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清朝胡澍篆书

解放路第二小学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自秦一统六国,推出了一系列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中就有“书同文”,将小篆作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小篆由此开始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历经两千余年,并未成为显学,一直作为行草楷隶的附庸。宋元因为时代原因,篆书地位相对较低,没有过多的古法,仅仅得篆形而已。到了明代,篆书呈复苏之象,为后来清篆的兴盛做了很好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清朝,尤其到了乾隆、嘉庆时期,由于商周秦汉文物出土渐多,考据学盛行,出现了很多研究篆书的书家。而后,邓石如的篆书又大大增加了书法的意味,书写性增强,一时之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其中胡澍在后世中虽然名声不及三人,但在当时也是一时俊杰,赵之谦对其推崇备至。这周咱们一起学习清朝胡澍篆书。</p> <p class="ql-block">胡澍(1825-1872)字荄甫,一字甘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在小篆人才辈出、大家林立清代,胡澍的名气并不大,但是他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朋友----赵之谦。赵之谦对胡澍的小篆推崇倍至,曾赞曰:“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唯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荄甫(胡澍)。”能将胡澍与吴让之相提并论,这评价可谓极高。而且赵之谦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看落款,估计很多人都会错认为是邓石如的作品,毕竟太像了!笔法上,在“玉箸篆”的圆起圆收之外,加入汉隶笔法,有的方起圆收,有的方起方收,线条也有了起伏波磔变化。线条不再是秦篆的首尾一致,粗细均匀,有的甚至能看到隶书中的“蚕头”。</p> <p class="ql-block">其次,在线条的中部时见飞白,可见运笔也有了快慢迟缓的节奏变化。作品结构对称,字形修长,方圆相参,多为方形,线条或外拓或内擫,刚柔并济,骨肉丰匀。作品章法严谨,纵横界限明显,行距大于间距,更显字形修长。</p> <p class="ql-block">中规中矩,遒劲中有柔美,端庄中见飘逸,正是“邓派”书法的一脉。上面的扇面,与前述两幅作品的风格差异明显,尤其是扇面作品,典型的“薤叶篆”:垂笔出锋,状如薤叶,绮丽纤巧,流美飘逸。薤叶篆起源于汉碑篆额,吴让之的小篆深得“薤叶篆”。</p> <p class="ql-block">与吴让之的小篆不同,胡澍的小篆结构上紧下松,字形也较吴让之略“扁方”,用笔浑圆,结字茂密。转折处自然圆润,垂笔的长脚摇曳,遒劲流畅而又婀娜多姿。正是“薤叶篆”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胡澍早年精研六书,通音韵训诂之学,后因疾病,弃仕从医。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对《素问》中某些字词、文句难解者予以训释。胡澍英年早逝,小篆师法邓石如,杂以汉碑篆额“薤叶篆”的风格。深得秦汉篆书遗韵,用笔圆融清健,结构对称,方圆兼备,篆法醇熟,风格遒劲流美、坚实灵动。赵之谦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固然是自谦之词,但是胡澍的小篆的确是大家之作。</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异鱼图》引首篆书,见之与赵之谦篆书几无二致。可见赵之善学,后世书名赵比之胡响亮甚矣。然赵之篆书技术、风格来源的确是胡。现在看胡之篆书比之赵,赵胜在融合善变。</p><p class="ql-block">后世观邓之开风气之碑学,若吴让翁,胡荄甫更多是继承邓石如开创的技术,而赵之谦看到是突破的窗口。</p><p class="ql-block">从赵之学胡,可以看到学习技术之外的思维切入点才是大师和名家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曾排点清代篆书大咖,说“我朝篆书以邓顽伯(邓石如)为第一。顽伯后,近人唯扬州吴熙载(吴让之)及吾友绩溪胡荄甫(胡澍)。”并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清高孤傲的赵之谦如此盛赞的“胡荄甫”究竟何许人也?