同学间桌面划上界线,互不跨越雷池就是了。</div> 进入90年代,随着电视、电话、BB机、大哥大、电脑等的普及和邮政业务的迅速发展,早已远离了泥巴环境的70后的我们,已不满足于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而跨地域地去交友,主要体现为笔友。<div>  这种70后交笔友的途径很多,有从电台、杂志上交友的,有经过好朋友介绍交友的,有书信交友的,五花八门。</div> 请看A同学如何被动交友。她的一篇文章在学生刊物上发表了,隔几天便收到十几封互不相识的远方朋友来信。有谈感想的,有请教的,有直接推销自己的,大多提出交友要求,希望在学习上一起进步。<div>  A同学立即一一回信。岂料这一回信不可收拾。远方的朋友在高兴交友成功之后,再一次纷纷写信给A同学,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A同学只好整天除了完成繁重的作业外,就是写信。</div><div> 父母发怒了,阻止了,她便偷偷地进行。毕竟,她的理由不无道理:“朋友们这么信任我,真诚与我交友,我能拒绝吗?”随后,诸多笔友延伸开去便进行电话交友,甚至抱定信心要相约见面,见了面又相约定期活动。</div> 那时候,我们只知道好玩,也清楚自己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由于言情小说、港台影视、卡通漫画、通俗歌曲等现代媒体的逐渐流行,我们所交的笔友也要署上一个好听的名字。<div>  女孩叫影儿、梅子,男孩叫华仔、强仔等,这便使笔友形象也要步入怪圈,这也难怪现代学生要提前成熟,提前要选择自己的人生座标。</div><div> 只是我们这样的“座标”,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的关注。有一次,我读初三那年,正准备参加中考,老师便在一个上午把我请到办公室,桌子上放着我的笔友给我写的10多封信。</div><div> 老师的意见是,那时候我们都正处在成长阶段,交友的心理需求是正常的,尽管方法偏颇,但也要正确对待。</div> 如今,我已人过半百,仍然怀念我70后的青春岁月,想起那些年的笔友。尽管那时候我们交笔友有些无知和盲目,但真诚交往,在书信中倾诉心事,也是难忘的回忆。

笔友

交友

同学

朋友

我们

校园

学生

座标

交往

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