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时空的沉思

山水禅意

<p class="ql-block">  2009年曾带小女到湖北省博物馆第一次观展,写下一篇《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访问》,此后省博是我几进几出的地方,近闻其新馆开馆,于是乘着周末,再做一次探访。</p> <p class="ql-block">  新馆的设置较之老馆最大的变化是新添加设置了“楚国八百年”的展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楚文化的根源在湖北,发展在湖北,辉煌也同样在湖北,湖北对楚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具有与生俱来的义务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2006年底,一批竹简在香港出现,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邀请专家鉴定其真伪后,由清华大学校友出资购买并赠送给清华大学,这便是后来石破天惊的“清华简”。经碳14测定,这些2500余枚的“清华简”属战国中晚期文物,主要为楚国文字,在秦统一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是判定楚国发展历史脉络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据《清华简·楚居》等一些历史典籍记载,楚先民为祝融八支部落中的一支,在商末,由于被商朝军队不断驱赶,在部落首领鬻熊的带领下,不断南迁,一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渡过淅水、丹水交汇之地。其妻妣厉在迁徙过程中难产,剖腹生产而亡,族人用“楚”(带刺灌木,即荆条)将其伤口缝合后下葬(在《说文解字》中,楚与荆同义,均指带刺的灌木)。然而,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楚先民前进的步伐。在鬻熊的带领下,部落在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停留定居下来,与当地巴人文化相交融,形成最初的楚文化。后由于随武王伐纣有功,其曾孙熊绎被封子爵,地六十里,居于夷屯,也就是今南漳县武安镇(夷水即南漳县境内的蛮河),楚先民为纪念妣厉这位伟大的母亲,便用“楚”称呼自己的国家,从此,楚国在这里诞生,并一步一步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  另据新蔡葛店楚王墓出土的竹简上的文字,其明确记录:过去,我先辈出自均陵(均州),往居此沮漳流域,又迁居在郢。而均陵正是今天的丹江口。《竹书纪年》等史书也清晰记载周昭王“伐楚涉汉”,进一步佐证楚国在汉水之南。由此可见,楚国的起始在湖北境内没有疑义。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即便两千余年过去,湖北依旧处处显示出楚文化的特色:“不服周”,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由此最终终结两千多年的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建立共和。</p><p class="ql-block"> 在以往,湖北总是顾忌楚国领地不仅仅限于湖北,对楚文化的宣扬欲说还休,其实,湖北完全可以更加自信一点。楚国八百年,绝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北,可以说,湖北最能代表楚文化(代表楚而并非独霸楚)。如果仅仅因为楚国不仅仅限于湖北而不能代表“楚”,这显然与中国现阶段的各省简称命名相悖,如果以此推论,那岂不是陕西不能代表“秦”、山西不能代表“晋”、山东更不能代表“齐鲁”了?</p> <p class="ql-block">  新馆另一个变化就是设置了“曾世家”展厅,对于湖北境内的曾国与随国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经过考古验证,史书中出现的曾国与随国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涵盖的区域完全一致,“随”为地名,“曾”为国名,因此最后的结论是曾国即随国,随国即曾国。</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数量之多且完整、音域之宽广让人为之惊叹。曾有机会听过编钟复制品演奏的音乐,其浑厚的低音与清脆的高音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如同一首交响曲,其音律仿佛就在耳畔回响。朦胧之中,又仿佛看见曾侯乙高高在上,台阶前梳着两道高高发髻的宫娥美女随着编钟乐曲挥舞着长袖翩翩起舞,也许这些楚地先民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聪明智慧凝聚成的音符,在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后,会再次在荆楚大地上响起。</p> <p class="ql-block">  除了编钟,曾侯乙墓另外还有两套(件)值得一说的国宝级的青铜器。一件是曾侯乙尊盘,此物由铜盘与铜尊两个部件构成,纹饰之复杂无双,镂空细密,造型华丽,在普遍使用青铜器范铸法的东周时期,曾侯乙尊盘则是中国在公元前五世纪便掌握更高级的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另一套(件)则是九鼎八簋,先秦礼制为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而曾侯乙为诸侯级别,陪葬青铜礼器为九鼎八簋,显然不符合东周礼制,应为僭越,此之谓“礼崩乐坏”。</p> <p class="ql-block">  对于曾国(随国)除了举世瞩目的青铜器,更让人回味的是两件史实:一是楚国名言“吾乃蛮夷”。