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桥的故事

萨拉菲

<h1><font color="#010101">  小石桥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20多年的时间,历史上曾经归开化县(今文山市)乐竜里管辖。据说小石桥第一户人家是一位叫做“红衣老祖公”的人,他原籍开远大庄,常年在外赶马帮做生意。因为经常穿一件红色大长袍,所以人们叫他“红衣老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变成红衣老祖公的传说了。<br><br>  当年,红衣老祖公赶马帮路过小石桥,就被这里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他觉得这里很适合居住。于是就找来一位风水大师,看看这里的风水是否适合居住。那位风水大师四处走走看看,然后对红衣老祖公说:“这个地方叫“龙抬头”,山坡上古柏参天,树木茂盛,林中青藤盘绕,鸟类繁多。而山上自上而下的两条沟壑是龙的胡须,山下两块裸露的石头是龙眼睛,山坡后面常年四季流水不断的麻栗保则是龙吐水,是块风水宝地啊”。</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那位风水大师的话到底真不真,我们无从考证,总之红衣老祖公还真的相信了。</font><span style="color:rgb(1,1,1);">就这样,红衣老祖公就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安营扎寨,起房盖屋。居住了下来,成了小石桥的第一户人家,这就是小石桥最初的雏形。</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1,1);"><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1,1);"> 由于小石桥地处交通要道,是各路马帮休整的集合点。在休整期间,马锅头(马帮队的负责人)们利用休整时间交流信息,洽谈买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交易市场,交易的时间与秉烈乡老安寨是同一天,所以当时的寨名就叫“同安寨”。大家知道了吗,小石桥的旧名就叫同安寨,现在的同安街就是源自旧名。而小石桥这一地名是后来才改叫的,是根据下海田与同安街口相交处那座小石桥取名而来的。</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以前的同安寨,热闹非凡。每逢赶街天,附近的龙族,土族,苗族就会带上自己织好的土布,拿到街上的染布坊里,染印自己喜欢的颜色。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商品有洋纱(外国产的布料),盐巴,大烟,枪支弹药,农副产品,柴火等等。<br><br>  如果你置身于小石桥老街心,你会仿佛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热闹的同安寨赶集天:头戴瓜皮帽,身穿大长袍的商贩们大声叫卖。赶街的人们背着背篓,或是肩挂背篼,或是手提竹箩,行走于熙熙攘攘的街上,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他们还会同商贩们讨价还价,最终成交。街边的马店里住满了马帮队,店里的伙计们忙着卸马剁,给马匹放草料,喂水。而马锅头们则集在一起,抽抽大烟,交流一下信息。在一阵阵吞云吐雾之后,又商量着怎样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怎样对付沿途的土匪盗贼。<br><br>  同安寨赶街天在一声声讨价还价以及骂骂咧咧的噪声中结束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黑夜,又恢复了应有的寂静。夜深了,马店里的伙计们这时候又变成了保安。他们端着枪,昼夜巡查。只要发现土匪盗贼,就立即开枪,确保寨中人员财产的安全。<br><br>  同安寨的祖辈们,就是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一步一步挺过来的。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为自己是一个同安寨人感到骄傲与自豪。</font></h1> <h1>一栋栋曾经豪华的老宅子,向人们展示着小石桥历史上的繁华。</h1> <h1>小石桥的老街坊</h1> <h1>  小石桥老街的老房子,每栋都有一百多年以上历史。大多属于“绍字派”家族的产业。</h1> <h1>“绍字派”家族的老产业。这个小石桥最昌盛的家族,在小石桥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h1> <h1><font color="#010101">一百多年前,这条街曾经是同安寨最热闹的地段,染布坊就位于这条街。</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