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之行――科尼亚

幸福monkey

<h1><b>告别安塔利亚,我们走向土耳其中部。</b></h1> <h1><b>离开地中海三个钟之后,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横亘在我们面前。</b></h1> <h1><b>一望无际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b></h1> <h1><b>托罗斯山脉,是土耳其高原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分界线。</b></h1> <h1><b>托罗斯山脉横跨土耳其南部。东西走向,终于幼发拉底河上游,全长约1200km。</b></h1> <h1><b>途中服务区。</b></h1> <h1><b>热情的土耳其姑娘。</b></h1> <h1><b>托罗斯山脉由东南、中、西三段组成。</b></h1> <h1><b>东端的大阿勒山是土耳其最高峰,海拔5165m。照片来自穷游网,向tjd 先生致谢。</b></h1> <h1><b>土耳其之行的前半段,与想象中不同,感受更多的是欧洲韵味。来到保守的宗教中心科尼亚(konya),我们走进了亚洲的土耳其。</b></h1> <h1><b>科尼亚是科尼亚省首府,一座有虔诚宗教精神的城市,土耳其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在西亚的必经之地。</b></h1> <h1><b>途经科尼亚,我们参观了梅夫拉纳博物馆(Mevlana Museum<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公元1077年,巴格达塞尔柱王朝旁支建立了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国家,定都尼西亚(今伊兹尼克)。1116年迁都科尼亚,称鲁姆苏丹国。因东方人称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为鲁姆,意即“罗马的”,故名。</b></h1> <h1><b>1158年以前,鲁姆苏丹国一直依附于巴格达塞尔柱帝国,处于半独立状态。</b></h1> <h1><b>梅夫拉纳博物馆是科尼亚地标,旅游景点No.1,位于科尼亚市中心。</b></h1> <h1><br></h1> <h1><b>博物馆曾是塞尔柱皇宫的玫瑰花园。</b></h1> <h1><b>后来苏丹阿拉丁•凯库拜德(Alaeddin Keykubad)将花园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梅夫拉纳的父亲苏尔坦努-乌勒玛,他去世后被葬在花园里,开始了花园作为陵墓的历史。</b></h1> <h1><b>鲁姆苏丹国是土耳其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游牧的乌古斯人(即塞尔柱人)开始向定居过渡,成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科尼亚、开塞利和锡瓦斯是当时小亚细亚最大的城市,有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乌古斯人与小亚细亚原有居民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逐渐融合,开始了土耳其民族的形成过程。</b></h1> <h1><b>兴盛时期的科尼亚,汇聚了从东方各地前来的艺术家、建筑学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梅夫拉纳教派的创始人杰拉尔丁.鲁米(Mevlana Jalal ed-Din Muhammad Rumi)。</b></h1> <h1><b>鲁米是梅夫勒维(Mevlevi)伊斯兰教苏菲派祖师,哲学家、学者和著名诗人。鲁米出生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人,为避征兵逃至小亚细亚,后应鲁姆苏丹邀请来科尼亚传教,并在此扬名。</b></h1> <h1><b>鲁米的代表作是长诗《玛斯纳维》,“来吧!/我们不会让人失望/即使你已经违背/你忏悔一百次的誓言/来吧!” 诗句处处体现鲁米宽广的胸怀,其教义包含之深可见一斑。</b></h1> <h1><b>鲁米擅长以诗歌表述教义及思想,用隐喻解释古兰经,他把修炼过程比作“道路”,称隐修者为“旅行者”。</b></h1> <h1><b>博物馆内,有很多鲁米作品的漂亮书法,虽然我们这些文盲不识字,但当作美术作品欣赏,也是很不错滴。</b></h1> <h1><b>鲁米的诗歌和宗教著作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因而被尊称为“梅夫拉纳”(我们的导师),梅夫拉纳之于土耳其,就像孔子之于中国。</b></h1> <h1><b>鲁米诞辰800周年的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鲁米年”,足见其地位之高。