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寂静·马勒第九交响曲乐后】

方圆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黑胶时代/马勒专场·第九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迟到的乐记,一是这几天,总是涉及到阿巴多的诞辰日,和马⑨的活动日混搅;二是,不敢轻易下笔捉刀,去探究这部伟大的交响曲的腠理;方待沉淀几日,寻找混沌的路来。</p><p class="ql-block"> 马⑨是我做线下欣赏活动备听最泛的一次,拢共看了六个视频现场[(海丁克&amp;柏林爱乐(BPO)、伯恩斯坦&amp;维爱(VPO)、海丁克&amp;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RCO)夏伊&amp;布商大厦管弦乐团(LGO)雅尔维&amp;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HRSO)阿巴多&amp;琉森节日管弦乐团(LFO))和四张CD (卡拉扬&amp;柏林爱乐、西诺波利&amp;爱乐乐团、阿巴多&amp;柏林爱乐、因巴尔&amp;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黑胶LP 是鼎鼎大名的瓦尔特&amp;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之所以列数如此之多的名盘,在于,马⑨(马勒第九交响曲,以下简称)是世界顶尖指挥和乐团较手的平台,弱者不敢问津,高手各有千秋;诚然,在用古典音乐解释生命哲学和人生命题的宏大主题前,20世纪的指挥家们谁不跃跃一试?而对于听者来说,除非你要论文马勒,笔者到不建议误入丛林,不择其路而行,闹得像我这样,不知所云云众生而不知有其乐也。</p><p class="ql-block"> 得了,即使沉淀,仍然昏昏如也,将印象深刻的几点记述如下,以便将来翻查方便。</p><p class="ql-block">两个慢乐章夹着中间两个快乐章,为传统的交响曲四乐章结构而赤目,不能这么写啊…不过,到了1910年这个节点,马勒之前已经有了九部作品彪炳千秋,还有社么可以顾及的?🤪传统的快—慢—谐谑—快四章结构已经去而远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动机,却是一个下行的二度 3 2-0 3 2- 0 35 5- 03 46 6 5这个在整部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变化呈现的主题,多达十数次。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反反复复叨念着那几个词,是什么?哎吆 –哎吆 ,如何呢?如何呢?用竖琴和圆号开场,算是马勒的良苦用心,一种古老的叮咚叮咚的拨弦乐器,和一组(四只)加了塞音的圆号 ,这就是马勒要告诉人们的,美好和现实,竖琴杳然美好,而圆号却要怒号,当在呈示部的主部第四次呈现这个二度下行的时候,圆号带领着全体木管用扭曲的音调,将这个二度嘶吼到极致。主部主题占据了近5分钟。</p><p class="ql-block"> 依然是竖琴开始,但这次和竖琴搭档的,是了无生趣的弦乐,他们尽可能地表达的轻快一点,但仍然无趣,单簧管吹出一个下行旋律(又是下行)终于一声锣响,被激昂的小号三连音所取代,进入更不可思议的展开部,各种调式的转换纷至沓来,不规则的音型,夹杂着混乱的旋律碎片,铜管率先奏出,有评论说这象征着作曲者那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的不确定的跳动,不是心跳的纷乱,而是思绪的纷乱,何止一个不规则心跳可以了得的?</p><p class="ql-block"> 当四面八方的的乱八七糟,各种鬼魅声音,在长长的展开部里,马勒用各种奇异的音响,将美好裹挟在其中,让人不寒而栗,战战兢兢;当你去寻找那些杂乱无章的旋律调式背后的美好的时候,却发现是如此的费尽心机,徒劳无功,在绝望的情绪下,第一小提琴如天仙下凡,飘过云际,唤起对生命的渴望,小号吹响进军的号角(第二主题)枯瘦的手指再次指向天空,挥舞着,挣扎着,扭曲着,想要抓住天边的乌云,将他扯下来,敷在自己伤痕累累的躯体上。又是一声锣响,将最后的反抗擂的粉碎…葬礼进行曲引出了短小的再现部,音乐变得凄美和沉重。</p><p class="ql-block"> 那个二度下行再次出现,连带的小提琴似乎也没了原先的仙气,垂头丧气的结束了第一乐章。问所有的听客,尚能歌否?</p><p class="ql-block"> 二乐章,印象深刻的的三段舞曲,50岁的马勒虽觉得去日无多(其实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但老夫聊发的狂悖体现在连德勒和华尔兹上,先是单簧管和大管,后用长号和大号来表现三步舞,这得有多变态和粗野?重点在于三步舞的首拍还痉挛的发出哆嗦体(其实是颤音🤣)圆号哆嗦完了,单簧管哆嗦,单簧管完了,长笛哆嗦,弦乐也不放过,颤的人心烦意乱;进入华尔兹,三步更机械和僵硬;再来连德勒,总算有了一点“优美”的东西,但无论如何,怪异的舞步,粗粝的配器营造的简直就是地狱的世界,厉思河的鬼蜮舞蹈。</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据说是“献给我那些在阿波罗星球上的兄弟们”是向恶势力的宣战?小号的引导,的确有点像宣战的味道,但粗野何以以狂野来对付?胆气在这也只是匹夫之勇,倒是怪诞的风格依然保持,两个插部,再加上主部,使得这个回旋-谐谑性质的乐章显得莽力十足,杂乱无章,而特别的在于,时值一半,第二插部,以单簧管和弦乐为主,表达了一个和“斗争”完全无碍的纯粹眷恋旋律,而这灵光一现,就是构成终曲乐章的核心旋律。</p><p class="ql-block"> 马⑨的终曲乐章是告别,向他爱恨交织的这个世界告别,向无以复加但又无法挽留的爱人告别,向自己的孩子告别,向人世间告别….这种告别,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造成了一干指挥大师的纷纭万千,他的高徒布鲁诺· 瓦尔特认为,马勒在最后一乐章中“平静的向世界”,而另一学生奥托·克伦佩勒则认为,这是“悲剧性的”,一部交响曲,如何才能称之为“尊重原著”?除去本人的演绎,二度创作均为他作,即便你强调绝对忠实原作,也有再创作的情感力量。</p><p class="ql-block"> 旋律线很长,几乎用全部弦乐组来完成呈示(夹有大管的呜咽)用了完全和主调不相干的远关系调降D大调来完成,独奏小提琴两次SOLO,起到召唤和引领的作用,你也可以理解成最后的倾诉,…高潮过后,再现开始,圆号和小提琴重新找到了方向,声音越来越纤细,越来越孱弱,完成近代交响曲作品末乐章最轻的记录,用几乎听不到的PPPP,标明ersterbend(沉寂)…瓦尔特说,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际。</p><p class="ql-block"> 乐手将弓停在弦上,指挥家和乐手,理应包括观众随着渐弱的音乐,一起沉寂,这时,“静”是形式,“寂’是内核,最不应轻易打破这寂静,你贸然鼓掌👏就破坏了这”寂“,音乐在一片寂静中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安静,则思考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马勒曾留给这个世界一句话,前来探访我的人知道我是谁,其他人也就不需要知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