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昆虫④---螽 斯20种

小兵

螽斯,直翅目,学名短翅鸣螽,分布地域广泛。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多为草绿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质,较脆弱,前喙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后足腿节十分发达,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div><br></div><div>虫名不代表官方,图片为本人原创拍摄。</div><div><br></div> 全世界纪录螽斯科20亚科1227属7096种;中国共记录螽斯科11亚科143属612种。 民间传说<br><br>螽斯伪装能力强,白天很难发现,晚上受灯光引诱飞到居民家才会被发现,所以,在南方客家地区,一般将螽斯认为是蚱蜢,名“鬼蜢”,客家人认为“鬼蜢”是已故亲友的魂魄,所以当晚上有“鬼蜢”飞进家里,人们都会将其抓住并喂其米饭然后放出野外。 触角<br>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虫,别称、螽斯儿、纺花娘,看稍仔细便可以发觉,它们的身甲远不比蝗虫那样坚硬,更重要的是,它们有着细如丝,长过其自身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又粗又短。<br><br> 腿部<br>雄虫的翅脉近于网状,其触须细长如丝状,黄褐色,可长达80毫米,后腿长而大,健壮有力,其弹力很强,可将身体弹起,向远处跳跃。<br> 听器<br>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雄性左前翅Cu2脉粗大,鼓起,腹面特化为发声锉;右前翅基部特化为镜膜。雄性第10腹节背板特化为各种形状,或非特化。<br> 鸣器<br>雄虫的翅脉近于网状,有2片透明的发声器,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们的“乐器”长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区具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音锉上有许多小齿;右覆翅上具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相互摩擦,即可产生声音来,由于不同种类音锉的大小、齿数、齿间距都不相同,因而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此外,翅的薄厚和振动速度也影响鸣声的节奏和高低。品种不同,发声的频率也不一样。频率通常在870赫~9 000赫之间。整个夏天它摩擦前翅5 000万~6 0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