</b></h1> <h1><b>博物馆主要占地是花园,以建成于1274年的绿色陵墓为中心。1273年12月17日,梅夫拉纳去世后,他的儿子苏丹维利德接受信徒的请求,在此建造了名为“ Kubbe-I Hadra”的绿色陵墓。</b></h1> <h1><b>这座塞尔柱建筑的设计师是来自伊朗Tebriz的Bedrettin。建筑雄伟,艺术价值高,历史积淀深厚,绿色釉砖的墓塔尤为醒目。</b></h1> <h1><b>博物馆区围绕中庭分成两个主要展区。东边的大型建筑是梅夫拉那陵墓,纵刻深邃沟纹的绿色尖塔,是塞尔柱时代的建筑特征。</b></h1> <h1><b>西北两侧17间低矮的小房,是1584年苏丹穆拉特三世为奉养托钵僧而建。盖碗式的圆顶上,竖立着铅笔般纤细的尖塔烟囱,则是典型的奥斯曼时代建筑风格。</b></h1> <h1><b>庭院中,带顶的洁身喷泉建造于1512年。据说可以洗去晦气,带给人健康与吉祥。</b></h1> <h1><b>蜡像馆。</b></h1> <h1><b>漂亮的穹顶,四周悬挂着阿拉伯文书法,非常精美。</b></h1> <h1><b>真人比例的蜡像,再现了梅夫拉纳的弟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情景。</b></h1> <h1><b>厨工蜡像,烟熏火燎很逼真哦。</b></h1> <h1><b>17间小房,展出梅夫拉纳的诗集、宗教用品、圣物,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和工艺品等。</b></h1> <h1><b>念经的珠子,每一串有990颗。</b></h1> <h1><b>我们见到了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还有一根据说是穆罕默德的胡须。(禁止拍照)。</b></h1> <h1><b>陵寝的银色大门是1599年Hasan Pasha敬献的。门上写着“带着缺陷进来,完美无瑕地出去。”</b></h1> <h1><b>陵寝主厅庄严神圣,装饰辉煌。</b></h1> <h1><b>大厅内安放有60多座先贤棺椁,都是梅夫拉纳家族成员和梅夫勒维教会的重要人物。</b></h1> <h1><b>棺椁上覆盖着金线刺绣的织物,并缠绕着象征墓主宗教地位的头巾。头巾的颜色和圈数代表逝者生前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白色、圈少的地位较低,而绿色、圈多的地位较高。</b></h1> <h1><b>巨大的绿色尖塔下方,位置最高、体型最大的,是梅夫拉纳陵墓。这座双拱大理石棺,1565年由高贵者苏莱曼所捐赠;覆盖的金线刺绣织物,是1274年为梅夫拉纳特制的塞尔柱艺术珍品。棺椁上的绿色大头巾,象征其无上的精神权威。</b></h1> <h1><b>梅夫拉纳陵寝四周,金碧辉煌、富丽华贵。</b></h1> <h1><b>这里是科尼亚的虔诚圣地,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b></h1> <h1><b>庭院东、南面的平台上还有几十座坟墓,东面墓群是梅夫拉纳的家族成员,包括女性的墓。</b></h1> <h1><b>南面的属于梅夫拉维社团中的高级神职人员。</b></h1> <h1><b>苏菲教派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最活跃和最著名的中心是科尼亚和伊斯坦布尔。</b></h1> <h1><br></h1> <h1><b>梅夫拉纳逝世后,追随者成立梅夫拉维社团(旋转托钵僧,Whirling Dervishes)。在鲁米精神引导下,逐渐发展壮大,追随者越来越多,在伊斯兰教中开始自成一派,即苏菲教派。</b></h1> <h1><b>梅夫拉维托钵僧曾被政府认为保守、阻碍民族社会进步而禁止,后为保护历史传统,作为宗教社团留存下来。</b></h1> <h1><b>教派总部既是伟大“导师”的陵墓,也是展现苏菲派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每年有150万人前来朝拜这一神圣场所,表达对于智者的敬意和怀念。</b></h1> <h1><ol><li><b>专为女性设置的祈祷厅。</b></li></ol></h1> <h1><b>Sultan Selim Camii清真寺,位于博物馆西侧的梅夫拉纳广场上,时间所限,我们只能墙外观。下图来自网络,在此向作者致谢。</b></h1> <h1><b>土耳其的“圣经地带”科尼亚,是旋转托钵僧的故乡,“Sema”的发源地。</b></h1> <h1><b>Sema是苏菲派独有的的一种宗教仪式,因为不停的旋转,被称为旋转舞。</b></h1> <h1><b>苏菲派教徒相信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旋转,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循环的过程。舞者通过不停的旋转,描述万物生生不息,以达到超脱空灵的状态,从而可以更亲近安拉,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景。</b></h1> <h1><b>旋转舞的特色就是“旋转”, 以左脚为圆心,右脚带动身体绕左脚旋转,通过旋转、冥想,追求心与灵魂的融合,最终达到与真主合一。