</p> <p class="ql-block">道光五年(1825年),胡澍出生在安徽绩溪一个官宦家庭,其族祖父胡培(字竹村),嘉庆己卯进士,曾官刑部主事;父亲胡尚昱(字正晖),官儒林郎,一个从六品的虚职文官。 </p> <p class="ql-block">胡澍学归江永、戴震,治学崇拜江苏高邮王念孙,以古学行受知于督学季芝昌,补诸生。青年时,胡澍从学绍兴知府缪梓的幕中,与赵之谦为同僚。缪梓是江苏溧阳人,道光八年举人,官至金衢严道,署浙江按察使。太平军破杭州时被杀。其为官治学均有名声。</p> <p class="ql-block">青年胡澍恃才孤傲。曾经有一个郡守想请胡澍入幕,委托县令去请胡澍。胡澍闭门不见,对人说,“我岂不如沈石田(沈周,与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共称“明四家”)、萧尺木(明末清初芜湖大画家,为一代耆硕)乎?”</p> <p class="ql-block">胡澍的科举之路颇为不顺。咸丰九年(1859年),34岁的胡澍才在江南乡试中中举。第二年正月他启程前往北京赴礼部会试,行至靖江却因太平天国战事,资产荡然,道路梗阻而折回,游离于浙东、浙西,后寄寓于杭州。同治元年(862)至京,会试落第。</p> <p class="ql-block">居京师时,胡澍被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的书法家、藏书家潘祖荫所赏识器重。得其帮助,同治四年(1865年),胡澍任内阁中书,第二年纳捐升户部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p> <p class="ql-block">捐官不易,为任却不久。从41岁捐官户部郎中、48岁病逝,中途因病弃仕从医,胡澍为官时间大致只有两三年。</p><p class="ql-block">久病成良医,胡澍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胡澍对经书、子书极为熟谙,中年多病,潜心研究医书。同治三年(1864年)偶然得到一本宋刻《内经》,于是用小学手段悉心校勘,作《素问校义》一卷,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胡澍是历史上以小学专门研究《内经》的第一人,开辟了《内经》训诂新学境。 </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篆书中兴”重要时期。清代篆书中兴的主要成就在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时代产生了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胡澍、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等一大批著名的篆书艺术家,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p> <p class="ql-block">以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为代表的守成派,篆书受李斯和李阳冰的影响,线条较为细弱,结构较为稍散;以吴让之、何绍基、胡澍、徐三庚、赵之谦为代表的变革派,其篆书或圆转劲秀、或以碑入篆、或者着重写意,个性突出,风格鲜明;以杨沂孙、吴咨、吴大澂、黄士陵、陈介祺、吴昌硕、杨守敬等为代表的创新派,篆书取法金文大篆,融会大小二篆,朴厚苍拙、老辣雄深。</p> <p class="ql-block">胡澍是邓石如的老乡,其篆书从邓石如一路出,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杂以汉碑篆额“薤叶篆”风格,结构上紧下松,字形较吴让之略为“扁方”,结字茂密,转折处自然圆润,垂笔长脚摇曳,遒劲流畅而又婀娜多姿。其用笔多用侧锋切入,收笔多以出锋,结体修长,灵动妩媚不失端庄,融刚柔于一体,峭拔遒美,无偏锋孱弱之感,有沉雄郁勃之气。</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十分推崇和敬佩胡澍所作的篆书,说胡澍的篆书是继邓石如之后,与吴让之同为突出的。赵之谦的“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与一千年前李白与崔颢的故事何等相似!唐代诗人崔颢曾登临古迹黄鹤楼,即景生情题诗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后,李白也登上黄鹤楼, 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当看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黄鹤楼》后,李白大为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p> <p class="ql-block">李白和赵之谦个性都是狂傲的,但对崔颢、荄甫不尽溢美之辞,应是由衷赞叹。