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这一边

SW . M

我心中有一方水土,盛放着人生伊始,盛放着心灵归依,相随一生,予我心安,缱绻在生命年轮里。水天这一边,此心能安处。——题记 <p class="ql-block">打开百度地图,在苏皖两省犬牙交错的接壤中,江苏省西南端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凸出区域,嵌入了临近的安徽省芜湖、宣城市域,这里就是我的家乡高淳,省会南京的最南端之区。此地人文荟萃、历史久远,山水交融、景色秀美,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br></p> <p class="ql-block">在百度地图中,循着曲折东向的长江,通过鼠标缩放,可领略这条华夏母亲河滚滚向前的磅礴与浩荡。奔腾不息的长江穿越了西部的崇山峻岭,由宜昌一路逶迤而来,流经荆州八百里云梦泽之地,再过武汉至九江,因东南侧黄山余脉阻隔,在此形成硕大的潘阳湖后,继续折向东北,进入大别山与黄山间谷地,流经安庆、铜陵抵达芜湖,在此绕过一个近似90度的急弯,随后向北面的南京奔流……<br></p> 远古时期,就在芜湖这个急弯处的青弋江口,长江水不断冲刷凹岸后分流,除了向北汹涌而去,滔滔江水也不断向东漫流,进入苏、皖南部的天目山余脉和茅山余脉间洼地。伴着年复一年的江南梅雨,皖南山水也不断在此汇集。长江来水和皖南山水经年冲刷、漫浸,逐渐形成远古时期长江下游极为浩大的一片水体:古丹阳大泽,其水域涵盖了现今之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及周边广大区域。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丹阳大泽东岸的薛城遗址(今高淳境内)一带,出现了远古先民聚居的古村落,人们泽水而居、捕鱼为生,于烟波浩渺的湖畔开始了族群的生存繁衍。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泰伯奔吴、开发江南,中原文明的火种给蛮荒的江南带来了翻天覆地之变。在当地民众拥戴下,泰伯在无锡梅里一带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国。到春秋时期,句吴国已发展成为强大的吴国,其势力范围拓展到了古丹阳大泽流域。<br></p> 春秋之时,诸侯纷争、战乱不休。那时,高淳为吴国西部边地,处于吴、楚两国交界区域,历史上素有“吴头楚尾”之说。古丹阳大泽和中江故道便利的水运,使这一带极具战略价值。中江故道位于长江以南,东连太湖、西接长江,与长江如弓弦、弓背之别,水路大为缩短,也无风涛之险。水量丰沛之年,从吴都姑苏(今苏州)入太湖,经宜兴、溧阳到高淳,再过古丹阳大泽,可达芜湖青弋江口,截江西向能由濡须口入巢湖伐楚。因此,吴、楚两国在中江故道沿线时有你来我往之征伐。 为控扼中江故道,吴王余祭决定在今高淳以东十公里处的中江边构筑城邑。周景王四年(前541),经多年修建,一座高大城堡在中江北岸拔地而起。城垣土筑,内外两重,当地称为“子罗城”。它面水倚山、易守难攻,吴王按固若金汤之意取名“固城”,并在此设立机构、派驻重兵,建起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濑渚邑”,管辖着涵盖了今高淳、溧水及溧阳三地的广阔地域。之后,吴国又在固城西侧的古丹阳大泽中围筑相国圩,开垦圩田以保障军需。至此,高淳一带逐渐兴旺起来。 周景王十七年(前527),楚平王听信谗言,错杀了忠心耿耿的伍奢、伍尚父子。为报父兄之仇,勇武多谋的伍子胥连夜出逃,随后过昭关(今含山境内)、出固城、翻过伍牙山(今郎溪境内)投奔吴国。吴王阖闾接纳并重用了伍子胥,命他督役疏浚中江故道,为后续从姑苏循此水道西向伐楚做战争准备。 周敬王九年(前511),伍子胥率数万民夫凿通了东坝(今高淳境内)附近一道经常堵水的石岩山梁,并在中江故道基础上,裁弯取直、联通上下,疏浚出东坝至河口(今溧阳境内)的三十多公里中江水道,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胥溪”运河。此后,一心复仇的他终成破楚之功,不但攻克了被楚国侵占的固城,演绎了一出“火烧楚王城,广洒黄金豆”的传世佳话,还在后续的柏举之战中,率吴军千里跃进,攻破楚郢都纪南城(今荆州城北),并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当年之仇。伍子胥快意恩仇所挥洒的悲壮豪情,穿越了历史烟云,至今仍在华夏长空回荡。 春秋濑渚邑神秘辽远的风烟里,古丹阳大泽刀光剑影的水天间,呈现了决绝而酣畅的英雄侠义。灼灼之心,古邑为凭! 胥溪运河之开凿,促成了古中江彻底贯通。此后,这条长江在下游的又一通道成了苏、皖南部的黄金水道,影响着流经之地,惠及了沿途民众。古中江形成中发生在濑渚邑的一幕幕,使这片神奇之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濑渚邑从此有了响亮的地域注脚,迎来了幽水流长的古中江时代。而吴、楚、越三国在此频繁博弈,那些掠过春秋古邑城头的烽火硝烟,更使这片水乡泽国带着几分神秘吸引着世人…… 孔子来了。相传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暮春,在一众儒生簇拥下,他行进在水天茫茫的古丹阳大泽东岸,风尘仆仆地走进了濑渚邑的水天间。