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知青

梦琪

<p class="ql-block">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通称“下放”、“插队”),我国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p><p class="ql-block">(引号部分为摘抄)</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瞬间下乡知青的年代已经过去有五六十个年头了。</p><p class="ql-block"> 在美篇看了许多关于下乡知青的文章,有感触,虽然我不是下乡知青,但是我知道他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生在70年代的我,赶上了下乡知青的尾巴。那个时候我父亲是生产队会计,知青和我家住前后院儿,那些知识青年都亲切喊我爸大哥,叫我妈大嫂。我们则喊他们为叔叔姑姑。</p> <p class="ql-block">  (图片百度搜索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大批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下乡插队到农村各个生产小队,来自不同城市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成为一户人家,过着集体生活,我们都称他们为集体户。</p><p class="ql-block"> 这些城里的年轻人,自发或有组织的到农村生活。许多知识青年在号召下,上山下乡,垦荒,建农场。</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山干农活,空闲时候就在村里免费教小孩子们读书认字,唱歌跳舞,我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清楚的记得是郭姑姑(很抱歉,全名我不记得了)教的我们、小时候记忆力好,教什么会什么,学拼音,数数,乘法口诀,都是第一个学会,因此姑姑非常喜欢我。有知青的地方,小孩子都是幸运的,也得到了良好的学前教育。</p><p class="ql-block"> 其他知青只要有空就来陪我们做游戏: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踢键子,丢手绢、藏猫猫……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那个时候真的是无忧无虑,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 他们这些人都非常有爱心,自己分配的活干完了,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家,有了知青村子里增加了不少乐趣。那个时候东北农村条件差的不得了,我第一次见到白面馒头就是这些知青们给的。我父母也是非常随和的人,知青们和我们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大部分都不会缝被子,我母亲给他们缝。冬天帮他们生火取暖,积酸菜,挖地窖,储存蔬菜等一些北方生活日常。虽然我们家不富裕,但是我父母能帮他们的都帮,他们也有空就来我家、帮我父母带我们姊妹5个,就这样知青这个名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城。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引号段摘抄)</p><p class="ql-block"> 返城的知青叔叔姑姑们离别的那一刻真的舍不得,为他们以后更好生活又不得不离开,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爱情留下来了,那时候规定很严,谈恋爱结婚的就落户农村,不能返城。因为返城他们有太多的故事,有艰辛,有感动,有喜有悲,有一辈子的遗憾,更有一辈子的秘密………这些有知青经历的人和认识知青的人都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知青最深的是溪萍姑,我们姊妹多,父母干农活没时间照顾我们,她每天都来家里帮母亲带我们、返城后回来看过我父母。经常往家里写信,她工作在河北保定,在那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也不知道怎么就失去了联系,溪萍姑是我们的亲人,早就住在我们心里,即便失去了联系我们还是时刻想念着她。 </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溪萍姑他们七位老知青回来了,(图一,原公社,辉发河大桥留影)带着满满的回忆,在村里找寻过去的影子,我做向导陪他们去看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座老泥草房(原集体户住房)已不在了,位置还是那个位置。他们一进我家大门就喊大嫂,听到这一声大嫂我泪流满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遗憾的是我母亲已经过世了,</span>母亲生前也一直惦念着这些知青兄弟姐妹,经常给我们讲知青人的事儿,使我印象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不见了,父亲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一一拥抱了父亲,眼眶都湿润了,</span>当年的老大哥已经近80岁了,他们也都60岁左右了,我们也不再是他们眼中的小孩子了 。</p><p class="ql-block"> 那天聊了很多往事,仿佛回到当年,一幕幕浮现眼前,日子的清贫,劳动的辛苦:春天,送粪犁地,种地拔苗,铲地。夏天,捉虫拔草。秋天,收地打场。冬天,杀年猪,糊墙贴画,写对子,扎灯笼,包豆包,蒸馒头,包饺子、放鞭炮,堆雪人,打雪仗,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忙忙碌碌,其乐融融……像放电影一样在大家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他们到镇上走走,原来的公社已经变成了乡镇,依稀可见泥草房,山还是那个山、河还是那条河……只是人都老了。</p><p class="ql-block"> 相聚总是短暂的,和这些老知青叔叔姑姑们这一别又不知道何时能相见。还好现在网络发达,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微信,时不时问候一下,知道彼此安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惦念。</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是不寻常的经历,终身难忘,吃苦受罪,希望他们晚年生活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