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有图惊人寰(美文)</b></p><p class="ql-block"> 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大部分展位展出的是马王推汉墓的出土文物,以及对这座汉墓的研究成果。这汉墓中有两幅T字形帛画,人物和景象让研究者想到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察,想到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记录,想到古人对遨游天国的追求。此图一出,举世皆惊,为先民们的聪慧而震撼,为先民们的伟大成就而震撼。</p><p class="ql-block"> 另一幅为世人震撼的,是《导引图》。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一在防,一在治,防治相比,我们的祖先花了极大的精力与“未病”作斗争。《导引图》便是先民们与未病做斗争的成果。这是一幅彩色画,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长一米,宽半米的帛上,用红、兰、棕、黑诸色,描绘了不同年龄的男女的44个导引姿式。这些姿式,类于熊、猴、狼、猿、蛇、鸟。东汉的华佗有五禽戏,西汉初期的这一套动作,应该对东汉晚期的华陀的五禽戏有一点传承吧!除了徒手动作,《导引图》中还记载了带着器械导引的动作。有棍杖,有圆球、盘状、袋状器械。双手持棍杖者做屈身转体运动,文字说明说“以杖通阴阳。”持盘状器械的人,似乎既练躯体,又练四肢和双目。《导引图》中几十个动作,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这使我想到《吕氏春秋》中的一段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其实是养生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蒲全贯在〈养生要录〉中说:“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长行,如水之流。”血流能像水流的通畅,对组织的供血供氧自然会好。解决流畅的问题,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自然是高明之举。古人还创造了许多其他通畅气机的方法,如“叩齿无牙疾”,清晨叩齿,小便时吞咽;“升观鬓不斑”,握拳端坐,养神炼气;“运睛祛眼翳”,调息静坐,双目轮转;“掩耳祛头旋”,双手掩耳,反复折头;“托踏应轻骨”,双手上托,四时嘘呵;“搓涂自美颜”,闭目静坐,漱津涂面。</p><p class="ql-block"> 导引的关键在呼吸和动作。一般的呼吸,多用“六气呼吸法”。 “六气呼吸法”要在呼出气流时,默念呵、呬、嘘、嘻、呼、吹六字。吐声念字时,声音轻微,不能让自己的耳朵听到声音。巢元方认为,呵治心病,嘻治三焦病,呼治脾病,呬治肺病,嘘治肝病,吹治肝病。马王堆《导引图》中所绘的导引法,讲究的是形声俱具,一边做动作,一边发相应的动物的叫声,如扩胸、双手后举,右手向上、左手下伸时,发猿猴长啸声。有人以为练气功只要气沉丹田,气沉涌泉,时间久了,就可以存许多气,然后以意领气,就可以治病了,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南怀瑾先生说,人体像一只口袋,气装在口袋里,不可能存在一个地方。他说的是有道理的,记得小时候玩皮球,那皮球中的气是早已装好了的,后来皮球破了,有了洞洞,气跑了,皮球也瘪了。人体的气,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炼气的过程,是一种整体调节的过程,没法象攒钱那样一点点去积气。静坐的炼气功,练的是腹式呼吸,练的是调节不自主神经系统。导引的练呼吸,练的也是一种调节,引体令柔,导气令和,户枢不蠹,使肢体舒畅,流水不腐,使气机通达。在运动时,手舞足蹈,口出声而畅气。《导引图》中所描绘的导引之法,实在是先民们所创和于自然的健身精华。</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啸功,便是配合动作的长啸。王维有“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的句子。另有古诗云:“坐消白日千峰下,长啸一声箕斗边”。新乡有啸台,据说是晋人孙公和隐居长啸处。孙公和号苏门先生,住在苏门山的土窑中,夏编草为裳,冬披发至腹,善长啸。还有北宋大儒邵康节,也是弹琴、长啸一派的。这些人以弹琴洗涤烦恼,以长啸强身。</p><p class="ql-block"> 传说他们的长啸功有一个名字叫龙吟虎啸功,功力深厚的,一声长啸,老虎都会发抖。我不知道邵康节、孙公和的龙吟虎啸功是不是汉初《导引图》一派的,但我想应当是有所关联吧!由于神仙术的影响,由于内丹术的误导,把一些人导入到练功的岐途。如伍柳派的丹法,极力强调炼精的作用,专以精虫为丹药的主要成分,捏穴撮精、交而不泄,等等方法,进入此道。求却病延年,一些人却因此走火入魔,精神炼出了毛病。</p><p class="ql-block"> “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导引的起源,原本含着疏导的意思。《吕氏春秋》中有一段记载说,唐尧时代,由于水道壅塞,人们心气郁闷,筋骨淤塞,尧教大家跳舞,宣导气血筋骨。古人认为,导引强身,应加强心性修养,满脑子的私欲,不可能修炼出健康来。汲黯对汉武帝说:“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也是心理不健康。</p><p class="ql-block"> 导引追求的是形神统一,讲究的是内外兼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