这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由楚国返程途中,转道踏入濑渚邑。 他们一行刚从楚国带着失望而来,多年周游列国的艰辛过往消磨着他们的耐心。那个汹汹乱世,大国忙称霸,小国防吞并,各方诸侯都无暇顾及孔子宣扬的“克己复礼”主张,对他们一行虚于应付并敬而远之,使他们的周游列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感伤之旅。 濑渚邑沿途可见的吴楚战争创伤触动着他们,孔子饱经风霜的脸上隐约着一丝忧虑。不远处群峦连绵、山水交融,景色异常秀美,他们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就见山势逶迤、湖光潋滟,好一派江南气韵!但礼崩乐坏而战乱频仍的残酷现实使孔子越发感慨,想起自己漂泊天涯而谏君乏术、爱民无方,一路宣扬仁政理念却到处碰壁,垂暮之年仍未实现人生抱负,油然而生游子思归之情,并由此回归故里。孔子在曲阜抑郁而终后,为纪念至圣先师,当地遂称孔子登临之山为“游子山”。 春秋濑渚邑幽遥旷远的传说中,古丹阳大泽烟波浩渺的水天间,定格了感伤而落寞的游子情怀。悠悠之情,高山为记! 目送着怅憾而去的别离,水天一色的古丹阳大泽又迎来了一位天边来客。唐天宝十三年(754)秋,一艘由北而来的帆船上,一位飘逸不羁的诗人迎着湖面的习习凉风,站在船头在吟诵:“湖与元气通,风波浩难止。”他微微泛红的脸上隐约着酒后余兴,远处直至天际的沧水间,片片云帆或隐或现,引起了他的兴致,使他灵感又至,“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一句句优美诗句逐水而出,船上响起了同伴的阵阵喝彩。哦,原来是诗仙李白来了,从当涂乘船来到了丹阳湖。 船入芦苇荡,惊扰了一群群飞鸟,叽叽喳喳一片鸟声中,酒兴未过的李白成了开心老顽童,随手拽着船边的荷叶,眯着眼,这瞅瞅,那瞧瞧,又一句诗脱口而出:“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远处,一叶小舟轻快划过,芦苇深处响起了欢快的歌声,李白显然被这暮归的愉悦感染了,直起了身,望向远方,怀着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唱和出诗的尾联:“少女棹舟归,歌声逐流水。”这首《丹阳湖》五律诗被李白收入了《姑熟十咏》,向后世呈现了那个“湖与元气通”的水乡泽国。 盛唐濑渚地自然朴实的风情里,古丹阳大泽波光帆影的水天间,赋予了原真而浩渺的沧水意境。淼淼之景,诗句已言!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保障成了历朝历代必须面对的问题,古丹阳大泽也在一轮又一轮的围湖垦田中逐渐缩小,失去原有的浩大气象。到了元末,它已演变成石臼湖、固城湖及南漪湖。因胥溪河道年久失修而淤塞,流淌了千年的古中江也已中断。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考虑到苏浙漕运走古中江可避长江风险,遂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开胥溪,并在东坝造广通闸节制水流,启闭以通船只,古中江也在中断多年后重又通航。明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明朝都城随即迁至北平,江浙漕船就改由京杭大运河北运,古中江自然也失去了原有价值。 因皖南洪水经东坝入胥溪下泄,造成太湖流域危害,明永乐元年(1403),为治理苏浙水患,阻隔东流之水,朝廷拆广通闸改土坝。明正德七年(1512),又在原坝基上加高三丈,自此,古中江之水不复东流。此后四百多年间,每逢大水之年,因东坝增高导致固城湖水位升高,高淳及周边常有大片圩田沉没,圩区民众深受水患之苦,生活困顿而苦不堪言…… 明清濑渚地一片汪洋的困顿中,古丹阳大泽渐已消隐的水天间,见证了无助而辛酸的历史过往,滔滔之水,石坝作证! 时光匆匆,岁月无声,数千年历史风烟掠过,古丹阳大泽演变而来的这片神奇之地,已不复烟波浩渺中的盛大苍茫,那些曾经的水域已变成水网纵横的沃野平畴,成了人烟稠密的亲亲家园。古中江也变为更高标准的芜申运河,一绝千年水患,将辛酸过往送入了历史烟云。但在典籍的字里行间,伴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古丹阳大泽、春秋濑渚邑、古远胥溪河、悠悠古中江依然承载了一方水土之情感,那些灼灼之心、悠悠之情、淼淼之景、滔滔之水,伴随着幽遥过往留在了人们心间! 而今,伫立固城湖畔,望向这片由古丹阳大泽演变而来的茫茫沧水,领略着景色秀美的水天这一边,莫名情愫让我由衷地想表达一份崇敬,不知一首沁园春词能否一抒胸怀,捎上我对水天这一边之敬意?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 • 高淳</p><p class="ql-block"> 独立清秋,暮雨高淳,水岸近旁。望固城烟雨,苍溟浩渺;花山秀岭,幽隐微茫。鸟掠湖光,鱼翔沧浪,满目悠闲争顺祥。犹如画,览清幽遐景,慨满心房!</p><p class="ql-block">  家山日益隆昌,忆过往烟云飘韵章。看历朝贤雅,频施善举;现今能士,厚报家乡。淳朴温良,芸芸庶众,佑助乡闾尤敢当。濑渚邑,此千年尘路,能不荣光?</p> 制作说明:本美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敬请相告,我将及时调整,在此真心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