春秋早期,楚武王熊通为扩张攻打随国,随国遣使问其理由,楚武王答曰:吾乃蛮夷。二是春秋末年,伍子胥带吴国联军破楚,楚昭王逃到随国,吴王亲自带军队找随国要人,被随国拒绝,楚昭王感于随国的救命之恩,遂结盟以诸侯之礼待之。70多年后,当随侯之子曾侯乙去世时,楚惠王专门制作一件镈钟祭祀,成为曾侯乙编钟中的唯一一件镈钟,这也为编钟的铸造和下葬提供了可考依据。看来,敌人与盟友可随时转换角色,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过终归是实力与欲望决定一切,战国中期,曾国终是被楚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展馆也是新馆新建的专门展馆之一,越王勾践剑依然如以往一样,安静地躺在玻璃罩中,独自闪烁着岁月的寒光。越王勾践剑早已闻名海内外,它无疑代表着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剑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剑全长55厘米,剑身装饰着黑色菱形花纹,靠近剑柄处有八个鸟篆错金明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虽然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侵蚀,其锋刃依旧锋利无比。</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为何出现在楚国贵族墓中,众说纷纭,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嫁妆,二是战利品。就我本人而言,更倾向后一种说法。古人认为:兵者,凶器也,宝剑的使用则是“兵”的体现形式之一,将其作为陪嫁品,而且是将一国之君的宝剑作为陪嫁品显然有悖于东周礼乐制度,而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则是为越王勾践剑来到楚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原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依旧引人注目,一号受过重压的头骨面部已经变形,二号头骨略为完整,经鉴定为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被贾兰坡先生称之为“国宝”。对于人类的祖先来自于非洲的论点至今都让一部分国人无法接受,可能是无法接受黑人的原因吧。其实,人类起源于非洲有化石和DNA作为证据支撑,起码在目前的证据条件下,人类起源于非洲无可动摇。所以对于人类的起源地大可泰然处之,没有必要处处表现出一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这只是不自信的表现而已。</p> <p class="ql-block">  瓷器展馆感觉较之以前冷清了许多,可能是因为在老馆的原因,也可能是参观者对瓷器的关注点少一些,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展台前居然门可罗雀。在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嘉士德拍卖行拍出约合2.6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从此元青花走到了世人的眼前。而四爱图梅瓶器型不仅比鬼谷子下山图罐更高大,而且人物造型更多更丰富,蕴含了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四个历史典故,把中国古代文人高洁自傲的品格都浓缩到了一个瓷瓶上,在土与火的艺术结合中形成了永远的定格。</p> <p class="ql-block">  在“荆楚百年英杰”展厅内,以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元首开头,黎元洪、熊秉坤、陈潭秋、李汉俊、施洋、肖楚女、恽代英、周逸群、林育南、林育英、闻一多、陈昌浩、项英、伍修权等等一众百年来荆楚英杰的名字让整个展厅光芒四射,从辛亥元勋到国家主席,从革命先烈到军旅名将,从工人领袖到诗人学者,荆山楚水中走出来的湖北英杰继续发扬着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在建立新中国的丹青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3000年前,熊绎带着楚国横空出世,2500年前,一部《左传》让“惟楚有材”熠熠生辉,从此荆楚大地上的英杰更是让这四个字惊世骇俗:楚庄王的一鸣惊人让楚国军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就春秋一霸,屈原吟诵着《离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陆羽因茶而圣,米孟两襄阳让书诗齐飞,毕昇把印刷术带到占据“四大发明”的一席之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让中医成为国粹,张居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等等不一一而论,但这些人的名字足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出震聋发聩的湖北声音。</p><p class="ql-block"> 荆山依旧伫立,江汉滚滚东流。武昌贡院的牌匾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惟楚有材”和楚文化早已在这块土地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虽多磨难,但必将如凤凰一样涅槃,浴火重生,展翅飞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