然而,在书法史上胡澍书法之名远不如赵之谦,史家评价胡澍“得名后,率笔流入粗俗”。胡澍工山水,善画梅,花鸟画喜仿宋人笔墨,工笔重色,画风细致艳丽,饶有情趣。其作品中的花鸟虫鱼,灵巧生动,栩栩如生,“时称仙笔”“其画可于质库质金,库人喜而惟恐取赎。”</p> <p class="ql-block">他在画画落款时经常作离奇题款,曰“恐人乱我真耳”。高度自信和主动打假可谓史上一奇葩! </p> <p class="ql-block">胡澍比赵之谦大四岁,是赵之谦认识最早、交往最久的金石之友。他俩有着共同的道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际遇。他们俩是在战乱中认识的,既是幕府同事,又是科举同年,还都是篆书变革派。</p> <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军浙江,缪梓战死,赵之谦避兵辗转回到绍兴。同年,胡澍旧居毁于战火,携全家逃难浙江,修书访赵。战乱中收到胡澍的书信,赵之谦欣喜若狂,作《喜得胡荄甫书成六百字寄之》道:“……余家方播迁,且喜归来看,君家亦无恙,相见贺湖畔。乱离得欢喜,团聚从患难。寄居于我室,谈笑恒彻旦。僦屋更比邻,酒食互相唤。……”</p><p class="ql-block">胡澍与赵之谦之间的书印往来频繁。</p> <p class="ql-block">胡澍曾为赵之谦珍爱的《异鱼图》题跋。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谋生计赵之谦应友人之邀赴温州,得永嘉县令陈宝善器重。在辗转于温州、瑞安地区,目睹稀奇古怪的花木和奇形怪状的海产,考据的好奇心促使赵之谦画下《异鱼图》手卷。《异鱼图》为晚清画苑奇葩,构图丰富和谐,异鱼15种虽参差向背,大小各异,却能疏密交错,繁而不乱,笔笔相生、物物相需,有一气呵成之势。虽历练战乱,赵之谦一直将这件作品珍藏于身。</p> <p class="ql-block">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赵之谦抵达京城,与共同参加次年会试的胡澍相聚。一见面便拿出《异鱼图》给胡澍赏评。胡澍当即为画卷题下引首“异鱼图”,跋云“图异鱼非好异也,他鱼不待图也。撝叔少颖悟,长多能,近大肆力于经世之学,图缋其余事,然此卷足备一方物产,非寻常写生可比,方今圣人在上,中外一家,涉重洋如履平地,使得尽有。撝叔者,随所见而悉图之,将以广见闻、资考订,不更快乎哉!同治二年春暮,绩溪胡澍题端并记,时同客都下。”</p> <p class="ql-block">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赵之谦为胡澍刻“胡澍之印”,为汉白文四字印式,印章大气磅礴,端庄安祥。边款刻着:“印不值钱,产字青田,路七八千,入悲庵手,刻贻其友,曰可长久。长久伊何,患难再过,安平日多。托身皇都,求口可糊,君书我图。”战乱劫波,生活艰辛,为了生活,“兄长您鬻字我卖画”,在京城“为五斗米折腰”。</p> <p class="ql-block">书法学习不能仅仅是手上功夫,还要有对书法史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让自己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所以咱们一直分享古帖和国学,也是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之一,其发展可分为多个时期进行了解。我国文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数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即有类似符号的文字出现,西安半坡陶器、二里头陶器等出土陶器上均有类似大篆的文字,但主要是带有文字特征的象形符号。大篆的成熟主要在商周时朝,目前出土的那些时代的青铜器等上都有大量完备的篆书文字实迹。</p> <p class="ql-block">世道多坎坷,英雄惜英雄。今生不得意,花开墙外香。胡澍名蜚海外,史载光绪年初“日本国王闻其名,遣使聘之,胡已卒”。</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学习书法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是篆书的学习更需要多练、多看、多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对我们而言,平日练习篆书能使我们心中的杂念沉淀,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识文断字的水平。一起前行。晚安,周末愉快[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lkd97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a></p>