</b></h1> <h1><b>Sema的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某种象征:不断旋转意味着放弃现世的生命,重生在与真主的神秘结合中;右手向上,表示接受真主的赐福及接收从他而来的能量。</b></h1> <h1><b>头向右侧,表示完全接受真主的安排;左手向下半垂,手掌向下,表示将真主所赐的能量传于大地及众生,广播于世间。</b></h1> <h1><b>2012年的阿联酋之行,我们初识旋转舞。身着长蓬裙,头戴高帽的僧侣们,在一种叫做“奈”的吹管乐器充满空灵、神秘气息的伴奏下,闻乐旋舞,裙裾飘扬。</b></h1> <h1><b>旋转舞表演至少30min,每分钟100圈,一次表演需旋转3000圈。据说最高纪录是转45min。</b></h1> <h1><b>舞师们深信,透过音乐和坚毅的信念达到半催眠状态,就可超越尘世束缚,与真主安拉天人合一。</b></h1> <h1><b>表演者的姿势,和外面卖的玩偶一模一样。</b></h1> <h1><b>旋转舞曾随梅夫拉维一起被关闭,后重新开放。如今,sema 仪式面向旅游观众</b></h1><h1><b>,神秘可亲的舞蹈已成为土耳其的一大特色。</b></h1> <h1><b>科尼亚让我们了解了旋转舞的内涵。虽然很遗憾我们没能在它的“故乡”见到大师,但土耳其各景点比比皆是的“舞者”,已亮明了自己鼻祖的身份。2005年,托钵僧旋转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h1> <h1><b>科尼亚每周都在苏菲文化中心上演sema,每年12月17日,这里会举办全球最盛大的sema。</b></h1> <h1><b>午餐,千篇一律的烤肉。</b></h1> <h1><b>从科尼亚去往卡帕多奇亚途中,经过一座古驿站--苏丹哈纳(Sultanhani),这座奥斯曼帝国后最大的驿站,是目前土耳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b></h1> <h1><b>公元12-13世纪,鲁姆苏丹国(塞尔柱)兴起,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和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纳托利亚,塞尔柱人通过建立商旅驿站,鼓励通商,并与波斯、中亚及热那亚等地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至13世纪初,财富的积累,足以使国事强盛的鲁姆苏丹国统一安纳托利亚地区。</b></h1> <h1><b>驿站始建于鲁姆苏丹国全盛时期的1229年,距今已近800年。驿站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师是来自大马士革的阿梅莱.穆罕默德.本。驿站曾于1278年遭遇大火,修复时扩建成为今日的规模。驿站四周用石块砌成高大厚实的围墙,如同城堡。</b></h1> <h1><b>科尼亚平原的冬季风雨交加,苏丹为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商旅安全,沿途每隔40km便兴建一座驿站,为来往的商队遮风挡雨。这也是骆驼每天可以行走的距离。</b><br></h1> <h1><b>站在驿站大门前,任思绪飞扬。十三世纪,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古丝绸之路上,四方人种在此会合,进行贸易交流,共同抵御危险......。</b></h1> <h1><b>壁龛式大门,弧线、锥体、蜂窝结构、立面等结构极其复杂。门两侧用精美的花纹图案雕刻成各种对称的几何图案,工艺非常精湛。</b></h1> <h1><b>院落正中有一塔楼。因为下雨,看门人不知躲去了哪里,“内心”告诉我们,不要贸然进入。</b></h1> <h1><b>我国古代和西方诸国来往的道路以丝绸贸易为主,因而被德国地理学家命名为“丝绸之路”。最初是指我国内地经新疆、中亚、西南亚、西亚,直达北非和欧洲的商路。</b><br></h1> <h1><b>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我国佚名作者的《穆天子传》和希罗多德的《历史》。认为早期中西交通主要经由阿尔泰地区草原之路,一直可达今天德国的斯图加特。</b><br></h1> <h1><b>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的纽带,风雨中傲然矗立在路上的苏丹古驿站,见证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带一路”。</b></h1> <h1><b>没有令人惊叹的美景,但,独特的历史,造就了神奇的科尼亚。</b></h1> <h1><b>一路奔波,卡帕多奇亚神奇的地貌终于出现在眼前。</b></h1> <h1><b>入住向往已久的洞穴酒店。明天,我们将走进如同月球表面般的沟壑,探访那些苍茫遥远、史诗般的神话故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